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六国贵族纷纷造反?汉朝开国后却没有?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3-20 02:18:09

六国贵族之所以反秦朝而不反汉朝,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经过秦灭六国,以及秦末汉初的战乱之后,六国贵族的实力,被大幅削弱了。

其次,经过秦朝的统治之后,大家对大一统这个概念,已经可以接受了。

最关键的是,汉朝开国之后,执行的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大诸侯国除了最高层的诸侯王之外,下面的六国贵族,依然可以生活的很好。

这就相当于当年各大诸侯国依然还在,只不过秦国的国王换成了汉朝皇帝。其他诸侯国的国王,换成了那些异姓王,或者刘邦的儿子。至于中下层的六国贵族,他们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如此一来,这些六国贵族,自然就不会反对汉朝了。

当然,这事要是细说起来,还是很复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六国贵族本身开始说起。

  六国贵族的举动,其实和秦汉两朝对分封制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秦朝监建立后,除了杀害六国六国的君王太子外,并没有太为难六国的宗室。

  一来,六国贵族在本国生活多年,宗族庞大,真要赶尽杀绝,那可真成了“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了。若真如此操作,杀戮太重,有伤天和,也容易引起世人非议。

二来,他们虽然是王族,但是王室的感情关系淡漠。大家都是一个德行,除了少数宠妃生的孩子会疼爱一些,剩下的都是路人甲,生下女儿养两年就扔出去和亲,生了儿子就扔出去做质子。

  秦始皇他爹就是这么随便扔出去的,甚至他太爷爷昭襄王不顾他和母亲还在赵国,就和赵国交战,差点没害死他娘俩。

  那些看似尊贵的公子封君,可能和他的父祖根本不熟,所以何苦为难这一大帮人呢?

  但是秦始皇虽然没有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但是也谈不上多优待。

《阿房宫赋》里有这样的描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秦始皇把众多的六国宗室都强行迁徙到了咸阳或关中一带,便于监视。

  没有赶尽杀绝,但也没有特俗优待,更谈不上遵循过去“二王三恪”之礼,保留部分封地了。

  平心而论,秦始皇的处置方式其实非常像一个正常人。不赶尽杀绝,也没兴趣优待这群饱食终日的废物。

  然而政治,是容不下正常人的逻辑的。商朝和周朝得天下之后,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前朝后裔的待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取得胜利后,立刻大开杀戒。

在正常人看,这两种做法都很极端,前者似乎太圣母,后者似乎过于凶残。但是这些政权各自的结局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才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秦始皇没有对这些六国宗室赶尽杀绝,但这些人也谈不上多感激秦始皇。我们本来是王公贵族,本该锦衣玉食过一生,但是你一通操作,我们的国家亡了,我们的好日子没了。

  因此“刺杀秦始皇”,一时之间就成了六国后人最喜欢的竞技活动。燕太子丹的手下荆轲和高渐离相继刺秦,张良年轻的时候也费尽家财,一心刺杀秦始皇。至于不知道谁干的悬案,更是数不胜数。

  六国之人对于秦始皇和秦朝的仇恨,可想而知。

看样子,他们似乎除了私下里生闷气、搞个偷袭玩刺杀以为,好像也做不了什么。就在这是,秦始皇本人送上了一记助攻。

  秦朝统一天下后,朝臣就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了争论。

  这场争论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施了郡县制。从现代人的角度,我们觉得这个决策没问题。历史的趋势就是这样,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这么看来,郡县制才是进步的,才更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场争辩中另一个主角,丞相王绾的态度,我们就会发现,丞相王绾所建议的分封诸侯,其实更有利于秦朝的统治。

  王绾的原话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母以填(镇)之,请立诸子”

  王绾并非要求秦朝整体都实行分封制,他只是觉得燕、齐这种离秦国本土比较远,控制起来比较费力的地方,不如实行分封,以便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换句话说,他的建议,正是后来汉朝开国时采用的郡国并行制。

  或许是秦始皇对自己的统治比较有信心,或许是他坚信分封制这种引发战乱的落后制度就应该扔进历史的垃圾桶。所以他没有采纳王绾的建议,而是在全国都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好还是分封制好?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适合时代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中央集权有种种优点,但是他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效率地下。

  诸侯和郡守的权限是不同的。事事都要请示咸阳的郡守,根本没办法迅速控制这些刚刚归顺地区。

  权力的真空出现了。但我们都知道,权力不会真空太久,六国后人无处安置的财力和人脉,会迅速填补这些真空地带。

  这些六国后人在地方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结交士人,勾结党羽,积蓄实力,只差一个时机。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于沙丘宫去世。

