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改变历史的一战,也是周瑜人生的转折点。
在赤壁之战前,周瑜身兼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诸多虚职。但赤壁之战后,周瑜成为手握重兵、战功显赫的大将,此后他取代张昭在淮泗集团中的地位,成为淮泗集团的领袖人物。
但有人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他和程普分别为左都督和右都督,基本上是平级关系。所以程普根本不听他招呼。
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而周瑜、程普所率军队也只是作为刘备援军的身份出现。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这三万人,就是周瑜、程普所率的军队,这里连他俩的名字都没提。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周瑜的发挥空间极其有限。
但孙权称帝后对公卿们说,没周瑜,他当不成皇帝。
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如果周瑜在赤壁之战发挥效果有限,仅凭此前周瑜协助孙权攻打江夏的功绩,显然不足以让孙权说出上面这番话来。
敌我差距巨大,为何周瑜坚定主战?赤壁之战的真正统帅到底是谁,刘备和周瑜谁的作用更大?周瑜如何以5万联军如何击败了20万曹军?

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在赤壁之战前夕,很多人都认为江东难保。
比如宗室、豫章太守孙贲就想把儿子送给曹操做人质换全家平安。
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
所以托孤重臣、长吏张昭力主向曹操求和。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曹操骑步兵打遍北方无敌手,现在到南边又接纳了刘表的水军。这又是陆军又是水军的,江东根本抵挡不住,所以不如赶紧投了算了。
张昭是孙策死前唯一的托孤重臣,“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策称如果孙权不靠谱张昭可以取而代之。张昭在江东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孙权想要抵抗曹操,很可能支持他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少,其地位都堪忧。
当时朝堂上除了孙家宗室力量之外,主要有三股势力:淮泗集团、江东大族和流亡士族。
江东大族,就是指的江东本土豪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些人在孙策时代受到打压,肯定也不可能支持孙权。
流亡士族,就是从北方逃难进入江东的一批人,他们多是中立态度,是孙权努力争取的对象。
所谓淮泗集团,就是指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是孙家势力赖以存在的基础。
张昭虽是淮泗集团领袖人物,但已经难以代表淮泗集团的利益了。
自从曹操南征后,淮泗集团就失去了他们在江北的老家,没有了根据地。如此一来,他们就只能依靠与孙家势力联手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的荆州派,当蜀汉失去荆州之后,荆州派没了老家就只好与蜀汉朝廷高度绑定,蜀汉一灭,这些荆州派人士的地位便失去了保障。
淮泗集团情况也类似,他们只能支持并依附于孙家势力。但若曹操南征,孙家势力肯定就灰飞烟灭,而淮泗集团自然也就跟着凉了。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的主要支持者就是淮泗集团,如果淮泗集团要求抗击曹操以求生存,那么孙权必然能且只能支持。
再看当时孙家势力的权力结构,是以张昭为文臣领袖,周瑜为武将之魁,程普、吕范等为心腹将领。
既然张昭的立场实际上已经偏到江东大族那边,再也无法代表淮泗集团的利益,那么周瑜便理所当然地要取代其在淮泗集团的地位。
而这也便是周瑜坚定主战的根本原因。

淮泗地区
但偌大的江东,仅凭周瑜和孙权的几个心腹可是玩不转的。
孙权要想办法争取到张昭还有众多流亡士族,甚至部分江东大族的支持。
该怎么着手呢?
孙权起用由周瑜从江北带过来的智谋之士:鲁肃。
鲁肃决定凭借其在江北的影响力,谋求孙刘联盟。
而正是刘备的到来,改变了整体局势。
刘备在士族中的影响实在是太强大了。他在北方征战十余年,留下了刘皇叔的赫赫威名,其名气足以比肩曹操、袁绍、吕布。并且刘备的官职是豫州牧兼左将军,左将军相当于九卿。而州牧相当于一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
而孙权的官职仅是会稽太守兼讨虏将军,讨虏将军属于杂牌将军。太守则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市长。
所以仅论影响力,刘备在江东就难逢对手。
此外,刘备还占据着战略要地:江夏。
江夏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渡口,是东吴的西大门,如果江夏被曹操所占,那么东吴将再无战略缓冲,长江天堑的防守效果将大打折扣。
而此时,刘备和刘琦正率两万军队驻守在江夏附近。
接下来让刘备打满伤害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孙权的面前,诸葛亮力陈曹操的弱点。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周瑜也指出曹操在军事上有北方未定、舍弃鞍马、马无藁草、不服水土等四大短板。
鲁肃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丢了江东孙权地位不保: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现在只有淮泗主战派是支持你孙权的,其他人都想投降曹操将孙家产业给卖了。
所以想要保住地位,唯有抵抗一条路。试都不试,怎么知道抗曹一定会失败呢?
于是孙权便下定了决心。

