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0年,36岁的周瑜突然病死了。
在战乱频发、人均寿命颇低的三国时代,周瑜的英年早逝乍看上去似乎也很合理。但细究之后,却发现有颇多诡异之处。
此前,周瑜才从荆州返回京口。此行周瑜向孙权提出进军益州的最终行动方案: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
周瑜计划和奋威将军孙瑜兵分两路,向益州进发。
但周瑜来的时候好好的,回去的路上就出问题了:
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在回去路上突然染上奇怪的重病,前一天还在想办法治疗,第二天就感觉自己不行了,然后就上表给孙权交代后事。
周瑜一直是行军打仗,身体素质肯定很好。这就排除是自身疾病。那么突然染病,二三天就去世,这不禁让人感到蹊跷。对此,人们众说纷纭。
有瘟疫说,认为周瑜感染瘟疫而死。可在当时史料中南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瘟疫的记录。有人认为可能是曹操的北方军队带来的伤寒,可周瑜当年在赤壁之战的恶劣条件下都没有染病,现在突然感染还致命,不免有点匪夷所思。
有箭伤说,认为209年周瑜在南郡之战中被箭矢射中,“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可当时已经时隔一年,周瑜36岁正值壮年,且参考关羽219年被曹仁弓箭手射中手臂后刮骨疗毒的案例,其恢复速度应该不会太慢。
所以难免有死因不明的嫌疑。
而接下来周瑜临死前写给孙权的信,也颇有蹊跷。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看完这封短信。是否感觉信息点有点太少?全文读下来,时局分析走马观花犹如隔靴搔痒,最后也没提出有针对性的临终嘱托。至于举荐鲁肃,以鲁肃当时在东吴的地位,这种推荐似乎有点多此一举。
全文唯一醒目的信息只有一句:“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周瑜是个精明且思维缜密的人,他至于在临死前写一封毫无针对性、缺乏嘱托和建议,且不知所云的信寄给孙权看吗?
难道他只是想向孙权说明自己是怎么死的吗?
所以这封信的意图存疑。
......
周瑜作为东吴在西线的重要指挥者,为何在统率大军进军益州的前夕突然暴毙?在孙权西线防御曹操吃紧之际,周瑜提出攻打益州用意何在?他在战略上究竟与孙权是否存在冲突之处?周瑜之死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周瑜
作为出了名的四战之地,荆州在三国初期总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此前,荆州势力大致包括三个:东道主刘表和寄寓的刘备,逐步向江夏郡渗透的孙权。
但曹操南征时基本上将刘表势力清空,于是荆州的局面出现巨变:曹操一家独大,刘备、孙权随时可能被迫退出。
208年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局势再次出现显著变化。
此时曹操因为受到重创而将主力带走,剩下部分由曹仁率领,试图通过防守来保住在荆州的地盘。
虽然曹操尝试将重点放到了淮南战场上。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即209年,他就到了淮南一带“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曹操大练水军、屯田备粮,调集十万大军准备经由合肥攻入东吴。
但曹操既然是想南征,就没有理由轻易从南郡后撤。因为南郡郡治江陵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它是长江门户,溯江而上可以作为进军巴蜀的跳板,顺江而下则可以严重威胁东吴当时的都城京口。
后来西晋灭吴,王濬和杜预都是率水师经由江陵杀向长江下游的吴都建业。
从江陵进攻,显然比由合肥进攻更容易得手。
所以曹操与益州的刘璋联手。赤壁之战,刘璋曾派军支援曹操。
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
从地缘上来说,比起北方,益州和荆州联系更为密切。如果能够和益州合作,在荆州的曹军就能够获得一个稳固的后方,获得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草补给。这样“曹操+刘璋”的组合,就足以应付荆州的刘备和周瑜。哪怕刘备和周瑜联手,恐怕都很难对江陵造成威胁。
这样一来,周瑜短期内肯定难以拿下荆州,那孙权会不会急得跳脚呢?
