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60多倍“大牛股”——爱尔眼科(300015.SZ),2021年巅峰期市值一度逼近4000亿元,而今仅1300亿出头,期间最大回撤近80%。
公司业绩增速也在放缓。2014年至2023年,爱尔眼科大部分时候年度营收增速在20%以上,2024年前三季度却骤降至1.58%。
资本市场仿佛一夜之间“抛弃”爱尔眼科了。
公司过去之所以能实现业绩与估值“戴维斯双击”,离不开其创新的并购增长模式。而今这一模式日益受到挑战和质疑。
2014年,爱尔眼科开始设立产业并购基金,通过基金支持新建医院的扩张,等发展成熟再进行收购。这一创新模式,成为爱尔眼科连锁扩张的助推剂。
2014年时,爱尔眼科旗下品牌医院、眼科中心有71家医院,到2023年末,其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881家。
不过,近些年,爱尔眼科的并购模式凸显出三大弊端:
1、管理半径有限。
开医院不像开海底捞,无论是医术还是医德,都不可能简单复制。
随着公司快速扩张,管理半径的延长导致内控变得复杂,近年爱尔眼科屡屡被曝医疗纠纷、行政处罚等负面。医疗领域涉及基础民生,最容易挑动大众神经,每一次负面舆情,都是对爱尔眼科声誉和市值管理的极大挑战。
近年来,爱尔眼科曝出的负面包括:
2020年,抗疫医生爱芬与爱尔眼科纠纷引发网络热议;
2024年5月,《羊城晚报》刊发《被营业额遮蔽双眼?爱尔眼科大量行政处罚背后》;
2024年11月,《成都商报》旗下红星资本局报道《爱尔眼科4家医院涉嫌出具虚假诊断证明,公司回应:已按要求进行整改》;
……
2、商誉高企。
爱尔眼科长期大手笔的外延并购给其累积下了巨额商誉。对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收购后标的企业的业绩不及预期,上市公司就会出现商誉减值,俗称“商誉雷”。
爱尔眼科的商誉规模很夸张。从2019年的26.3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5.33亿元,五年商誉实现翻倍。到了2024年三季度末,爱尔眼科商誉高达87.17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远超40%。
3、容易复制。
爱尔眼科这种外延并购的扩张模式很容易被模仿。眼科医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医疗设备的投入。换言之,任何资本都可以借助资金实力入局该行业。
越来越多连锁眼科医院上市公司正在效仿爱尔。
何氏眼科此前长期坚持通过自建的形式扩大业务规模。不久前,何氏眼科出资2.4亿元设立投资并购基金。
另外,华厦眼科也在积极通过设立并购基金的模式进行扩张,公司宣称坚持“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难以出现“一招鲜,吃遍天”。“前浪”的玩法一旦被“后浪”们学了去,那留给“前浪”的往往注定是内卷。
此外,近年眼科医院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给爱尔带来挑战。
眼科手术,基本没有“复购率”的说法。一个人做完眼科手术,正常使用,一般都不会再做眼科手术了。
屈光手术、视光手术,主要的消费人群都是青少年。
但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双减政策,未来儿童、青年占人口的比例,和近视量、近视率,都有可能下降。
这就意味着,眼科医院业绩增长空间可能很有限。
当前,A股三家眼科医院上市公司全都面临业绩压力。这就很说明问题。今年前三季度:华夏眼科今年营收仅增长2.55%,利润下滑24.49%;何氏眼科营收利润双降,利润锐减83.53%。相比之下,爱尔眼科今年前三季度利润还能实现8.50%的同比增幅,作为龙头,已经算相对平稳了。
那么,爱尔眼科还能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吗?
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中国就要进入重度老龄化。据统计我国60到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当前中国白内障手术渗透率较低。
如果爱尔眼科能把握机会,把受众对象从青少年调整到老年人,服务老龄人口生活质量提高,或许有希望吃到新的增量红利。
来源:泡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