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究竟是汉臣还是魏臣?他提倡“奉天子”的真实意图究竟何在?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4-03 10:19:13

公元212年,荀彧服毒自尽了。

他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在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服毒自尽。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

但令人尴尬的是,荀彧的身份定位却摇摆不定:他到底是不是大汉忠臣?  

有人认为荀彧是曹操的铁杆支持者。

因为荀彧的表现的确和支持东汉的忠臣有所不同,其忠于汉室的想法有些晦暗不明。

与之对比,忠于汉室的纯臣杨彪一直追随汉献帝,被曹操所忌惮,他的儿子杨修因此被曹操杀了。

而荀彧和曹操是儿女亲家,儿子后代都在魏国做官。此外荀彧还在战略、密谋、举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曹操势力的快速发展。

荀彧所做的这一切,哪有汉臣的影子呢?

对于荀彧之死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只是涉及荀彧利益,他与曹操本只是平等合作关系,而一旦曹操试图篡汉,则荀彧的地位便会屈居其下,荀彧对此心有不甘。

也有人认为,荀彧本可接受曹操篡汉,但认为在平定天下之前,曹操考虑称公加九锡乃至篡位有点操之过急,所以极力劝阻。

但令人费解的是,同时代的人都认为荀彧是汉室忠臣,是为汉室而死。

曹魏配飨太祖曹操庙庭名单,众多文武官员中,唯独没有荀彧,显然没有将其视为魏臣。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意思就是说他没有看出来曹操的野心,未能一展平生之志。

汉献帝表现则更为直接: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燕乐。谥曰敬侯。

汉献帝为荀彧的死感到悲伤,并因此酒不喝、舞不跳,以示哀悼。

荀彧究竟是汉臣还是魏臣?他提倡“奉天子”的真实意图究竟何在?帮了曹操这么多年,荀彧为何在最后关头选择与曹操决裂并自尽呢?

荀彧

汉末在颍川一带,有著名的“颍川四姓”,即陈氏、钟氏、荀氏和韩氏。

其中陈寔与荀淑、钟皓、韩韶并称“颍川四长”,他们分别是陈群、荀彧、钟繇和韩馥的爷爷辈。

可见颍川集团内部的关系是源远流长,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十分紧密。  

而颍川荀氏中,荀彧的祖父荀淑,是当时名贤李固、李膺的老师。荀彧父亲荀绲,是“荀氏八龙”之一。荀淑的侄子荀昱、荀昙,都嫉恶如仇,荀昱因参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与李膺同时被杀,而荀昙也被禁锢终身。  

荀氏一族得以显赫的秘诀,就在于其与东汉朝廷进行了深度绑定。

《后汉书》称,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

可见荀彧也高度认可东汉朝廷,认为在其框架之下,荀氏家族的利益才能得以保全。

但在东汉后期,荀氏家族过得并不太顺利。他们家因为过于正直而饱受宦官集团打压,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灾祸,荀彧不得不娶宦官唐衡之女为妻。

大家都知道在汉末的朝堂上,士大夫和宦官可以说是势不两立。荀彧的多个家人也在与宦官的斗争中饱受打击。

通过娶宦官之女这件事,可以看出在荀彧心中,家族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东汉朝廷,再次才可能是所谓的原则和道义。

通过荀彧所作的选择,便能得知他是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

东汉末年士大夫和宦官之争

荀彧的个性特质影响了他的阵营选择。

起初荀彧是想投奔颍川集团中韩氏家族的韩馥,毕竟有老一辈的关系在这里。韩馥当时在冀州任冀州牧,荀彧就带着家人去了冀州。

到了冀州后,荀彧发现袁绍已经用计夺得了冀州。听说荀彧有“王佐之才”的名声,袁绍便将荀彧待为上宾。

但荀彧并不太领情,他更看好屈居袁绍之下的小军阀曹操。

袁绍和曹操,都曾在汉灵帝亲手创立的西园军中效力,是“西园八校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人。当然论门第出身,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十分显赫,这点曹操是比不了的。

但曹操的能力和实际成就更为突出。

曹操讨伐黄巾军有功,任济南相时又重典治乱颇有盛名。而后在讨伐董卓的各路义军中,曹操打得最坚决,差点命都丢了。

与之相比,袁绍的言行则平庸得多,他会盟天下诸侯,却对董卓无计可施,只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

