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失陷,潘濬投降是主动还是被迫?降吴后他为何变反蜀汉急先锋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3-11 09:15:00

关羽失荆州,除了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之外,还有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那便是潘濬。

作为荆州行政事务的主要负责人、荆州士族的代表人物,潘濬在荆州陷落前后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潘濬到底是主动投降还是被迫投降?他到东吴后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出于利益考虑而投降东吴,那么在降吴之后,他的家族是否真的得到发展壮大呢?

弄清楚这些问题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悲惨的投资故事:

潘濬为了谋求更好的前途,转而投降东吴,在东吴君臣严重对立的环境中,毫无根基的他不得不选择忠于孙权做孤臣,因此而走到了东吴大族的对立面,这一选择导致他和他的家族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东吴君臣博弈中。

潘濬

比起荆州本土士族,关羽还是更相信糜芳。安排荆州防守事宜时,关羽只交给糜芳傅士仁防守任务,并未让潘濬等人插手。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

这说明当时关羽就已经看出来潘濬等人靠不住。

果然果然在关羽离开后,孙权在荆州疯狂劝降。

(孙) 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既然糜芳傅士仁都“阴诱”了,有没有可能“阴诱”潘濬等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时公安是荆州的治所,潘濬“留典州事”,便必定在公安。傅士仁在公安投降东吴,潘濬要是反对,事情就顺利不了。可见潘濬肯定是投了赞成票的。

并且孙权事后对潘濬委以重任:

拜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权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迁太常。

而糜芳傅士仁在东吴被剥夺了实权,只是作为他人部属而已。

这也足以证明潘濬的作用远大于糜芳、傅士仁。  

潘濬没有汉室情结,不需要为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买单。他也不需要知恩图报,在刘备阵营干了八年,自觉已经对得起刘备,不愿再等刘备的提拔,这个窝囊气他受够了!

现在东吴给潘濬开出了更高的价码,给职位、给兵权,能够给的统统给,并且是立刻兑现。

于是潘濬头也不回地投降了东吴。

当然,为了让潘濬在荆州士族中还留点面子,以便于继续有效代表和掌控荆州士族,孙权和潘濬配合着演了一出投降版的“三顾茅庐”。

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孙权先召集,潘濬称疾不去;接着孙权专门派人去请,潘濬就趴在床上泪水哗哗地流;到最后孙权亲自上门,以楚国名臣丁父、彭仲爽的例子,说明即便投降了还是可以发光发热的。然后孙权看潘濬哭得老眼都迷糊了,就拿毛巾给其擦泪,够暖心吧?于是潘濬放下了内心的道德愧疚感,归降了孙权。

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渣男劈腿的套路?但经过孙权潘濬这么一演绎,感觉立马提升了档次,可以媲美三顾茅庐了。

没办法,诸葛亮在前面打了样,荆州士族都爱这么整。

而孙权在整这么一出“三顾茅庐”后,是不是就把潘濬的投降行为全都给洗白了?

关羽失荆州

在投降东吴后,潘濬的思路很清晰:取得孙权信任,在东吴大有作为。

那么该怎么干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凭借自己对蜀汉阵营的了解,将荆州境内所有蜀汉势力给卖了。用昔日同僚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投降这个事,在干中学嘛。

抹干表演的眼泪后,潘濬立马就向蜀汉势力开刀。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

武陵是哪?潘濬的老家啊,这还不熟悉?所以要铲平在武陵的这批残余蜀汉势力,岂不是轻松加愉快?

潘濬主动请缨,只用了五千人,就斩杀了众多蜀军将士,摆平了武陵郡。

当然具体过程,远比潘濬个人传记中的记述更沉重和血腥。

这场反抗的军事负责人是习珍,时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武陵郡从事樊伷是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号召和组织。  

习珍,襄阳人,出身襄阳习氏。

习氏先祖习郁是光武帝刘秀的亲近之臣,官拜侍中、封襄阳侯,深受皇恩。襄阳习氏对汉室有着天然的忠诚感,所以他们选择了追随刘备。

正是因为此,即便荆州大势已定,习珍也毅然决然要为蜀汉一搏。  

荆州之战后,在潘濬等人一番操作下,荆州各郡望风而降。习珍和其弟习宏选择暗中等待时机,并暗中联络到樊伷等人。他们联合起兵,但却被潘濬击败,樊伷被潘濬斩杀。  

但习珍依旧不屈不挠,又率七县反抗孙权,自称邵陵太守,屯校夷界归附刘备。

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潘濬再次率兵前去围剿。潘濬占据兵力优势,又对昔日同僚极为熟悉,所以下手极狠,再次将习珍击败。习珍被迫退入山中。

潘濬写信劝降,习珍拒不回复。接着潘濬又到山下喊话劝降,习珍将他骂了回去。

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

在潘濬的持续进攻下,习珍坚守一个月后箭尽粮绝,最后毅然选择与部下一起自刎而死。

濬还共攻,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

刘备听闻习珍的死讯后,为他发丧,并追赠他为邵陵太守。

先主闻珍败,为发丧,追赐邵陵太守。

习珍死后,弟弟习宏落在东吴,有问必不答,终生不为孙权发一言。

弟宏在吴,凡有问,皆不答。  

这才是铁骨忠魂啊。

......

靠着剿灭樊伷、习珍抗吴势力,潘濬得以升迁为奋威将军,获封常迁亭侯。  

229年,孙权称帝,任命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后迁任太常。

潘濬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升迁。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潘濬再次向蜀汉势力开刀。

春,二月,吴主假太常潘濬节,使与吕岱督诸军五万人讨五溪蛮。

所谓五溪蛮,是指居住在武陵郡的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这五支部落,统称为五溪蛮,也叫武陵蛮。

他们有个著名的首领,叫做沙摩柯。在夷陵之战中,沙摩柯配合刘备讨伐东吴,并战死。

(刘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所以这次,潘濬再次率军出征,将这些亲蜀势力彻底铲除干净。

至于出征的原因,也不为啥,就因为潘濬是武陵人嘛,乡里乡亲都熟悉啊。这率军前去剿灭,岂不是手到擒来?