孙权的决断
有人觉得赤壁之战有点不合常理:孙刘联盟用几万人就干倒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这也太假了吧?孙刘联盟到底靠什么赢的?
我们先看看各方兵力对比。
1、曹操
曹操一方,显然没有其所号称的八十万人,实际兵力应该在十五万到二十四万之间。这一点,周瑜已经向孙权说明: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也就是说曹操的兵力,为十五六万人。外加刘表旧部七八万人,多为水军。
2、刘备
刘备兵力约为两万人。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其中包含有关羽的数千水军,以及刘琦的部分水军。
3、周瑜
周瑜、程普的联合军队规模在三万人。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由此可见,这三万人基本上是以水军为主。
对比曹操和孙刘联盟的实际战力:
曹操的兵力,为十五六万人,多为步兵和骑兵,不善水战,且不服水土。外加刘表旧部七八万人,虽然多为水军,但对曹操没啥忠诚度可言,且指挥调度也不顺畅。
而周瑜和刘备的军队加在一起有五万人,其中水军估计有三四万人。这些水军经验丰富,指挥得力,在长江上战斗力颇强。
有人就会问了,曹操还有十五六万精锐的骑兵和步兵呢,为什么不放弃水路,由陆路进攻算了?
因为江南地区水网纵横,且多丘陵,这样的地形对于骑兵而言,犹如噩梦。而且从陆路进攻,粮草消耗更大,补给线过长更容易被袭扰。当然曹魏也并非没从陆路进攻过,具体可以参考曹休在石亭之战的惨败。
所以这就决定,在赤壁之战,曹军的骑兵和步兵只能靠边站。
以孙刘联盟四万的精锐水军,去迎战刘表那七八万刚投降、毫无斗志的水军,孙刘联盟的赢面还是很大的。

东吴水军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周瑜和刘备,是以谁为主指挥?
有一种说法,是孙权派周瑜等人去帮助刘备。
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
有人据类似说法,认为就是周瑜辅助刘备。
但实际情况很明显,周瑜总兵力超过刘备,水军规模更是占优势。刘备能指挥得动周瑜吗?
之所以有助这一说,是因为此时刘备属于同盟方,周瑜作为孙权手下,在名义上来说只能是助刘备保住在江夏境内的长江据点了。因为此时,刘备就在樊口等待孙权军队的抵达。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
事实上,两军会合后,周瑜便成了名义上的前线指挥。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这说明一个问题:周瑜当然无权指挥刘备。但是周瑜可以要求刘备提供相当数量的军队来组建联军。于是刘备留下了一些军队,剩余的交由周瑜统一指挥。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就很熟悉了。
周瑜指挥孙刘联军行至赤壁附近水域,和曹操水军相遇。双方一交手,曹操就败了。
这着实有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曹操肯定就会想啊,为什么我的兵力占绝对优势还会打败呢?不应该啊。
归纳其原因,就是曹军水土不服,患上了瘟疫。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所以曹操便把大军停靠在赤壁北岸的乌林。当时已经是十二月,冬天天气太冷,人水土不服,马也没有草可吃,曹军的优势都发挥不出来。干脆就靠在江边,将船连成一片防守,等度过这个冬天,人和马都缓过来了再说吧。
孙刘联军怎么可能给曹军缓口气的机会呢?当然是趁你病要你命啊。
于是周瑜引燃全场的火焰秀就上演了。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曹操一看,大冬天的,曹军人和马又饿又病,优势都出不来。现在水战靠人多也占不到便宜,船还给烧了一多半,这仗还怎么打?于是只好将剩下的船都一烧了之,然后匆匆撤退。
当然这个过程中没有看到刘备参与记录,说明刘备并不在火烧赤壁的现场。
那刘备在哪里呢?
乌林之役,左将军(指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
这里就写明了地点,当时刘备在乌林。既然周瑜的火攻没有刘备的身影,那么刘备就只有一种可能:带着他自留的军队,在乌林附近率领军队袭扰曹操岸上的部队。
刘备负责使岸边的曹军也乱起来。
所以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应该是分为两部分:陆地上,以偷袭、破坏等为主,协同孙刘联军一起作战;长江中,刘备所属的水军参与组成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完成作战任务。
由此可见,周瑜在赤壁之战的作用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统帅和指挥水平较为突出。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此前周瑜曾经多次大败江夏郡黄盖手下的荆州水军。所以周瑜和曹操手下的这帮子刘表水军可以说是老对手,知根知底了。
刘表在荆州的这些水军,只是换了旗号而已,其他的什么都没变,甚至在与曹军磨合中指挥效能还下降了。周瑜将之击溃又有何难?

赤壁之战形势图
接下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周瑜因赤壁之战走上人生巅峰,真是老天眷顾送与他泼天富贵吗?
换句话来说:孙权怎么会任由周瑜在赤壁之战独得抗曹之功?
对此,曹操在给孙权写信中,也极尽挑拨之能事: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说是自己烧船主动撤退,让周瑜白白捡了个大便宜。而没有提孙权。
这就让人费解了:孙权不是对周瑜的防备心很强,拿出三万军队都还要让心腹程普分走一半吗?怎么又忍心让周瑜独得荣誉,功高震主?
其实很多人对赤壁之战是并不抱乐观态度的。比如刘备: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
孙权也不太相信周瑜能一战获胜: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所以孙权交给周瑜、程普三万军队,让他们去探探虚实,如果打不赢,孙权再举全江东之力与曹操决战。
只是没料到,曹操连周瑜这关都没能打过去......
当然孙权让周瑜独得赤壁之战的功劳,也表现出他独特的驭将之道:
将功劳和荣誉都送给周瑜,用以讨好和笼络淮泗集团。而将土地和军队死死地攥在手中。
于是周瑜凭借显赫战功被拜为偏将军、南郡太守,并取代了张昭,成为了淮泗集团的领袖人物。其在江东的地位由此到达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