事实上,孙权更期望维持现状。
他不乐意让周瑜进军益州,虽然表面上支持,但却口惠而实不至。
周瑜在计划中提出与“奋威”联手取蜀。这个“奋威将军”就是孙权的堂兄孙瑜。但在进攻益州的关键时刻,孙权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这样周瑜军队直接减半,想进攻益州便几乎没有了可能。
同时孙权还想防止刘备做大。在得知刘备丢下他单独入蜀后,孙权大怒:
猾虏乃敢挟诈!
孙权不仅数次催促刘备归还江陵,而且让其妹孙尚香离开刘备以示不满。若不是鲁肃在其中调解,双方恐怕早就起了冲突。
孙权不仅阻止刘备和周瑜单独入益州,甚至还非常不乐意看到周瑜攻下江陵。
孙权令心腹程普从中作梗: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周瑜派甘宁占据夷陵,截断了刘璋通往江陵的通道。但遭到了曹仁的强烈反击。但荆州诸将都不愿意去救援甘宁。
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
最后周瑜只得自己亲自带兵去救。
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
由此便可得知:
孙权不愿意看到周瑜或者刘备进军益州,至少是不愿意看到他们单独吞下益州。孙权也不愿意看到周瑜拿下江陵。
他时刻都想着维持某种均势。

赤壁之战后,孙权想维持均势
有些人可能就不理解了:荆州和益州战略地位又如此重要,既然曹操主力已经撤出,孙权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周瑜放手大干一场呢?
因为周瑜的战略和孙权存在冲突。周瑜的战略是什么?是北上争霸。
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然而情况真如周瑜所说吗?
当时曹操的重点在于淮南,十万曹军驻扎在长江边,随时都有可能由合肥攻入东吴,过了江就是东吴的老巢京口。
江陵固然意义非凡,是长江门户,是进益州的跳板。但曹军大军压境,到底是老巢重要还是长江门户重要?
本来赤壁之战东吴都赢得一言难尽,这次曹操又打过来了,并且是单独点明了要往孙权老巢去,孙权能不慌吗?于是孙权四处寻访抗曹的豪杰。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览英雄。
形势都已经这么紧张了,周瑜不仅不想办法为孙权分忧,反而釜底抽薪,要求孙权派孙瑜去支持他打下江陵后又进攻益州,确定这是为了孙权考虑?
何况孙权当时已经转向了鲁肃的保守策略: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既然汉室快凉了,曹操一时还除不掉。那么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守住江东再说。
所以当务之急是保住江东的基本盘啊。现在曹操南征压力下,江东都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周瑜还想着去抢荆州、占益州,北上与曹操争锋,是不是想得有点太多了?
在已知孙权战略意图的情况下,周瑜还非要反其意而行之,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群体利益。
曹操南征之后,淮泗集团失去了在淮河、泗水流域的根据地,成为了无本之木。
显然没有了根据地,淮泗集团就会失去人才、经济来源,长此以往就会走下坡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必然会希望孙权能够持续重用淮泗集团,打压江东大族,同时积极向荆州、益州去开辟新的领地。
这一点可以对比蜀汉的荆州派。在失去荆州后,荆州派便持续压制益州本土派,同时通过持续北伐来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只可惜孙权的想法与刘备、刘禅不同。
赤壁之战让孙权看到淮泗集团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且其代表人物周瑜的忠诚度也堪忧。
孙权开始转而重用江东大族。比如孙权本人就娶了吴郡陆氏的陆逊的族女,提拔陆逊、顾雍、朱然等江东本土的士人担任重要职务。一些江东大族开始出任太守、县令等地方主官。
这让淮泗集团看到了某种危机。但现在他们没人没钱没地盘了,靠什么才能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继续维持对江东大族的优势呢?
对,淮泗集团的做法势必和荆州派北伐一样,通过战争来巩固自身地位,剥削江东大族的利益,从而以战养战,成为东吴的最强势力。
淮泗集团的周瑜、吕蒙等鹰派人物,便扛起了为淮泗集团谋发展的大旗。
所以周瑜就必然一心想打通向益州的通道,甚至北上到襄阳的通道。
只有通过接连不断的战功,淮泗集团才能巩固提升自己在东吴的地位。
当然万一和孙权闹崩了,他们就拥护周瑜去占一块地方裂土称王,大家重新合力构建属于淮泗集团的专属发展空间,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吗?

