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一叛之疑:王凌到底被司马懿抓住了什么命门,导致其速败?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4-08 09:47:31

王凌是曹魏后期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他年轻时得到曹操重用提拔,此后便成为了曹魏政坛常青树,长期深耕淮南,直至位列三公。

然而在高平陵之变后,他所处的环境开始急剧变化。为了反抗司马懿维护曹魏江山,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一起密谋拥立楚王曹彪为新君,并开始谋划起兵之事。

但很不巧其计划事先被司马懿所知,在王凌准备行动的前夕,司马懿率数万兵马突袭寿春,迫使王凌不战而降。

淮南一叛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就瞬间结束了。

王凌的败亡如此迅速,便带来了一系列疑惑:

王凌为何认为曹芳“不任天位”,非要拥护楚王,而不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王凌起兵的目的是不是取代司马懿成为新的权臣?他迅速输给司马懿的背后有何隐情?

王凌究竟败于何处?

王凌和司马懿之间其实必然会发生冲突。

虽然王凌和司马懿大哥司马朗是要好的朋友,王凌和司马懿也是老同事,都在曹操手下担任过主簿,但他们属于不同的利益团体。

曹操阵营中,有两个主要势力: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

谯沛集团,主要是以曹操在其老家沛国谯县的姻亲族人为主,包括曹氏和夏侯氏等,是最初随曹操起兵的一群人。他们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魏军中担任要职。

而曹操得以发展壮大,则多亏了颍川集团的帮助。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都后,在以荀攸、郭嘉、荀彧等为代表的颍川士人群体的辅佐下得以平定北方。这些人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且拥有大量资源。但缺点就是与曹魏目标不一致,有点同床异梦。

显然仅靠这两个利益集团是不足以代表天下士族。特别是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后,这个权力结构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在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颍川集团的人为儒家弟子,倡导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力挺曹丕。而曹植则得到谯沛集团的支持,曹植的主要支持者如杨修、丁氏兄弟都是沛人。

曹丕最终获胜,带来了颍川集团强势和谯沛集团的走弱。

特别是曹丕称帝后,两派实力强弱分化更加明显,本与军队无缘的汝颍集团不仅参与政事,还逐渐掌握部分兵权,比如陈群曾担任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司马懿则出任抚军大将军。谯沛集团在朝堂上影响力被削弱不说,也失去了对军队的垄断。

一起遭到削弱的还有宗室。因为夺嫡之争的阴影,曹丕不允许藩王参政。

220年颍川集团的代表人物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替代了原先的察举制,它将人才评价、选拔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地方性的士族失去从制度上插手人才选拔的机会。那些虽然在朝廷有些影响但实力不强的家族,也会在和其他家族的竞争中渐渐失去优势。  

这就意味着已经在朝堂上占据优势颍川集团,能够进一步扩大优势成为规模超前的利益集团。而谯沛集团成员多在军中任职,在朝堂政务、人才选拔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必然会被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当然曹丕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也想削弱尾大不掉的宗室和谯沛集团。于是曹丕与颍川集团一拍即合。

但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些隐患:让颍川集团一家独大肯定会带来危险,何况这些颍川的世家大族在忠诚度上还有些瑕疵。所以从宗室和谯沛集团那里夺得的权力肯定不能让颍川集团一家独吞。该怎么办呢?

曹丕、曹叡肯定不想将权力再退回给宗室和谯沛集团。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绕过有利于颍川集团的九品中正制,重用一批新的地方势力,从而对颍川集团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这些人并没有颍川集团的利益牵扯,在得到曹魏君主重用后,忠诚度自然还是比较靠谱,堪称清流。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  

其中许允出身冀州高阳世家大族,他在高平陵之变后,曾密谋干掉司马师。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司马昭)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司马师)。已书诏于前。

而王凌、毌丘俭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也开始得到重用。

曹丕重构权力结构

王凌的晋升速度是空前的。这和其家世有关。

王凌是太原王氏,出身可谓相当显赫。他的叔叔是东汉司徒王允。王允借貂蝉使出美人计刺杀了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反攻回长安,杀了王允全家。王凌和哥哥王晨年纪尚小,趁乱翻城墙逃出长安,跑回太原。

王凌在太原老家被举孝廉,之后转到兖州任发干县县令,因为人生地不熟王凌不小心犯罪入狱了,却没想到因祸得福遇到贵人。

当时曹操刚出任兖州刺史不久,为在兖州站稳脚跟,就到处访贫问苦试图收买人心。他跑到大牢里一看,居然还有王凌这等名士,于是立马将其放了,还招入麾下任骁骑将军主簿。王凌因为才能出众,很快被提拔为丞相掾属,和司马懿一起被曹操当成心腹培养。