靠着亲蜀势力的鲜血,潘濬坐稳了他的位子。在荆州,潘濬仅次于陆逊之后,成为包揽军政大权的二把手。   

濬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还复故。

当然,期间还有个小插曲。

蒋琬升任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旌上表告诉孙权,称潘濬秘密和蒋琬联络,打算投蜀。孙权说:“承明不会做这种事。”并免除卫旌的官位。

这不明摆着嘛,潘濬事都做这么绝了,蜀汉还能容得下他?

习珍

靠着无底线迎合孙权,潘濬得到了所谓的重用。  

但比起蜀汉,东吴的局势更复杂,未必有利于潘濬和他的家族。

在强势的东吴淮泗集团、江东大族面前,潘濬和他的荆州势力毫无地位可言。

为了立足,潘濬只得充当孙权的鹰犬,为其打击各派势力。

征南中郎将步骘在平定交州后,向朝廷请求增加驻军,孙权也不好意思拒绝,安排潘濬一言否决;

中郎将徐宗曾与孔融交好,自诩名士,放纵部曲胡作非为,没人管得住,被潘濬所斩杀;

武陵太守卫旌密告潘濬谋划降蜀,反而因此丢了官;

为了找到存在价值,潘濬不惜给孙权当黑手套,并因此做起了孤臣。

潘濬方严疾恶,义形于色,梗梗有大节,有吴之栋石也。

231年,隐蕃案事发。

魏国人隐蕃机智有口才,魏明帝曹叡秘密派遣他诈降进入吴国,命令他要想办法谋取吴国廷尉一职,伺机陷害大臣,挑拨孙权与淮泗集团、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引发东吴内乱。

后来隐蕃果然在东吴出任廷尉监。隐蕃靠着出色的交际能力获得了东吴势力的好感,其中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都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潘濬的儿子骑都尉潘翥也与隐蕃亲善。   

潘翥的这个行为,可以视为谋求融入东吴本土势力的一种尝试。既然东吴本土势力都与隐蕃交好,那么潘翥参与一下,是不是也能搞好与本土势力的关系。

当然也有少数官员不和隐蕃来往,如羊衜、杨迪、潘濬。潘濬的态度不用说,这和他听命于孙权的立场相关。

潘濬不仅自己不和隐蕃交往,还斥责了儿子。将潘翥打了一百杖,并让其与隐蕃绝交。

后来隐蕃东窗事发,郝普见责自尽,朱据被免官禁足四年。孙权想顺着将东吴反对势力挖出来,但隐蕃死不开口,只好作罢。

这件事,造成了孙权和江东大族的对立,为东吴的败亡埋下了种子。而潘濬父子在其中带头反对隐蕃,恐怕就得罪了江东大族,不能为其所容了。

隐蕃案

之后发生的吕壹案,再一次暴露了潘濬的嘴脸。

为遏制江东大族尤其是顾、陆、朱、张四姓的权力,孙权开始重用吕壹。

吕壹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具有监察的权力。吕壹目标明确,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令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

当然日益强势的江东大族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强力的反击,他们抓住吕壹污陷朱据的罪证,最后逼孙权引咎自责,并处死了吕壹。

而在这个过程中,吕壹并没有坑过潘濬。原因也没别的:同为孙权鹰犬,相煎何太急?

但潘濬却蹬鼻子上脸,试图借这个机会卖人情,缓和与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

之前为孙权所利用,把这些人得罪狠了嘛。

于是潘濬开始了他的表演:

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壹乱国,每言之,辄流涕。

瞧瞧,因为担心吕壹乱搞,他都和江东大族代言人陆逊跑一块哭去了。

后来潘濬还演了一出要杀吕壹的戏:

黄门侍郎谢厷语次问壹:“顾公事何如?”壹答:“不能佳。”厷又问:“若此公免退,谁当代之?”壹未答厷,厷曰:“得无潘太常得之乎?”壹良久曰:“君语近之也。”

孙权想要让吕壹干掉江东大族的另一个重要代言人、丞相顾雍,计划提名潘濬来接任,风都放出去了。

但这样一弄,潘濬肯定就会成为江东大族的公敌。

为了表示与吕壹的决裂,不成为顾雍的接班人,潘濬便宴请百官,并打算在宴席中干掉吕壹。吕壹被吓尿了,没有赴宴,后来再没提整垮顾雍让潘濬接任的事。

吕壹整垮顾雍让潘濬接任的想法,显然是孙权的意思。

可现在潘濬竟然和吕壹,也就是和他背后的孙权对着干。这是几个意思?

孙权一看,潘濬这昔日的鹰犬,现在竟然也噬主了?

好你个潘濬,隐蕃案时,你反对隐蕃,得罪了江东大族。现在吕壹案,你又不配合吕壹扳倒顾雍的表演,非要和江东大族串通在一起闹。

合着你潘濬是两面三刀,想两边通吃啊?!

于是潘濬也失去了孙权的信任。

本来就被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所孤立,接着还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潘濬和他的潘氏家族,接下来还能走多远?

239年,潘濬去世,他的算计终于画上了句号。在潘濬之子潘翥之后,潘氏家族便从东吴朝堂淡出。

可见反复无常的投机之人,最终必然行之不远。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入云龙

入云龙

1
2025-03-11 14:05

那又怎样,也算是善忠了,难道跟着关羽战死?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