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高翰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真是死局吗?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10-08 02:58:15

大明王朝1566翰林院编修高翰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八字方针,解决浙江改稻为桑的问题。

小阁老严世蕃觉得这个策略符合严党利益,于是将高翰文纳入自己门下,并将他任命为杭州知府,去执行改稻为桑。

当然严世蕃并非是真心欣赏高翰文,而是找了一个改稻为桑失败的替罪羊。

翰林院、朝廷六部中人可以想到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人,肯定有不少,只是他们都缄默不语。

他们不想要泼天的富贵吗?

有经验的官员知道,这个方略是没有办法实行的,所以不说也罢。还是安稳地活着吧。

翰林院是个清苦的衙门,毫无基层经验的高翰文,提出了这个方略,自以为是最佳方案。

作为前科探花他想出头,靠着这个方案,火里水里争一争富贵。

在高翰文的心中,灾民卖田,大户买田。双方各自获得想要的,大户们有了田,就可以完成改稻为桑,那么朝廷就不用出钱赈灾,让浙江百姓和大户自己去解决。

一切的方案都是理想化的,不能出现意外情况。

在驿站中,胡宗宪突然向高翰文提问,谁来保证田价?哪个官府会管?是巡抚衙门、杭州知府衙门还是臬司衙门?

这些问题是高翰文之前没有想过的,他对浙江官场内幕并不了解,胡宗宪的话让他哑口无言。

当然高并不傻,是聪明人,他突然明白自己的方略,只是书生之见,在官场中人眼里是个笑话。

那么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是不死死局,有方法破解吗?

浙江官场改稻为桑的主要负责人是郑必昌、何茂才,具体执行人是富商沈一石。

沈一石当的是织造局的差,为嘉靖捞钱,沈一石就是嘉靖的“白手套,当然他还是浙江官场的白手套,所以这样的事才会交给他做。

改稻为桑其实是嘉靖以及严党捞钱的手段,沈一石没有办法,只能执行,他是棋子,不允许他有自己的思想。

在沈一石的眼中,要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裕王推荐的县令没有威胁,最大的阻碍是高翰文。

对于高大人提出的这个方案,沈一石、郑必昌、何茂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们想的是拉高翰文下水,和他们一条心将事情办成,或者将这个不听话的高干掉。

浙江要完成改稻为桑没有那么简单,这里面另有隐情。

沈一石和浙江官场中人都明白,高翰文在提出方案时并不知情。

官场老油子郑必昌对何茂才说,即使我们不分钱,宫里和上面难道不要嘛?

可见嘉靖、严党要在改稻为桑中,需要分钱。

沈一石被抄家时,嘉靖与严党官员的的分利比例说的很清楚,嘉靖分了50%,严党分了25%。

浙江官场还要分钱,沈一石自己经营还要获利,他能怎么办?

向上他没有办法去争,只有向下去逼百姓,是形势所迫。

那么就可以理解赵贞吉会说,苦一苦百姓这样的话。他虽然不想逼死百姓,可他自己利益受损,不得不去逼百姓。

沈一石和浙江官员要低价兼并土地,大家才都有利可图。

日常沈一石为织造局当差,可以半价购买丝绸。

如果按照高翰文的八字方针,如果靠租赁桑田,百姓凭什么把所产生丝半价卖给沈一石呢?

田卖了,百姓就成了沈一石家的佃农,产权都不是他们的了,他们还能决定卖给谁,卖多少钱吗?

沈一石和浙江百姓都不傻,立场决定他们的态度。

所以从浙江改稻为桑具体执行人的立场上来说,高翰文的建议对他没有好处,为什么要去做呢?

从头到尾,沈一石他们就是要让高翰文同意,他们低价兼并土地的议案,没有人在意高翰文的方针。

严党只是要用高翰文的方针,去合理解释低价兼并土地的真相。

高翰文提出的建议,前提都不存在,怎么执行,只能是死局。



0 阅读:214

不会落水的焱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