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高校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所谓“美育”,它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中国现代美学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美育是指运用审美原理来进行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人的情操。」蔡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了审美教育的实质,这对于我们探讨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美育即是对人的感情的培养,正合了蔡老师的说法。
大多数的学生,对他们周围的民族文化,只有一些肤浅的、肤浅的认识,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指导和推动学生深入地挖掘出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借助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引导儿童深入社会,深入自然,去感受美,去发现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室里展示一些刺绣、雕塑、服饰等实物,最重要的是要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联系,对一些传说和故事进行列举和讲解,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去了解和了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为什么只会在特定的日子里才会出现?怎么会是这个样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将会把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习如何对各种事物的形状、价值、艺术性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丰富的民族艺术素材为大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美术作品是从视觉体验中产生出来的,而在创造过程中,更多的是从感觉中产生出来的。在课堂上和课后,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既可以充实自己的课程,又可以让自己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得到锻炼,还可以让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增强大学生的继承与保存观念
教育学家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文化的生活机理,它促进了文化的生成、保存与积累,促进、创造与发展。该区域众多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正面临着因技艺失传而丧失原有内涵的危机。大量的木卡姆,阿尤毕,克木子比,铜壶,乐器制造,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更多的热爱,更多的去学习,去继承,去保护。
从孩提时代开始,文化就与人共生,根深蒂固.如果将其从孩提时代就进行了传承,那么在幼儿时期就让未来的公民开始对自己的母体文化进行了认识和认可,这不但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自然形成相一致,而且还具备了较早的优越性,与进步社会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结合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一优势,并将其与艺术教学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一民族文化。要从这些教育资源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悦,从自己的创作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从而更好地继承和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我们唯有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教育与教学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术教育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