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对坦克性能的影响毋庸置疑,从始至终人们都在寻找一种轻便小巧又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与人们在汽车上尝试安装转子发动机的故事类似,苏联曾经出现了一款旋转叶片内燃机(MTY发动机),它以非常紧凑的体型实现了单机4缸,理论上来看它的功率密度大大高于传统活塞式内燃机,与活塞发动机相比功率增加约30%。
旋转叶片发动机
苏联在1940年开始量产T-34中型坦克,它的动力为一台V12柴油发动机,仅从当时各国的坦克技术层面来看,T-34的动力已经很不错了,实现三大要素的平衡(动力、防护和火力)。不过T-34大量采用倾斜装甲,这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坦克内部空间狭窄,不仅成员舒适性差,还影响了弹药和其他设备的携带空间。
T-34坦克
在1941年5月10日,苏联建造了10辆特殊的T-34-R坦克,它们将作为测试坦克进入部队服役,它们就是安装了旋转叶片发动机的版本,这批坦克主要测试新动力的可靠性,一旦测试通过很可能进行量产。旋转叶片发动机只占了原来发动机舱约一半的空间,而通过缩小动力系统节省出来的空间允许炮塔向后移,坦克重心更平稳,坦克内部可以携带更多炮弹、燃油或其他设备、物资,提升坦克战斗力。
这款坦克在哈尔科夫工厂生产,我们今天对这款坦克知之甚少,原因就是卫国战争前期苏联急于工业后撤,导致T-34-R的生产线全部拆除,更糟糕的是相关技术文件和技术员在爆炸中损失,加上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期间,苏联根本没有精力和资源来恢复T-34-R项目,况且也不值得。
T-34-R
这批坦克抵达部队还不到1个星期就出现了很多发动机故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设计师没能拿出一个合理的冷却系统方案,旋转叶片发动机虽然紧凑,但也意味着它的热量聚集难以散发,要是没有高效的散热设备就只能面临过热故障。
这10辆坦克的命运并不好,战争逼近时其中4辆因为故障在后方维修站,似乎是遭到德军的轰炸被毁,其余6辆坦克投入基辅战役,均在战斗中被毁,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此后苏联官方不允许T-34-R这类“粗制滥造的机器”投入战场。至于旋转叶片发动机的发展则非常缓慢,在2002年曾有消息称已经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但到现在仍没有量产使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