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年”的“保鲜”
二月五号,春节第一天,穿着传统服饰、吹吹打打的民间队伍,踏上了云南昆阳昆阳大道,在晋宁区的永乐大道。走在最前面的,是名满云岭的"云南劲儿铜锣"和"黄金秧佬"。
云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各民族的民俗及民俗也是非常丰富的。也让这种浓厚的过年气氛变得更加可贵。
千年的欢乐
身着圆环头巾、手绣长衫、百褶长衫、腰束锦缎的女子们,在商俊杰的带领下,身着白衫、黑裤、红绫,伴着震耳的三弦节奏,以目光传递无限的深情,倾诉心中的喜悦与喜悦。观众们发出了“啧啧”的声音,还有那尖利的哨音,听起来特别的突兀。
根据徐铭的说法,“阿细跳月”是一种集歌唱、跳舞、娱乐为一体的群众娱乐舞蹈,其动作标准。演出时可以数人,数十人,甚至数千人一起跳舞,有很大的群众性。“阿细跳月”于二○○八年六月被列入了二次申报的国家非遗项目。
段正荣是国家民族舞蹈艺术的继承者,他的《阿细跳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既有少年舞的奔放,又有老人舞的婉约。
商君洁,22岁,现为红河州弥勒市一间装潢设计公司员工,在段正荣门下工作,自幼酷爱长笛,二胡,三弦。
当我第一次见到阿细跳月的时候,那些舞蹈演员们发自内心的开心,让我忍不住想要跟着她们跳舞,载歌载舞。我觉得阿细跳月尽管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与当今欧美风格的爵士乐、 Funk等时尚的流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商君洁说:它是一件可以持续一千年的音乐,它可以演奏出永恒的欢乐。
只是,如商君洁这般肯学又有才华的少年,实在是太少见了。段正荣承认,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有很多的非遗可以被收集和传承。
“拜年”、“办年”、“团年”
除剪纸外,源自远古时代“桃符”的“春联”,在白族家庭中,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符号,它既是节日里的节日,又是一种吉祥的符号。
“准备好猪头和美酒,挂上对联,年货都准备好了,再买一束茶花。”大理市一中的段荣锦,是一位历史老师,他说:除夕那天,白族每家都会在早晨书写一副春联,而每家都会把自己所书写的春联贴在自己村子里的本尊神殿,以此为荣。正午时分,白族妇女们会到村子里的本尊神殿去祭拜。这个人就是“本境之主”,他是白族人的守护神和特殊的宗教。到了夜晚,一家人都会围着桌子吃饭,其乐融融。
在白族,过年的时候,人们称之为“团年”,就是全家团聚,一起吃饭。除夕之夜要守,有烈火在火炉中燃烧。从正月的第二天到第十五天,向亲友们问候新年。
继承和发展缺一不可
“傈僳族和汉族的过年方式不同,他们的过年方式和我们这里的人不同。”一位名叫王希蓉的傈僳族女孩告诉《工人日报》。
她说,除夕之夜,他们会在院子一角的养猪坑旁,竖起一株五尺多高的“摇钱树”,这株树是从山里砍下来的,只剩下树枝和树叶,树枝上贴满了纸钱,竖起之后,他们会在树下点上一炷香,祈求一年多一只猪长得更胖,然后点燃蒿叶,搭起秋千,鸣放火药,喝水和酒,热闹地度过新年。人们喜爱在中国农历新年时举办“赛诗会”。年轻的男男女女身着国色天香的服饰,隔空对视,以深情的眼神互诉衷肠。
但是,近几年来,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杨亚辉相信,非遗性遗产并没有一定之规,从事这些技艺与表演的一代代传承人,都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经验与经历,而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与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进行创新,都应该抓住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不能抛弃自己的手艺。
许多民间故事研究学者认为,我国的民族民间故事迫切需要被抢救与继承。
段正荣认为,在制定搬迁和重建规划时,应该把遗产的保存规划放在第一位,把遗产的保存纳入到地方的整体规划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并着重于营造乡土文化的生态空间,改善居住、生存与传承的环境,使乡土居民保留下来,传承主体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