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真傻到相信张仪漏洞百出的忽悠?把握人性的妙招至今仍管用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3-29 09:27:17

经常有人为楚怀王的操作感到疑惑:

作为大国国君,楚怀王什么阵仗没见过,怎么偏偏被张仪用商於之地给骗了?原先张仪承诺楚怀王的六百里土地,怎么能任由张仪改为六里呢?

楚怀王就有这么傻?楚怀王身边的谋臣,特别是知名的纵横家陈轸就这么无能?

战国时代的中晚期,处在战火纷飞的修罗场中,哪个不是嗅觉灵敏的人精,又怎能轻易受骗?

其实详细了解之后,便会发现楚怀王误判背后,是两大纵横家陈轸和张仪的暗中对决。

只是很不幸,陈轸和楚怀王对张仪千防万防,却没料到大秦相国张仪在道德上玩起了花招。

这就涉及一个经典之问:“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楚怀王就是这样,他对人性的两面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并因此在这方面栽倒过两次。

一次是被张仪欺骗,还有一次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欺骗。本来秦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屈原劝楚怀王不要去,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认为不能轻易破坏秦楚邦交,力劝楚怀王前往。殊不知子兰等人早就被秦国买通。楚怀王轻信赴约,最终导致客死于秦。

在绝对优势面前,谋略是没有用的。

就比如就算楚怀王被道德沦丧的张仪欺骗,但楚国依旧可以率兵打到秦国服气,然后索要回损失,迫使秦国放弃对楚国的欺诈。

但问题是楚国根本打不过秦国,所以楚怀王只得一再被迫上当。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任何人一旦入局,都只能乖乖被安排。

但楚国并非没有反击的机会。此前的齐国和楚国,是除了秦国之外最强的两个国家,一旦齐楚联盟,秦国都得躲着走。

那么张仪又是如何在陈轸等人的阻挠下,成功布局,锁死对楚国的绝对优势,迫使楚怀王不得不踩坑与齐国分道扬镳的呢?

张仪欺楚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齐六国联合攻秦。  

可惜各国之间配合并不默契,只有韩、赵、魏三国真正出战。于是秦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将魏军主力歼灭一半迫使魏国求和之后,合纵联军便作鸟兽散。

当然仅仅是打退联军是不行的。要是任由这些诸侯撤兵,在回了一波血之后,他们又一起打过来怎么办?

所以秦国得想办法反攻,迫使这些国家投入到连横的阵营来。

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韩军一下被秦军干掉了八万多。

齐国也早早掉头,配合秦国的攻势,联手宋国进攻魏国,在观泽大败魏、赵联军。

这些国家纷纷退出合纵阵营。

但还有一个国家,秦国可不能善罢甘休。那就是楚国。

当初六国合纵,合纵长就是楚怀王啊。作为带头大哥,秦国怎能轻易放过他?

但就在秦国打算下手之时,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齐国和楚国还处于联盟状态呢。秦国现在实力再强,也没到可以同时打败两强的地步。

于是张仪接任务上场。

此前,张仪一番布局,让秦国得以摆脱了诸侯合纵的联合攻击。

现在张仪又将要发起一场反击和围剿,彻底铲除合纵生存的土壤,并让连横成为天下主流。

但这个任务可并不轻松,他将遇到犀首公孙衍之后的另一个劲敌:陈轸。

陈轸是战国时期颇具个性的纵横家。

别的纵横家,动不动多久就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来一大套专业论证。往往让对方兴趣索然,听得直打瞌睡。

而陈轸是个极其注重用户体验的纵横家。他喜欢单刀直入,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比喻去吸引人,用对胜败的分析去说服人。这样一套下来,往往让游说对象感觉神清气爽,推动游说成功率大幅提升。

许多著名的成语,都是陈轸所创作,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等。

比如公元前323年,楚国准备跟在秦国之后进攻齐国。秦国为了与齐国握手言和,便答应派出陈轸去劝说楚国将领昭阳退兵。陈轸一去就用了画蛇添足的寓言去和昭阳讲道理。昭阳果然被陈轸的好故事给迷住了,听完立刻路转粉,于是大手一挥:撤兵。

