1961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
这艘船可厉害了。
一次加核燃料能跑10-20年,不用愁没油的问题。
到了2009年,美国最后一艘烧油的航母小鹰号也光荣退休了。
这艘老航母服役了48年,见证了从越战到海湾战争等多场重大军事行动。
它退役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结束——美国航母队伍彻底告别了“烧油时代”。
现在美国的航母都用核动力。
为啥美国这么执着于核动力呢?
说个实在的例子:
如果是传统航母,从美国西海岸开到波斯湾,中间得找地方加好几次油。
但核动力航母,一口气就能到,还能在那边转悠好几个月。
“福特”级航母更是了不得。
它不光是核动力,还用上了电磁弹射器(就是帮助飞机起飞的装置),效率提高了不少。
以前,老式航母一天能起降飞机140架次,新航母能达到160架次以上。
美国现在正在建造的“约翰·肯尼迪”号,工期一拖再拖。
今年2025年1月初,造船厂终于传来消息:
要完工交付了。
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飞行甲板能停放75架各类舰载机。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四套电磁弹射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是给舰载机装上了“超级弹弓”。
比传统的蒸汽弹射更省力、更可靠。
不仅是核动力,新技术就装了20多项,堪称是“海上科技展览馆”。
比如它的雷达系统,用的是最新的双波段雷达,探测范围更大,精度更高。
它的动力系统也经过优化。
2025年1月13日,拜登往桌子上一拍:
咱再造两艘核动力航母!
这两艘新航母要用前总统的名字,一个叫克林顿号,一个叫布什号。
美国这是要干啥呢?
他们定了个大目标:到2058年要造10艘福特级航母。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这是在下一盘大棋。
从二战到现在,他们一直在玩航母牌。
现在定下2058年的目标,就是要告诉全世界:这航母牌,我美国还要继续打下去!
对我们来说,这个消息有点儿扎心:
人家都开始准备造第九第十艘核动力航母了,我们还在琢磨第一艘呢。
很多人心急:
中国的下一艘航母什么时候亮相?会是核动力航母吗?
核动力航母优点核动力航母的优点,最直观的就是跑得快、耐力强。
拿“尼米兹号”来说,它就像是一匹神驹,长途航行中,总能甩开传统动力航母几个小时。
具体来看看数据:
在4800海里的距离上(相当于从上海到澳大利亚),尼米兹号能提前1-2天到达。
这种速度优势在实战中特别重要。
就像是救护车和普通轿车的区别,关键时刻这几个小时可能就决定成败。
新的福特级航母,用上了更先进的核反应堆,50年都不用换核燃料!
而且50年正好是一艘航母的标准服役年限。
也就是说,这艘船从服役到退役,核燃料都不用换。
要是拿传统动力航母比较,差距就更明显了。
常规航母,每跑2500-3000海里就得加一次油,就像开车要经常去加油站一样。
但核动力航母呢?
一次核燃料能跑20-25年,相当于绕地球70多圈!
这就完全不用担心“半路没油”的问题了。
核动力航母在补给这块儿,就是占尽了便宜。
常规动力航母差不多每2.7到3天,就得补给一次。
而核动力航母能撑到3.3天。
这个差距看着不大,但在实战中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事。
核动力航母自己不用加油。
它只需要管航母编队里,其他船只的油料补给就行了。
这样一来,整个编队对补给舰的依赖就小了。
其次是空间利用。
这个好理解,普通航母得在肚子里留出大量空间存放燃油,但核动力航母不用。
这些空间就可以用来多存点儿航空燃料,让舰载机多飞几趟。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对者说核动力航母维护时间长。
具体就是常规动力要3个月,核动力要5个月。
乍一看,好像核动力航母确实麻烦些。
但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算笔时间账:
常规动力航母3个月维护,但频繁需要加油补给。
核动力航母5个月维护,但可以连续作战几个月不用补给,要是算上常规动力航母频繁补给的时间,这个账可就不太一样了。
维护保养时间长,不一定就是坏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
核动力航母维护更细致,恰恰说明它的技术含量更高,安全标准更严格。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在实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含糊:
海湾战争中,核动力航母连续作战90多天;
伊拉克战争时,航母战斗群能持续在战区活动,不用担心燃料问题。
这些都说明,多花点维护时间换来的是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还有个现实问题要考虑:
航母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整个编队协同作战。
核动力航母虽然维护时间长,但作战时更灵活,不用总为补给的事发愁,反而能更好地配合整个作战体系。
我觉得,反对者的观点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过分强调了维护时间的差异,忽视了实战中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这就像是买车,有人说“别买豪车,保养贵还费时间”。
但要是这车性能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多花点保养时间又算什么?
所以说,与其纠结于维护时间的长短,不如想想怎么提高维护效率,缩短保养周期。
这才是更务实的态度。
毕竟,技术是在发展的,今天看似的缺点,说不定明天就能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有些必经之痛还是要经历的。
会受损,污染?一旦航母遭受重创导致核反应堆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核反应堆发生泄漏,不仅会污染整艘船,还会对周围海域造成污染。
造价高达百亿美元的航母可能就报废了。
传统动力航母,即使动力系统受损,最多就是“趴窝”了,但不会造成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
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看到这一点。
比如二战的约克城号航母,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到重创,但仅用3天就完成紧急维修重返战场。
再比如1967年美国福莱斯特号在越南执行任务时,机库甲板发生重大火灾,造成134人伤亡,161人受伤,21架飞机被毁,40多架飞机受损。
但,经过维修后重新投入使用。
即便是2004年小鹰号再次发生火灾,修复后依然可以服役。
常规动力航母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造核动力航母就像是在筹备奥运会。
为什么这么说?
需要方方面面都达到世界级水平。
核反应堆要精确、安全,船体要经得起大风大浪,电子设备要先进可靠……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美国能造出好航母,就是因为它的工业体系特别全面。
其实,发展核动力航母不仅是军事需求,更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发动机。
美国为了造航母,在材料科学、核能技术、电子工程等领域都有重大突破,这些技术后来还用到了民用领域。
航母上用的特种钢材,现在高层建筑也在用;
核反应堆的控制技术,让核电站更安全了。
“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鸦片战争时,英国的蒸汽军舰能在长江纵横驰骋,而我们的木帆船只能望洋兴叹。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虽然有定远、镇远等主力舰。
但整体实力还是差了一大截。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在南海巡航时,我们的军舰只能远远观望。
为什么?
那时我们的军舰航速慢、续航能力差,根本跟不上人家。
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求和平。
不过也不用太灰心,美国的航母也是一步步发展来的。
想当年1922年,他们第一艘航母兰利号才2万吨,现在福特级都12万吨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
发展航母,确实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今天解决动力系统,明天突破电子设备,后天优化舰载机起降...每一步都不能着急,都要扎扎实实。
造航母不是赶时髦,而是要为子孙后代谋划。
这条路虽然漫长。
但只要方向对,再远的路一步步走也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