当然接下来出了点岔子,让王凌一度前途受阻。在曹操晚年的夺嫡之争中,王凌选择了支持曹植。

因为当时谯沛集团大多支持曹植,王凌和谯沛集团走得近,自然也会支持曹植,这也没啥毛病。

但恰恰由于这个缘故,导致在曹丕时代,王凌的地位和升迁速度都远不如司马懿。

后来曹丕临死前托孤给四位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谯沛集团和颍川集团各一半,算是五五开。

但曹叡继位之后,随着曹真、曹休等一批老将相继去世,曹魏的权力结构开始失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凌、毌丘俭等一大批非颍川系的地方大族得到重用。

毌丘俭由一位文学青年被提拔为镇东将军、扬州都督、镇东大将军。

王凌也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期。在曹爽掌权后,王凌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由地方官员被提拔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同时总管江淮军政。  

王凌的影响力也随之大幅扩张。

王淩外甥令狐愚被曹爽任命为兖州刺史。兖州是曹操的老根据地,当地的屯田更是曹魏军队主要粮草补给来源。舅甥两人一个掌控大军,一个掌握后方粮草。这样一旦天下有变,舅甥联手就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体系,足以左右大局。

王凌也构建起硬核的人脉网络,他和郭淮、王昶、王基等一批太原乡党,构成了关系密切的老乡圈子。

王凌将妹妹嫁给了郭淮,然后借助人脉关系,协助郭淮逐渐成为了都督雍凉的重要将领;王昶和王凌出自太原王氏的不同分支,他将王凌当作兄长,后来王昶任征南将军,都督荆豫,与王凌同为东南的重要将领;王基作为司马师时代最出色的军事专家之一,曾因王凌的提携而发迹。

这样王凌在东线、南线、西线都有人脉,若相互联系起兵,就足以撼动曹魏朝廷。

王凌成为高平陵之变后,唯一一个有实力与司马懿相抗衡的人。

曹爽的布局

虽然王凌支持曹魏,且有实力对抗司马懿,但这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与司马懿作对。

事实上,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篡魏后还特地拉拢王凌,提拔其为太尉。

那么两人关系是如何到了势同水火这一步的呢?因为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做得太决绝。

司马懿突然在高平陵发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拿上全家性命的豪赌,其胜率并算不上高。

这一点,可以从大司农桓范对曹爽的建议中得知一二。

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

桓范因为与曹爽是谯沛老乡,对他的安危十分上心。桓范说,曹爽兄弟两人,一个总揽大权,一个执掌禁军,不应该同时出城。否则一旦有人突然关闭城门,曹爽兄弟就大难临头了。但曹爽的回应是:谁敢做这种事!

曹爽这么说,一方面是他的狂妄自大心态,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司马懿并不占绝对优势。

桓范的建议是非常靠谱,后来司马懿就是这样干的。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桓范再次向曹爽献计:

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

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建议:让曹爽兄弟带着曹芳到许昌去,然后号召各方勤王。

曹爽这么做并无难度:将军的别营就近驻扎在宫门南侧,洛阳的农业管理机构设置在城外,调遣起来很方便。如今前往许昌,不过一两天路程,那里的备用粮库足以供应物资。值得担心的只有粮食储备问题,不过大司农的印章由我掌管。

桓范的建议证明,曹爽若能联系上拥护曹魏的地方势力,足以与司马懿相抗衡。

王凌应当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只是曹爽犹豫,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原因也很简单:曹爽此前在伐蜀的兴势之战中惨败,让其对行军打仗产生了心理阴影;曹爽及部下的家人还在洛阳城内,曹爽不敢和司马懿撕破脸导致家人蒙难。

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司马懿撑破天和曹魏势力就是个打平手的节奏,就算赢了曹爽他又能控制天下吗?

司马懿之所以能胜出,靠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局。

在侥幸赢了昏庸不堪的曹爽之后,司马懿得以控制了魏帝曹芳。接下来司马懿就借天子的名义,逐一铲平拥护曹魏的势力。

这个过程相当顺滑。

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

司马懿让何晏来处理曹爽的案子。何晏为了保命,干得特别卖力,将所有党羽都罗列了出来。只是没想到司马懿在这份名单之上又添上了何晏的名字。

当然司马懿还诱骗太尉蒋济、尚书陈泰和侍中许允等人参与劝说曹爽投降。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司马懿的工具人,站到了曹魏的对立面。后来蒋济因为反对将曹爽等灭族,其子孙再不受朝廷录用。陈泰被迫离开朝廷前往西线战场。许允则因参与谋害司马昭密谋被流放而死。

司马懿就像大鱼吃小鱼一般,通过打压并侵吞这些拥护曹魏的势力,让自身实力得到了快速增长。

并且司马懿通过任用亲信,让其掌控局面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司马懿终于具备了对地方拥魏势力的明显优势。  

但这个过程在王凌眼中,那可是灾难性的:

曹爽都不给他们这些拥魏势力勤王的机会,就这样快速投了。

接着司马懿是心狠手黑,背信弃义杀了曹爽不说,还捎带诛灭了这么多朝堂上忠于曹魏的大臣。

显然司马懿就没打算善罢甘休。完成朝堂上的洗牌之后,接下来是不是就轮到地方洗牌了?