曹操评价道:

(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

而荀彧看得更深一层:

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这就说明袁绍的胸怀和眼界有限,到他那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人才根本就不能发挥出真正的才能。

袁绍不仅个人能力差点,同时还不能容人,这还指望他能成什么事啊。

而曹操呢?不仅个人能力突出,而且还求贤若渴。到了他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从荀彧的角度来看。袁绍就像一个夕阳行业的垄断企业,有点店大欺客,荀彧就算能力再强,到那也得论资排辈,一时半会很难进入其核心圈,就算进入核心圈也很难改善袁绍的思路想法。

而曹操就像一个颇具发展前景的瞪羚企业,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和发展。员工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重视,不担心被埋没。

这样一比较,未来谁更有发展潜力,是不是一目了然了?  

所以到了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

曹操见荀彧来了,十分高兴,说:“这是我的子房啊!”

当时曹操的职务是东郡太守,就将司马这样的重要职务给了年仅29岁的荀彧。

曹操视荀彧为小张良,就意味着将其当成了重要的创业合伙人。

194年时曹操还是个小军阀

荀彧对曹操的态度如何?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荀彧提倡“奉天子”的动机开始说起。

一开始曹操是以大汉纯臣的面目示人的。比如他称自己本只想封侯并任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这让他颇受士人欢迎。比如孔融就曾作《六言诗》,其中就写道:“曹公忧国无私。”    

而曹操也对士人的期待颇为配合,在吸引人才的《短歌行》中提到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既然曹操被当成匡扶汉室的忠臣,那么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应该是有利于东汉朝廷才说得过去。

作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要推动者,荀彧当时目的可能真就是为了强化皇权而已。

荀彧的意图,我们可以从汉献帝之后的人事调度中看出一些端倪来。    

朝廷曾命令曹操、董承、刘璋、孙策等并力讨伐袁术、刘表。

这四个人各代表一股势力。比如董卓代表外戚集团势力,刘璋代表宗室势力,孙策代表地方势力,而自比“周公”的曹操则当属于权臣或者诸侯中的霸主。

这点可以从荀彧此前向曹操提出过建议中得知一二: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在荀彧的言辞中,显然是将曹操比作晋文公一样“尊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

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曹操在196年获得了开府的权力,此后用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

作为对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行为的回报,汉献帝给了曹操权臣的地位,让其好好地为匡扶汉室而奋斗。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年三月,董承升任车骑将军,也得以开府。

这说明,在赋予曹操权力的同时,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也在渐渐崛起。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因为这个策略号召力有限,并没能争取到多少诸侯的依附。那么其实际意义是什么?

对此孔融在曹操试图杀杨彪时,曾有十分明确地表示:

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这说明“奉天子以令不臣”,其根本作用在于吸引天下士族前来投奔。

在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及大规模瘟疫的过程中,世家大族为了保命纷纷出逃。比如诸葛亮和他的家族就为了躲避战火,从琅琊一路逃到了襄樊。

那么通过迎天子这样的行为,就能够将忠于汉室的那些世家大族统统招揽到许昌来。比如荀彧向曹操举荐了一大帮子人,其中包括: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戏志才、郭嘉畿等等。这些人,都是颍川士族里面的代表人物。

而后来荆州的士大夫们听闻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前来讨伐,蔡瑁、蒯越等人纷纷望风而降。

当然这些士大夫肯定不是冲着曹操来的,他们都是朝着东汉朝廷来的。

像这样的世家大族加入多了,就能够给汉献帝带来源源不断的兵力、财力、粮草支持,朝廷便能摆脱空心化的困境了。

朝廷蛋糕做大了,就意味着曹操的势力变强了,所以曹操自然对“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极为欢迎和支持。

但作为荀彧来说,他更在意重构东汉朝廷的框架。

在东汉末年,左右朝局的有三股支柱势力:外戚、宦官、士大夫。

现在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已经发展起来,宦官势力还有待培养。而在荀彧“奉天子”的大旗下,士族纷纷加入,让士大夫的势力也渐渐壮大起来。

