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84年!彝族老照片首次彩色曝光,民国摄影师生死冒险大凉山

历史小破 2025-03-26 10:44:40

1939年的四川大凉山,正值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而这片被称为 "独立倮倮" 的秘境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庄学本以《良友》画报特约记者身份深入彝区时,随身携带的不仅是禄来双反相机,还有时任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签署的特别通行证。据其《西康夷族调查报告》记载,当时汉人进入彝区需缴纳 "过山费",遭遇 "打冤家" 械斗的死亡率高达 37%。

这组别具一格的彝族老照片,拍摄者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摄影师庄学本。1939 年,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庄学本深入四川大凉山地区,用镜头定格下了彝族同胞彼时的生活百态。如今,我运用现代数码技术,为这些尘封已久的黑白影像进行了后期上色处理,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力。

1939 年深秋,四川大凉山腹地的彝寨里,美姑三位彝族妇女正为五岁男孩制 "天菩萨" 发型。在彝族传统观念中,"天菩萨" 是灵魂栖息之所,严禁他人触碰。扎制发型的过程需遵循严格的仪轨:先用柏树枝蘸取苦荞酒净发,再由毕摩念诵《勒俄特依》创世史诗,最后由家族女性共同完成编结。据《西南彝志》记载,这种发饰习俗可追溯至古侯、曲涅两大部落迁徙时期,是彝族父系社会结构的视觉化表达。

1939年霜降时节,四川大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的彝家山寨里,一缕青烟从土墙缝隙中袅袅升起。一彝族男子正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双手按住三斤重的芦花公鸡,准备杀鸡。

据1941年《西康省彝族调查报告》记载,当时大凉山彝族家庭平均每户养鸡 4.7 只,鸡既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节庆祭祀的必需品。

1939年暮春,四川大凉山腹地暖日融融。在美姑县巴普镇的碉楼群落间,一彝族青年心翼翼地从取出祖传的毕摩经卷。这位通晓彝文的祭司后裔,正将一件承载千年信仰的文化瑰宝展现在民族学家庄学本面前。

这帧珍贵影像的背后,是庄学本历时三年的西南民族考察。作为中国首位系统记录彝族文化的学者,他在《西康彝族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彝族图腾艺术是研究氐羌文化的活化石。"当我们凝视这张照片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绘画作品,更是一个山地民族通过视觉符号构建的宇宙观。那些历经千年的线条与色彩,至今仍在大凉山的褶皱里流淌着文明的密码。

1939年霜降后的第五天,四川大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的彝家山寨里,晨雾尚未散尽,三声海螺号响打破了山谷的宁静。彝族新娘身着七重百褶裙,头戴缀满珊瑚珠的"俄勒"头帕,在四位伴娘的簇拥下走出碉楼。这帧由民族学家庄学本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彝族"抢婚"习俗向"明媒正娶"过渡时期的珍贵场景。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婚礼需持续九天九夜,期间要举行"跨火盆""射天箭"等十二项仪礼。

1939年,四川大凉山美姑县依果觉乡的山坳里,青烟袅袅升腾。按照彝族"尼木措毕"祭祖仪式的传统,一场庄重的火葬正在进行,这帧由民族学家庄学本拍摄的照片。

据《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火葬习俗可追溯至古侯、曲涅部落迁徙时期,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火的净化,帮助逝者灵魂回归祖先发源地"兹兹普乌"。

1939年秋分时节,四川大凉山美姑县依果觉乡的彝家山寨里,二十余位彝族男女围坐在碉楼前的空地上,面前铺着新采的蕨菜叶,上面摆放着砣砣肉、荞麦粑和酸菜汤。这帧由民族学家庄学本拍摄的照片,无意间定格了战时大凉山深处的集体用餐场景。

庄学本在《西康彝族调查报告》中记载:"彝族用餐必席地而坐,取天地为桌,日月为灯。"此时他们正用右手抓食,遵循"左手净秽,右手敬神"的古训——这种独特的进食方式,在1974年云南昭通出土的东汉陶俑中得到印证。

据1941年《西康省彝族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大凉山彝族家庭平均每日两餐,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和少量家畜。画面中的砣砣肉用花椒、木姜子腌制,采用"石板烧"技法——这种烹饪方式在当地延续至今,2019年还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阅读:2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