所以单论说服人的本事,陈轸无疑是天花板级别的。

但能说服人是台面上的本事,论台面下的本事陈轸就有点乏力了。

就比如围绕秦国相国这一职位,张仪就和陈轸开始了一场竞争。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当时的形势是,负责军事的大良造公孙衍被张仪赶回了魏国,秦惠王想找个人来担任相国的职务,他当时有两个人选:陈轸和张仪。

陈轸决定发挥他善于说服人的本事,经常出使楚国,试图搞定楚国来为自己加分。

陈轸这个思路照说是没错的。但他遇到了没底线的对手张仪。

张仪并不想搞业绩大比拼,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攻击抹黑对手上。张仪到秦惠王那里打小报告,称陈轸之所以经常出使楚国,是到楚王那里兜售信息。

陈轸为自己辩解:“如果他不忠于秦国,那么楚王也不会认为他会忠于楚国。”论辩才他没得说。所以靠这个说辞轻易就将秦惠王说服了。

但战术无敌并不能掩盖战略失误:秦惠王是想任命一个为秦国服务的相国,准确来说就是为他自己服务的心腹。所以最重要的关键,是得围着秦惠王转,能够按他的意思办事。陈轸这动不动出使楚国,确定是秦王想要的吗?

陈轸也的确是抓住了联合楚国这关键一点,可是在对大局的认识上,还是比张仪浅一层。

思路一错,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所以结局毫无悬念,张仪上位,陈轸被迫离开秦国。

在张仪的打压下,陈轸只得到楚国求职。  

因为打过多年交道,楚怀王还是很认可陈轸,于是对其委以重任。

陈轸在楚国开始谋划合纵布局,和张仪对着干。

陈轸到魏国找到了合伙人:公孙衍。

公元前319年,陈轸在出使秦国的途中路过魏国,陈轸和魏国犀首公孙衍惺惺相惜,于是决定为公孙衍出谋划策,联手他一起把合纵的网络建起来。

陈轸提出应立足魏国国力,先从小国开始结盟,把结盟圈子搞大了再拉齐、楚等大国入伙。公孙衍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大大加快了合纵的进程,仅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魏、赵、韩、燕、楚、齐等国的联合。因为业绩突出,公孙衍得以成为魏国相国。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齐等国决定联合讨伐秦国。

正好此时陈轸出使秦国,便劝秦王赠送珍宝美女稳住义渠王,让秦国腾出手来应对合纵联军。秦王采纳建议向义渠王送礼物,却没想到公孙衍早就提醒义渠王秦国若送礼就是示弱的表现。义渠王见秦国果然想来收买他,认为秦国内部空虚,于是趁秦军不备时偷袭了一把,将秦军打得大败。

公元前315年,韩军计划与秦军联手讨伐楚国。陈轸建议楚王采取缓兵之计,在声称将出兵韩国的同时,又派遣使者携重金去韩国上上下下打点。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计策之下,韩国与楚结盟。而秦军到时,看到韩国背叛,就临时将讨伐对象改为韩国。这样一场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就被化解于无形。

由此可见,在搞合纵的专业方面,陈轸的水平是很高的。陈轸极其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陈轸

眼看伐楚遇到硬骨头,张仪便到楚国开始攻坚。

公元前313年,齐楚联手攻下了秦国在函谷关旁的曲沃。面对如此大的挑战,秦国打算拆散齐楚联盟。

那么看看张仪是怎么劝说楚怀王的呢?

张仪提出,愿意亲自上奏让秦王割让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楚王,让秦国女子给楚王做侍妾,秦楚之间通婚,永远结为兄弟。

这样楚王得了土地美女,削弱了齐国,还得到了秦国这么靠谱的盟友,何乐而不为呢?

并且这个商於之地可不是普通的土地,“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位于其中,这里是楚国都城的屏障,其地位接近秦国的函谷关。

秦兵出武关,沿丹江至汉水,郢(楚都)必不能保!

如果这笔交易能成,对于楚怀王而言,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胜利。而齐楚联盟看似重要,实则相互猜忌,齐楚都担心对方过于强大,时时刻刻都在勾心斗角。双方随时都有翻脸的可能。

所以怎么选,应该很清楚了!