那么作为地方上最为强势、最有可能与司马懿抗衡的一支拥魏势力,王凌又该如何面对?

高平陵之变

有人认为王凌就是想击败并取代司马懿,成为新的权臣。

从实力上来看的确如此,假如击败了司马懿,以王凌的体量就足以替代司马懿成为新的权臣,当然也可能成为周公一样的人物。

但问题是,如果王凌想成为周公一类的忠臣,就应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洛阳,而不是拥立楚王曹彪。    

并且拥立曹彪也不太合适。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拥立曹彪显然不利于号召曹丕、曹叡的追随者们参与反对司马懿。

那王凌为何非要这么做呢?

因为曹芳实在太弱。

其实不用王凌等人勤王,曹芳本都有反杀的机会。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司马昭)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司马师)。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文王引兵入城,景王因是谋废帝。

姜维北伐,司马昭率军前去迎战。司马昭在经过洛阳时,向曹芳辞行。于是许允等人密谋干掉司马昭,然后夺取他的军队来反击司马师。干掉司马昭的诏书都已经拟定,只等曹芳画押就动手了。但曹芳又犯了和曹爽一样的毛病,关键时候又掉链子。

这样懦弱无能的人,怎么能够平定天下呢?

所以王凌想要拥立一个更贤能的君主。    

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并且王凌很清楚当时的局势:如果获得了天下人争相拥护,或许大事能成。但万一没有多少人拥护,那么以王凌的实力,就要做好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准备。

当年袁绍会盟天下诸侯反对董卓,当敌我双方陷入对峙时,为了避免被董卓以天子名义反制,袁绍不就一度想要拥立新君吗?  

并且当时在王凌附近愿意合作的,就只有楚王曹彪。从易于操作的角度来看,王凌有且只有曹彪这样一个选择。

所以,王凌计划拥立曹彪起兵反对司马懿,是忠于曹魏且顺应形势的选择,并非擅权乱政之举。

王凌的计划

接下来王凌与令狐愚联手,在暗地里策划起兵,这些操作都没有任何毛病。

可司马懿却有其独有的优势。

在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下,颍川集团的成员为了维持利益选择抱团,他们在姻亲上构筑亲缘关系,在朝堂上也形成抱团、提携和帮助的关系,彼此表现为一体,几乎形成了闭环。

司马懿就是这样,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不但在朝堂上,还在军队中建立起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直至最终逐步掌控了曹魏的核心权力。  

此外司马懿还构建了“霸府”,逐步将曹魏的权力机构吞入司马家。

即便这样司马懿还觉得不过瘾,他还私下豢养了死士三千,专门为其干脏活,暗中将反对者清除掉。  

这些便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能够迅速完成篡魏的底气之所在。   

司马懿在控制了曹魏核心中枢后,依托军中嫡系和颍川集团的支持,就具备对王凌等地方势力发起降维打击的能力。  

这种全方位的压制,王凌是无法抵挡的。  

司马懿还使出了另一杀招:他利用了曹爽曾经用以压制王凌的命门。

王凌是在曹叡之后受重用提拔起来的,属于非谯沛集团的地方势力。所以曹爽对其是既拉又打,在重用王凌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制约手段,比如任命心腹文钦为淮南牙门将、庐江太守,以诸葛诞为扬州刺史。

曹爽最终是想将王凌及其党羽挤出淮南,让淮南成为谯沛势力的天下。    

于是文钦和诸葛诞便像打入淮南的两枚钉子,严重制约了王凌的行动。

司马懿发觉并利用了曹爽的布局。 

曹爽败亡之后,司马懿不但没有惩治文钦和诸葛诞,反而为他们加官进爵,让两人快速地倒向了司马懿。

接下来,这两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王凌的一举一动由此全暴露在司马懿眼皮子底下;

因为被文钦和诸葛诞分权,王凌无法完全掌控淮南的全部驻军,为此他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联络和整合军队,由此也带来了走漏风声的危险。

所以王凌的计划执行极其缓慢不说,最终还因令狐愚亲信杨康的告密而功败垂成。

当然继续延伸这个话题,还能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淮南三叛为什么没有联手起来,一起对抗司马氏?

因为曹爽的布置,导致淮南各方势力相互形成内耗,根本无法协调统一,又怎么可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共同携手对抗司马家族呢?

可见曹爽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王凌最终功败垂成

1 阅读:29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