  仅仅一年之后,有两个预备服徭役的农民就因为大雨误了赋役时间,后来又因为惧怕治罪所以干脆造反了,史称大泽乡起义,又叫陈胜吴广起义。

  这场大泽乡起义,为这场大戏拉开了序幕。六国后人纷纷趁机起兵叛乱。

  民众对秦苛政的不满成了六国贵族的东风,他们纷纷凭着自己的人望和财力招揽士人和兵卒。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刘邦和项羽,当时都是楚怀王的部下。

  既秦灭六国之后,六国也灭了秦。

可是灭了秦国之后,这些六国贵族就可以排坐坐,分果果了吗?

没那么容易。首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灭秦的时候你就出一个名望,硬仗都是我打的。灭秦之后你指望我把你供起来?门也没有啊!

  所以楚怀王拒绝先封项羽为王之后,项羽就暗自在小本子上给楚怀王记了一笔。最后又实在看楚怀王碍眼,干脆就把楚怀王给杀了。

  其余的人呢?王位是有限的,可是王室的人却多的很,那么秦国灭亡之后,王位归谁坐呢?这又是一番厮杀。

  比如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就夹杂了一些个人情绪,他把前齐王的儿子田市封为胶东王,却因为私仇,而对参与了灭秦战争的田荣视若无睹。结果,田荣愤怒之下杀死了侄子田市和被封为济北王的田安,自立为齐王。

  项羽知道之后勃然大怒,派兵和田荣交战。田荣溃退,最终在逃往平原的路上被人杀死。

  六国后人在灭秦之后,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彼此之间相互攻杀,最后互相消耗,死了许多人。

  也就是说,六国后人钻郡县制的空子,灭了秦国之后,自己也没讨到好。没死在虎狼之君手里,反倒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不知道秦始皇泉下有知,是不是后悔的直呲牙花子:早知道这帮人能把自己玩死,我为啥不送他们上路呢?也好叫他们一家人整整齐齐的。

  等到刘邦继位的时候,这些六国后人已经把自己折腾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也好拿捏。刘邦该结亲家的结亲家,该分封(暂时的)的分封,连周朝的后裔都能得到几十里的封地祭祀先祖。

后来,刘邦又在娄敬的建议下,把许多六国后人迁到了关中,方便监视他们。

  由于刘邦安排妥当,再加上他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一边把六国后人都放在眼皮子地下好好看着,一边在部分地区保留诸侯王,稳固自己的统治。

  所以,在秦朝的灭亡中存在感十足的六国后人,在汉朝却销声匿迹,人畜无害。

  故事讲到这里,不知道您有没有察觉到一只模糊的力量,在这番王权更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天下反秦拉开序幕的,是陈胜和吴广这两个田间耕作的农夫;最终结束乱局,让天下恢复统一的,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刘邦。

这些人的身份,放在一群王侯将相之后当中,简直算是寒酸。但他们,却是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陈胜吴广起兵造反,是因为误了赋役的时间会杀头;刘邦不做亭长去做逃犯,是因为带人赋役的途中有人逃跑,他会被牵连治罪。

  他们没有失去锦衣玉食,可他们有失去生命的风险。在造反方面,或者往往比前者更坚定,更真诚。

而六国后人之所以能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不是因为他们前朝贵族的身份有多荣耀,而是因为无数个忧惧愤懑的陈胜、吴广、刘邦,对秦政权彻底失望。

  这一双双走投无路的眼睛,才是亡秦的星星之火。

  覆舟水是苍生血,不到横流君不知。

  汉朝建立后,朝廷开始了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甚至面对匈奴的不断挑衅,汉朝也只是通过和亲的方式,来尽量避免战争。

汉朝建立起,就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努力恢复生产。后来一度把田税降到了三十税一,来减少百姓的负担。景帝时期,朝廷为了避免粮价便宜对农民生活造成伤害,又实行贵粟政策,人们可以用粮食来赎罪和买官,以此提高粮食价格。

  即使六国后人没有在秦朝灭亡后互相消耗,即使刘邦没有对这些六国后人进行妥善安置,在这种安居乐业的环境下,他们也没办法再掀起一场叛乱了。

  其实天下兴亡,其实从来不在几个饱食终日的贵族。

0 阅读:0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