但陈轸却在楚国朝廷上下为张仪的这个提议而庆祝时,陈轸坚决反对。

陈轸的理由如下:

秦国之所以对楚国有所忌惮,是因为齐楚联盟的存在。

如果楚国背叛齐国,就是孤立无援,不再被秦国忌惮。既然秦国都不忌惮楚国了,又怎么会心甘情愿送上大片土地呢?本来齐国和楚国联系也没那么铁,一旦楚国背叛,齐国一定会联合秦国率兵攻打楚国。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楚国与齐国暗中合作,只是在表面上断交,等张仪给出了六百里土地,齐楚再断交也不迟。

但楚怀王啥反应呢?

楚怀王说:“希望您不要再说了,等着看我拿到土地吧。”

陈轸的建议不仅剖析深刻,同时极具可操作性。这么靠谱的建议,为啥楚怀王拒绝接受呢?

因为张仪再一次拿捏了楚怀王趋利的小心思,给出了丰厚的允诺,一下子就抓住了楚王的心。

而陈轸的道理就算都对,但对楚王毫无情绪价值可言。  

打个比方,有个患者,对目前所用药的治疗效果不满意,但又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这时候来了个江湖骗子,指出医生开药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合理之处,称他提供一种新研制的灵丹妙药,价格可能贵了一点,但是效果那是没得说,保证药到病除。  

医生肯定不高兴了,站出来说不要相信骗子的话,你现在的药就是最好的,一定要坚持治疗,药不能停。如果不相信我说的,你可以把灵丹妙药拿来比较试试看,有效果再买也不迟,免得白白损失一大笔钱。

患者会听谁的呢?那就见仁见智了。现实生活中,也许就真有人会选择听江湖骗子的。  

因为江湖骗子就拿捏了患者对现实治疗效果不满意,希望得到改善的不满心态,给出了灵丹妙药这种强刺激物,将情绪价值给到最大,让患者跃跃欲试。

此时医生站出来说不可以,患者会听?你说灵丹妙药不行,但你医生的药也一时没啥效果啊。  

张仪就是那个江湖骗子,而陈轸则是可怜的医生。患者自然是楚怀王。

不用说,楚怀王被骗得不要不要的。

其实张仪的这一套,可以完美套入所以消费类产品的推销上去。

当消费者听信所谓的产品介绍,认为其就和“六百里地”一般无比美妙,关键是足以治愈现实所有的不开心,可往往只会买到一大堆价值连“六里地”都不如的无用产品。

那一刻,你确定比楚怀王聪明一点吗?

所以一个厉害的厂商,必然是善于抓住消费者的痛点,贩卖大量的情绪价值。

而那些只会苦哈哈地做产品,不懂消费者心理的厂商,即使做出完美产品,同样很难卖出去。

这便是陈轸败给张仪的底层逻辑。

当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之后,却得知张仪仅给出了六里地,而非六百里地时,简直就要气疯了。于是楚怀王兴兵伐秦,结果不仅被秦、齐两国联军杀得大败,还失去了丹阳、汉中一带的土地。

陈轸和楚怀王,不是败给了张仪,而是败给了人性。

战国形势图

之后张仪又游说了韩王、齐王、赵王和燕王,可以说把合纵各国都走了一遍。

这可以看作是张仪对合纵的一次围剿,让合纵彻底失去存在的根基。

张仪所用的,还是之前的那一套:

先说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诸侯们将所有问题比如上火长痘、内分泌失调等等全部怪到合纵头上,总之不退合纵,国无宁日;

然后再大谈与秦国连横的众多好处。总之是让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不期而至,让人感到人间值得,想想就开心;

最后再给出一个巨大折扣。只要打电话预订,价格全部给你打成骨折。送钱送人送土地,喜欢啥就再送点啥。主打一个买一送十。

当这情绪价值拉满的三板斧一出,任何合纵的理由都不复存在。

当然遇到弱国了更省事,制造出种种焦虑,直接将他们吓一顿,在他们惶恐不安时送上秦国这根救命稻草,让他们接受与秦国连横的提议。

在张仪的劝说下,诸侯们纷纷放弃合纵选择连横。

于是诸侯越来越弱,而强起来的秦国则开始了滚雪球的过程。

0 阅读:28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