曹操作为权臣,只是这个体系中的过渡性角色,不用过多地管他。

只要外戚、宗室、士大夫的权力框架重新构建起来,待以时日,皇权就能够重新得以巩固。到时候只需要以汉献帝的权威找机会夺取曹操的兵权,然后给曹操一点安慰性的职务,那么汉家江山就能继续延续下去啦。

事实上,后来荀彧就是这么干的,后来他就曾想尽办法逼迫曹操交出兵权,以巩固这个他提议并参与构建起来的新框架。

迎天子之后天下形势图

后来荀彧帮曹操的内容,大多是以“居中持重”为主,很少随曹操出征。

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荀彧不太乐意帮助曹操势力发展太快。

但对帮曹操防御保住基本盘的事,荀彧则尽职尽责,毕竟曹操势力没了,对于任何一方都绝不是好事。

所以荀彧所出的计谋多为防御之策。

这体现在是否迎战袁绍的讨论上。

当时孔融等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文武都很出色,所以不可和袁绍对抗,以免输光老本。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但荀彧逐一反驳。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袁绍兵虽然多但是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犯上,许攸贪得无厌,所以他们谋划不出来啥好计策。审配专权无谋,逢纪刚愎自用,这两人管理后方隐患太多,如果许攸家犯了法,审配一定不会放过,到时候许攸必然叛变。而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轻松就能摆平。

于是曹操决心与袁绍决战。

200年九月官渡之战进行中,曹军军粮将尽,士气低落,曹操感觉很难坚持下去了,便写信给荀彧,打算退守许都。荀彧力劝其要挺住。

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认为,曹操以仅占袁绍十分之一的军队就抵挡了半年,说明袁军的锐气已经枯竭了,即将到了出现质变的阶段,所以非常适合用奇计突破局面。

于是曹操坚持了下来,后来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并提供了袁军后勤的关键情报,曹操根据情报火烧乌巢,斩杀淳于琼,一举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局。

201年三月,荀彧又帮曹操消除了一场重大失误。

当时曹操看到袁绍已经被打败逃亡,打算向南攻击曾与袁绍结盟的刘表。荀彧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坚决阻止。

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荀彧认为:应该趁着袁绍人马困乏的时候,一举平定他;而曹军现在背靠兖州、豫州,如果兴师动众远征江汉地区,要是等袁绍缓过劲来趁机召集余众,乘着曹军后方空虚大举进攻,那曹操的大业就没有指望了。

曹操一听,赶紧放弃了攻打荆州刘表的计划,集结主力继续追歼袁绍,直至初步平定北方。

从以上便可得知,荀彧对曹操的帮助偏于被动,是出于保住曹操势力,维护汉室朝廷长治久安的考虑。

荀彧帮助曹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那么荀彧主动做了哪些事?

1、成为汉献帝的心腹,构建保皇派的核心圈子

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汉献帝喜欢文学,于是荀彧就与荀悦、孔融一道去宫中给汉献帝侍讲,早晚都谈论这些。

以玩文学为借口,和心腹一起讨论大事,这是汉朝君主的老套路了。后来曹髦对抗司马懿也曾经召集群臣大搞文学趴体,实际上就是网罗心腹。

由此可以看出,荀彧在巩固汉献帝地位方面,费了不少心血。

2、维护汉献帝的势力范围,保护重要的忠臣

196年八月,杨彪随汉献帝到了许昌。汉献帝召集百官举行宴会时,杨彪对曹操极其不客气。

杨彪先后任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朝中要职,对于汉献帝的忠诚那是没得说。杨彪又出身弘农杨氏,在中原士族中颇具影响力,门生故旧遍天下。有这样一个强势人物的存在和阻挠,显然不利于曹操控制汉献帝。

为了去除杨彪这个绊脚石,曹操诬陷他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汉献帝,并以此为由将其下狱,打算将其杀掉。

可接下来,曹操遭遇的阻力远超出其想象。

荀彧和孔融联合给酷吏满宠写信,让他只质问,不要拷打。

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

荀彧和孔融联手维护杨彪,这让满宠都感觉头大,不敢轻易下手,为了避免遭遇麻烦,满宠最后劝曹操放弃了杀杨彪的计划。

这也意味着,在曹操着手分化朝中士大夫前,团结起来的士大夫影响力甚至超过曹操。

3、不断约束曹操的行为

204年,曹操刚得到冀州,就有人向曹操提出“重置九州制”的建议。

重新将天下划分为九州,那么曹操就能按照过去的冀州版图扩大自己的地盘,从而将一个更大的冀州纳入囊中。

显然如果曹操占据地盘过多,实力过于强大,对汉献帝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荀彧极力阻止:

