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司马衷并非一无所知之人,其登基和其余悲剧均源于政治斗争

史海撷英 2024-12-10 16:47:29

关于诸如古代昏君的文章里,司马衷的名字时有出现。关于司马衷,最著名的莫过于“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了。天下大乱,百姓食不果腹,堂堂一个皇帝,不思解决,反而说出这么一句话,可见当时封建时代的统治阶层是如此的昏庸和残暴。

更离谱的是,司马衷还是一个痴傻的皇帝,这么傻的人都能当皇帝,朝政可见一斑。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评论他是“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

但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加上社会阅历的增加后,就会对司马衷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渐渐有些同情他了。

司马衷的父亲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有些好色,而士族为了维系和司马家的关系,纷纷将族中女人送到后宫,这让司马炎有些犯了难,毕竟长久宠幸一位女子,势必冷落另一位女子,顺带影响后面的士族关系。

这女人少了不行,女人多了更不行,让司马炎犯了难。为此司马炎想了一个办法,即坐羊车,羊车到哪里,他今天就在哪里过夜。“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就这样,司马炎也留下了一个“羊车望幸”的典故,当然, 还有二十六个儿子。

司马炎

泰始元年(266年),司马炎篡位自立,成了大晋王朝的开国之君。尽管当时还有东吴这个割据势力,但对于司马炎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决定自己的继承人。

司马炎不是二十六个儿子吗,这有什么担忧的?问题是除了他这帮儿子,他的老弟司马攸也是有皇位继承权的。想当初,伯父司马师无子,就将他的弟弟司马攸过继了过去。

众所周知,晋朝得以建立,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接力完成的,其中司马懿夺权几年后就去世了,是司马师稳定了司马家权力并且平定各地叛乱。换句话说,真正奠定晋朝之基的其实就是司马师。可惜司马师死得早,过继来的司马攸年纪又小,不得已,才让弟弟司马昭掌权,最终促成了司马炎的上位。所以说,司马炎的皇位其实并不怎么稳固,毕竟弟弟司马攸同样有法理。为了断绝司马攸一党对皇位的觊觎,司马炎必须立即确定太子的位置。

次年,司马炎就风风火火册封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是他的次子,因大哥司马轨早逝,他的地位自动上升。

太子既立,齐王一系就该死了心的。只是随着司马衷年纪的增长,大家惊恐地发现,太子的智力居然有严重的缺陷,行为和智力都和孩童时期一般。

司马攸

这就给司马炎出了一个难题,立太子本意是维系自己这一脉的地位的,如今太子智商出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其他儿子。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大臣并不赞同这件事,反而一边倒地去支持齐王司马攸。

纵观封建时代两千多年,开国皇帝立太子之后,又被朝臣要挟改立兄弟的情况绝无仅有,哪怕赵宋兄终弟及这种情况,也留下了“烛影斧声”的谜团。很显然,到了这一步,大家都知道司马衷智力有问题了,毕竟要是司马衷能表现和常人一般,大家不可能放弃祖宗成法的。

眼看朝臣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了最后,除了司马衷的岳父贾充等少数人还坚持外,大部分朝臣都一股脑地支持司马攸了。甚至在司马炎得病的时候,意图拥立司马攸上位。好在司马炎福大命大,熬了过来,但司马炎依旧担忧,强行将司马攸调走就藩,让他远离权力中枢。

但司马衷智商不足的问题依旧在,也让司马炎骑虎难下,不管怎么说,皇位只能留给自己这一系,宁愿让痴傻儿子继位,也不能把皇位送给旁支。

既然大家都说太子痴傻,那么只要证明太子聪慧即可,堵住天下的人嘴。为此,司马炎将一帮名士派往东宫,负责教导太子读书,然后利用他们传播太子贤明的名声。而后又让司马衷去太学,要么主持礼仪,要么负责讲解先贤典籍。

司马衷

太学是当时西晋最高的学府,为了表达对圣贤的崇敬,也是为了鼓励学子们好好学习,帝王们每年都要到太学督导太学生们的学业。此前去太学的都是司马炎,随着立司马攸为储君的呼声越来越高,司马炎决定,让司马衷代替自己去太学。

