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东北的地方,黑龙江的北边有一大片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土地。
这片土地不是小打小闹,60多万平方公里。
要是摆在现在,那就是中国东北的“上层楼”没了。
说到这片土地,最有名的就是海参崴。
这个名字一听就很中国对不对?
因为当地盛产海参。
“崴”是满语里的“营盘”,简单理解就是“军营”的意思。
1858年以前,那里住的都是咱们的渔民,大约200多户人家,靠打渔、捕海参为生。
现在呢?
变成了俄罗斯最大的太平洋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大一片地方,为啥说丢就丢了?
当时的清朝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当时清朝是个啥情况:
清朝内部都快“炸锅”了。
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几百万农民军横扫大半个中国。
朝廷每天光忙着平内乱就焦头烂额了。
1856年,英法联军又来打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朝这下真是腹背受敌,就像一个人正在灭火,却又被人从后面踹了一脚。
俄国人可不傻,专挑软柿子捏,向东方一步步蚕食土地。
他们先是打下了西伯利亚汗国——这个统治西伯利亚草原的蒙古后裔政权。
沙俄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扩张方式。
派出哥萨克骑兵——这些人是什么来头?
哥萨克,是一群在俄国南部草原上的自由武装团体。
骁勇善战,堪称沙俄东进的先锋队。
不但能打仗,还能在新占领的地方建立据点、发展贸易。
具体说说,沙俄是怎么“蚕食”的:
先派哥萨克骑兵去探路。
这些骑兵打着探险旗号,实际上是在为后面的军队做准备。
接着派殖民军跟进,在重要地点修建要塞,建立城镇。
最后派移民来安家。
移民们开垦土地、发展贸易,让这些地方真正变成俄国的一部分。
固步自封,付出惨痛代价到了17世纪初,沙俄已经悄悄把触角伸到了黑龙江流域。
建立了好几个据点。
比如,阿尔巴津要塞(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境内)。
当时的清朝还在忙着统一中国,对远在东北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精力关注。
转机出现在1840年。
这一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给沙俄送了一份“情报”。
这场战争中,清军在军事装备、作战能力上的落后暴露无遗。
英国人用几艘军舰就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已经病入膏肓。
沙俄看到这一幕,就像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羊。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清朝还特别“傲娇”。
一个国家,如果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就很容易被人抓住弱点。
固步自封,付出了惨痛代价。
影响几代人的命运总督穆拉维约夫,带着1.5万人跑到黑龙江边上耀武扬威。
说来也怪,当时清朝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在19世纪中叶已经大幅削弱,且大部分兵力被调往内地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但这些军队呢?
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士气低落。
就像是纸糊的老虎,看着吓人,实际上经不起推。
俄国人玩了一手“下马威”:
军舰突然开炮,炮声轰隆。
虽然这只是威慑性的射击,但效果十分明显。
就像是有人拿着刀子在你面前比划,虽然没砍你,但那种威胁已经足够让人警惕了。
最气人的是,清朝朝廷居然给黑龙江将军奕山下了密令:
不准打,直接谈判让地!
整个谈判过程快得离谱,只用了短短几天。
具体内容可以说是十分不平等:
最重要的条款是以黑龙江为界。
简单说,就是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都归了俄国。
只有一个小区域——“江东六十四屯”(在今天的同江市附近)还留给清朝一些权利。
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变成了所谓的“两国共管地区”。
这个“共管”听着好像很公平,但其实是个陷阱。
因为俄国离得近,实力又强,这种“共管”最后往往变成了俄国说了算。
还有一个很阴险的条款:
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允许中俄两国的船只通行。
这看似是给了中俄平等的权利,但实际上是把其他国家都挡在外面,让俄国可以独占这片水域的利益。
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就是现在的黑河市),奕山就这么把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签没了。
穆拉维约夫完全是在玩“空手套白狼”:
没打一场仗。
没开一枪(威慑性射击不算)。
没损失一个士兵,没花一分钱。
就这样,轻轻松松得到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果一方软弱无能,再大的国家也会吃大亏。
就像是现在的商业谈判,如果你不了解行情,不懂规则,再大的企业也可能会被人轻易套路。
而且一旦签了不平等条约。
这种损失往往会影响几代人,甚至影响整个民族的命运。
实力才是说话的底气为什么会这样?
黑龙江地区的清军表面上很强大:有146个前锋骁骑、9200多名披甲人、800名屯田兵,总数过万。
但问题在于装备。
这支军队的武器装备,说出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骑兵还在用弓箭和长矛。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装式火枪(就是往枪管前面装火药的那种老式枪)。
没有什么像样的大炮。
防具还在用皮甲、铁甲这些冷兵器时代的装备。
再看看对手沙俄军队啥装备:
后膛枪,从枪尾装子弹,射速快很多。
榴弹炮,可以发射爆炸性弹药的火炮。
军舰上还装备了航海火炮。
士兵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制式装备。
更尴尬的是,清军的装备水平连自己人都不如,当时的湘军和淮军都比他们要先进得多。
在实战中,清军最远射程可能就200-300米,而俄军的后膛枪能打到500-600米,榴弹炮更是能达到1000米以上。
也就是说,俄军想打你的时候,你连人都看不见,就已经在挨炮轰了。
这就是为什么,奕山在看到俄军展示武力时会这么害怕。
他很清楚,真要打起来,这些用老装备的清军根本不是对手。
这不仅是数量和勇气的问题,而是整个军事技术水平的代差。
一个国家要是内部乱成一锅粥,别人就会趁虚而入,瓜分你。
清朝虽然人多,但都是“纸老虎”。
在国际关系中,实力才是说话的底气。
清朝当时只顾眼前,没想到这些土地的战略价值。
现在海参崴,成了俄罗斯最重要的太平洋出海口,这损失可就大了。
如果,当时清朝能够保住这些土地。
现在的中国东北,会是什么样子?
不仅领土面积大得多,还能直接通过日本海与日本、韩国进行贸易往来,战略位置就更重要了。
铜像和钞票背后的故事国家衰弱到一定程度,别人连打都不用打,就能拿走你的领土。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总说:
“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
这个道理在,160多年前就已经被清朝用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作为学费,深刻地验证了。
你知道现在俄罗斯的5000卢布长什么样吗?
上面印着穆拉维约夫。
这个人是谁?
就是当年用威胁手段,逼着清朝签下《瑷珲条约》的那位俄国总督。
这张钞票在今天的俄罗斯很常见,差不多相当于咱们的400块钱。
不仅如此,在今天的哈巴罗夫斯克市中心(这地方以前是咱们的地盘),还竖着一座穆拉维约夫的大铜像。
这座铜像特别有讲究:
那位“老爷”叉着腰,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目光,扫视着这片曾经属于清朝的土地。
这座城市就是他一手建立的,最早就叫“伯爵城”,就是用他的爵位命名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同样一件事,对战败的一方来说是奇耻大辱,对胜利的一方却是光荣的功绩。
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
才能让历史不被人随意篡改,才能让我们的声音被世界听见。
穆拉维约夫的铜像和钞票背后的故事,一定要铭记。
风雪夜归人
慢慢来,早晚收回来
青眼
俄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