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

荀彧知道此时给曹操讲大道理已经没用,只能从利益上来谈,于是告诉曹操,如果重新划分九州,会动了其他诸侯的蛋糕,引起新的纷争,反倒不利于曹操图谋天下。

曹操立马打消了重置九州的念头,并且还专门向荀彧道谢。

212年,董昭等人建议表彰曹操功勋,将其封为魏国公,并行九锡之赐。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过去西汉王莽代汉之前,就是行九锡之赐。

如果汉献帝也赐了九锡,意味着曹操篡汉的行为就已经开始走程序了。

对此荀彧也是坚决反对,他说:  

丞相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就这样,荀彧以维护曹操的名誉为由,迫使曹操暂时放弃了受九锡的想法。

荀彧之所以能够成功约束曹操的行为,是因为当时曹操还不够强大,对自己的风评还是颇为看重,所以有所收敛。

210年,曹操已经完成统一北方大业,政权逐渐巩固。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曹操不利的言论就增多起来了。不少人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朝堂上也有人建议曹操交出兵权返回封地去。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

不用问,这种舆论肯定是荀彧参与制造和推动的。

但曹操坚决不从,还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解释说假如自己手上没了兵权,自己的家人安全谁保障?国家的安全谁负责?所谓为了国家和家人考虑,绝不会“慕虚名而处实祸”,交出兵权。

4、发展颍川集团势力

荀彧大力举荐颍川集团的人,试图将颍川集团的势力发展起来。

荀彧起初举荐了戏志才,之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一大批命世之才,其中着重推荐了他的女婿陈群,还有他的学生司马懿。

还有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名士,最终成为卿相的有十余人。

颍川集团开始快速崛起。

颍川士族

由此可见荀彧对曹操有帮助也有打压。但其终极目的,还是想将曹操放在其构建的东汉朝廷新框架内。  

但可惜曹操有了新的对抗方法。

曹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框架,这一套被称为“霸府”。相当于建立一个影子朝廷,然后一步步侵吞权力,把朝廷的人事、政策、军事权力都归入霸府中去。久而久之朝廷就被架空,霸府成为实际运行的朝廷。

荀彧的职务是侍中,守尚书令。侍中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尚书令掌管尚书台,即负责讨论撰写并发布诏书。起初荀彧可以利用其职权反对曹操和他的霸府。

但到了最后曹操直接利用霸府的权力将荀彧调离尚书台,并以汉献帝的名义让其跟随自己出征,成为自己的幕僚人员。

到了这一步,荀彧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输给了曹操,但他已不愿再屈从于曹操,为其当一个幕僚,于是只好自尽以明志。

有人也许会感到不理解:荀彧足智多谋,并且设立了多项制约阳谋,为何却被曹操所反杀呢?

这便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利用自己在资源上的优势,反将荀彧纳入自己的框架,即便荀彧想有所动作也难以产生效果。

荀彧费尽心思招揽的士大夫群体,也大多被曹操引流到了霸府之中。

比如荀攸、钟繇、王朗、杜袭、郗虑都力劝曹操加九锡,而辛毗、陈群、华歆、王朗则在曹丕篡汉称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了荀彧为曹操服务的假象。

那么荀彧是不是就因此彻底败给了曹操呢?

表面上是,实际上不是。

虽然恢复东汉朝廷的计划失败了,但其振兴颍川集团的目标却得到了全面实施。

最后颍川集团势力发展到顶峰,并战胜了拥护曹魏的谯沛集团,为司马家族篡魏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竟荀彧是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匡扶汉室是他的浪漫理想,而促进颍川集团发展壮大才是他的现实考量。

或许荀彧没能恢复东汉朝廷的框架,但他达成了维护自己家族乃至颍川集团既得利益的最终目标。

这样看来,荀彧还是笑到了最后。

0 阅读:0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