一般而言,主持典礼问题不是很大,只要按部就班就行,司马衷可以胜任。但如何讲解先贤典籍,无疑是对司马衷的一个巨大考验。显然司马炎也考虑到了,让一帮名士写出文章,然后让司马衷照本宣科,当众宣读即可,至于现场解答,必然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司马炎还利用帝国舆论的宣传,不断宣传太子是如何如何贤能,尽管宫墙深处,大家都明白司马衷是怎么一回事,但宫外呢?不知情的人在真真假假的谣言里渐渐相信司马衷就是一个满腹经纶的贤明太子。靠着这股宣传,到了南北朝时期,不少人还天真地认为,司马衷头脑机敏、学识渊博,很显然,司马炎的宣传很成功。

而后,为了打击齐王一系,司马炎又强行征讨东吴,最终完成了一统。

说实话,司马炎征讨东吴,完全是为了换上自己人马去捞功来打击齐王的,不然,早就征讨了,何必拖这么久。

太康四年(283年),也就是东吴覆灭后的第三年,自知继位无望的司马攸吐血而亡,西晋初年的立储之争算是彻底结束了。

尽管司马炎笑到了最后,成为这场立储之争最后的胜利者,但看着身边的太子,司马炎内心又是苦涩的。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儿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现在只能将错就错,此前用了一切力量稳固他的太子之位,且已经树立了贤明的形象,如果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无异于打脸。

司马遹

怎么办呢?司马炎想到了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这就是司马遹。司马遹是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然而关于司马遹的身份,却非常值得说道。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炎害怕这个痴傻儿子不懂男女之事,派身边宫女谢玖前去东宫,谢玖怀孕后,生下的儿子就是司马遹。问题是,谢玖进入东宫之前,司马衷都生了好几个女儿了,很显然,他痴傻不假,并非不懂男女之事。因而不少人猜测,司马遹就是司马炎的儿子,假意托为自己孙子,就是让司马衷当吉祥物,好让皇位交给司马遹。后面看也是如此,司马炎将司马遹带在身边,竭尽所能培养他,甚至给了他远超太子的护卫力量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只是这么一来,引起司马衷太子妃贾南风的不满。贾南风在司马衷身边,能不知道这里的弯弯曲曲?而且贾南风极有野心,就等着丈夫继位好把控朝政呢。司马遹就是摆在她面前的绊脚石,因而在司马炎晚期,司马遹和贾南风的矛盾异常尖锐。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驾崩,晏驾前,为了制衡贾南风,他留下了两位顾命大臣——司马亮和杨骏。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算是司马衷爷爷一辈的人物,在宗室里属于老资格。杨骏是司马炎的岳父,司马衷也是自己的亲外孙,天然就是司马衷的盟友。

可惜司马炎的看人不是很准,这两支腐朽的拐杖是一点用都没有。首先就是杨骏,不想司马亮和自己分权,直接篡改了司马炎的遗诏,意图将司马亮赶到许昌。司马亮资格虽老,但为人愚蠢且怯弱,尽管身边人让他带兵入宫逼走杨骏,但他害怕杨骏报复,哭了一场后马不停蹄跑到了许昌。“及武帝寝疾,为杨骏所排,乃以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加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封子羕为西阳公。未发,帝大渐,诏留亮委以后事。杨骏闻之,从中书监华暠索诏视,遂不还。帝崩,亮惧骏疑己,辞疾不入,于大司马门外叙哀而已,表求过葬。骏欲讨亮,亮知之,问计于廷尉何勖。勖曰:‘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或说亮率所领入废骏,亮不能用,夜驰赴许昌,故得免。”

杨骏

这么一来,朝政大权都被杨骏掌握。

杨骏弄权,又引起贾南风的不满,贾南风本打算联合司马亮夺权,但司马亮说什么都不敢,无奈之下,贾南风联合小叔子楚王司马玮,联手清除了杨家势力。

杨家倒台,太后杨芷自然也逃不过,按照贾南风斩草除根的想法,杨芷必然要死的。但这一次,继位后从未在政务上发出声音的司马衷第一次发表了他的看法:保杨芷一命。

对于司马衷来说,他不知道朝廷上到底为何斗争,也不明白杨芷曾经协助杨骏弄权。但他明白,杨芷在自己母亲杨艳病逝后,一直照顾自己,更何况杨芷还是自己的姨母,是自己亲人,出于孝心,他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政见。然而,朝廷内外,都没有把司马衷当回事,他的意见自然被否决,杨芷还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所以说司马衷没能保住杨芷性命,但他的表现足以证明他痴傻归痴傻,但并非冷血,他也是有感情的。