淮泗集团原先的根据地在长江以北
如此一来便可以解释,赤壁之战后,周瑜为何会违背孙权的想法,一个劲地开疆拓土。
原来在淮泗集团内部,周瑜也是有KPI考核的啊。
所以在周瑜的行动下,曹操、刘备、孙权的三方均势被打破。
孙权安排了程普等人约束、压制他,让他打了一年多都拿不下江陵是吧?
(建安)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
没关系,周瑜可以利用一下野心勃勃的刘备。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在关羽卖力的奋战下,江陵的唯一补给线,北道被截断。失去了补充的江陵城在周瑜的攻击消耗下每况愈下,最终兵尽粮绝的曹仁只得离开江陵弃城而逃。
曹操的势力由此彻底放弃了长江以南,转而退守襄樊,布置汉江防线。
周瑜拿下江陵之后,下一步便是进军巴蜀。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而此时周瑜开始过河拆桥,试图将刘备也吞掉,这样他就能够独吞荆州和益州。
于是周瑜多次向孙权强调刘备有多危险:
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接下来,周瑜提议孙权趁刘备去拜会他时,当场将之扣押: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当然刘备也不是吃素的,面对周瑜的构陷诋毁,他也提醒孙权小心周瑜有异心: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很快就不再安心做臣子了,这话说得还不够直白吗?
对此,孙权怎么看呢?
孙权表示,这两个人都不靠谱,全都不能留。
孙权曾派人告知刘备,想联兵共取蜀地。主簿殷观一语点出其中要害:
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
刘备靠近益州,而孙权与益州之间隔着刘备。如果刘备听孙权的,替他当先锋打头阵,如果没能顺利拿下益州,那退路也被跟上来的孙权给断了啊。刘备进退失据,不就彻底凉了?
刘备采纳殷观的建议,同意孙权伐蜀,但自己却按兵不动。如果孙权真是拿刘备当盟友,就会借道去攻蜀,得了好处兄弟一起分。如果孙权有小人之心,那么他必然也不敢单独去攻蜀,因为他也怕刘备断其后路啊。
当发现刘备没有离开荆州驻地,孙权果然中止了进攻蜀地的计划。

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图
暂时收拾不了刘备没关系,解决周瑜这个心腹大患才是重点。
孙权首先要堵死周瑜进入益州的道路,于是他以共同抗击曹操的名义,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江陵既是长江上的重要门户,又是入蜀的必经之地,更是北上进攻襄阳的根据地。
借走荆州,让周瑜既丧失了入蜀和北上的可能,也再难以发起对孙权的反攻。相当于打蛇三寸,让其攻击力大减。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孙权便放心地给周瑜设下了一个坑。
孙权先是答应周瑜伐蜀,并派遣孙瑜与其齐头并进。但同时却任由刘备把守江陵等地,不让周瑜再前进半步:
(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在此关键时刻,孙权撤回了孙瑜的军队。
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这样周瑜军队直接减半,想要强行突破刘备的防守,几乎没有可能。
孙权这么做,相当于直接摊牌了:我对你周瑜不放心,所以撤回配合你的军队,你没戏了。
现在周瑜彻底成为了笼中之兽:
如果进,荆州已经被刘备占据,想强攻也没了那个实力;如果退,孙权早已经识破了周瑜的计策,接下来周瑜恐怕就没好果子吃了。
浩浩荡荡的伐蜀战役,就这样不了了之,若周瑜掉头返回东吴,他的一世英名将尽毁,他的前途将就此完蛋。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瑜就如此巧合地病亡了。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在伐蜀如此重要的战役过程中,主帅的安全和健康都应该是由专人保障。战役已经开始倒计时,主帅就掉链子,突然暴病而亡,这种情况恐怕古往今来都难得找到几个。
......
但周瑜死了,是让各方都轻松的好事。
孙权消除了萧墙之患,刘备的未来不再是梦,曹操也能放心到渭南找小马哥对线去了。
周瑜的豪杰之梦由此被雨打风吹去,三足鼎立便基本成为定局。
雪松
有点儿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