杨骏死后,司马亮和卫瓘掌权,为了清除他们,贾南风故意给了司马玮一个没有玺印的诏书,暗示司马玮杀了他们。愣头青司马玮没来得及细看,直接带兵除掉二人,回头就被贾南风按上矫诏之命处死,贾南风得以掌权。此后的数年间,朝廷上都被贾南风控制,司马衷虽然是皇帝,但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诏书和奏章加盖玉玺,仅此而已。

贾南风

只是随着司马遹的长大,东宫系和贾南风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贾南风略胜一筹,废了司马遹太子之位。

朝廷再起波澜,给了野心家们的机会,赵王司马伦在谋士孙秀建议下,挑拨司马遹和贾南风关系,迫使贾南风诛杀司马遹,随后又打着为司马遹报仇的名义起兵讨伐贾南风。玩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贾南风,死在了司马伦挖的大坑里。至此,朝政大权又落在司马伦手上,但皇帝还是司马衷。

司马伦和贾南风斗争属于权力之争,到了这一步,大家还算认可,但司马伦不甘寂寞想要称帝,这就犯了众怒了。

司马伦是司马懿另一个儿子,根本没资格当皇帝,强行称帝的后果就是引发其他诸侯王们的起兵讨伐。在众王的讨伐下,司马伦登基闹剧结束,司马衷得以复位。

而在处置司马伦党羽的时候,一向不发声的司马衷主动提到要处死一个人:“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

司马威

阿皮是河间王司马威的小名,原来司马伦篡位的时候,是阿皮强行掰开他的手指夺了玉玺,对于他来说,玉玺就是自己的玩具,是自己最为珍贵的物品,去被一个人粗暴地抢走,哪怕时隔多日,他也记忆犹新。因而他复位后,气愤地要处死他。和杨芷那件事不同,这件事表现出司马衷强烈的憎恨之情。

司马衷虽然复位,但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宗室人人都想奋斗一把。

司马伦死后,掌权的是齐王司马冏,司马冏的父亲就是司马攸,如今掌权,上代人的恩怨自然延续到下一代,掌权后的司马冏丝毫不把司马衷放在眼里,独断专行,欺凌司马衷。

只是司马冏没得意多久,权力又被长沙王司马乂夺取。

司马乂擒下司马冏后,将其押到司马衷面前,尽管司马冏曾经欺凌和践踏自己,但到了这个关头,司马衷却心生恻隐,想饶他一命,好在司马乂知道权力斗争的残酷,还是处死了司马冏。

只是如今天下已乱,司马乂也没能掌权多久,天下纷争再起,司马衷也在乱世斗争中被各方势力裹挟着东奔西跑。

司马越

在宗室眼里,司马衷不过是一个砝码罢了,人人都想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从未把他当作一回事。尤其是东海王司马越,直接裹挟司马衷出征,打算靠他涨士气。

战场上刀剑无眼,就连司马衷差点身死,要不是嵇绍以肉身为盾挡了一刀,司马衷大概已经驾崩在沙场上了。“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乱世里,谁真正对待他,他内心其实很清楚。

光熙元年(306年),十年厮杀后,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而这么多年的大乱,朝廷的权威早就崩溃了,司马衷作为皇帝的威严也早没了,既然如此,还留着司马衷这个累赘干嘛?当年十一月,司马衷吃饼后暴崩,时年四十八岁。

很显然,他的暴崩和司马越脱不了干系。

然而这么多年的征战,天下早已破败不堪,所有人都为活着而努力,丝毫不关心帝王是死是活,司马衷的驾崩自然没有带来多少震动。

司马衷

司马衷驾崩了,但对于他的争议却持续了上千年。有人嘲笑他的痴傻,有人骂他昏庸。但这是他能所选择的吗?是谁把他推到前台的?是为了皇权稳固的父亲,是谁搞的天下大乱的?是一帮野心家,真正昏庸而残暴的,从来都不是司马衷,因为他真的什么也没做。

司马衷即便痴傻,但他也有正常人的情感,而且,他的本性似乎要比很多人善良。他从未出过宫,也不知道宫外百姓到底过得如何,因为天真地以为,宫外的百姓和自己吃的都是一样,这才有了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的典故,很显然,这是他受限于智力和见识没想出好办法而已,当然这也是司马衷的悲剧。

人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但他的悲剧又有几个人理解?

0 阅读: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