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和迷信其实都是文化的魅力所致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2-29 11:45:24

说到我们的文化魅力就不得不谈老子和孔子,自古到今他们两个占据着我们认知的焦距:学者和大师们看我们爱孔老信孔老既可怜又可悲,我们看着学者大师给孔老挑毛病既酸腐又可憎,小到老百姓过日子,讲大的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科学未必就起正面作用,迷信未必就办坏事儿,甚至于,科学和迷信是相对而言的,争较起来,会吵死人,不信你让一帮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讲谁的专业对社会贡献大,也一样谁说服不了谁。

网图侵删

大人看孩子们争吵,一笑置之,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迷信和科学,该争论还争论,政治家让你们争论,是一种开明和宽容。历史的车轮义无反顾的轰隆隆向前滚动。

这里,就有这么几个人群:升斗小民见识不多但是绝对大众,索隐钩沉皓首穷经的老夫子但无缚鸡之力,龙蛇起陆水起风生的社会投机客政治家。孔子和老子讲几句话,折腾得这几类人都不得不认真应对,“圣人作法,愚者则之”,我们几千年不光受制于圣人,我们还不断制造圣人。

迷信作为贬义词,历史不长,而且和西学东渐相关,西方人让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文化挑毛病,这样西方就好高我们一头,他们的科学把我们从迷信中拯救了!其实迷信在我们的几千年历史上,有时候很可爱,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甚至迷信是我们大家共同制造出来的,我们需要它,我们享受它,西方人也喜欢的,比如我们祭拜死去的人烧纸钱,西方国家人很痴迷:“有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死了不能享用纸钱,但是不妨碍我们缅怀故人带给我们的慰藉,非要讲这是迷信就很轴:你管我,我就犯傻,碍你什么事儿?

就比如大家喜欢《道德经》、《周易》,连带着喜欢老子孔子,喜欢了2500年,忽一日(1973年),马王堆墓出土了帛书,大致有27种,但是最让人关注的还是引发了对《道德经》、《周易》的争议,老子这个人存不存在?比孔子大还是比孔子小?凭什么讲孔子做《周易》?帛书中“乾坤”两个卦都没有确定,那么讲其他卦由“乾、坤”生成不是胡扯?

康梁以来,疑古很时尚,出名捷径莫过于质疑名气大的圣贤,结果这些人把自己逼到一个墙角:出土文物一杆子打倒一片,殊不知,秦汉时期人们最会干一件事,那就是假借古人的口和笔讲自己要讲的话:为什么大家质疑通行本的孔老著作而没人质疑帛书也可能是把盗版书埋葬了呢?阜阳和清华大学都有出土竹简的版本,这些版本就靠得住?

一般来说人们最相信的莫过于国家馆藏,毕竟国家比私人藏书更正规和全面,从而更加的权威,殊不知,国家馆藏作假也更方便,流传更广。质疑古文最早的是汉儒,“汉学”就是那个年代兴起的,但是假托古人做书也是汉代人做的最多。比如前面说过的《道德经》《周易》,从汉文帝时的河上公到伏胜,到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这期间,阴阳五行和纳甲六爻层出不穷,当汉人为了汉是火德还是土德争论不休的时候,秦的水德就画上了问号,当大禹是编出来的人物时,三皇五帝还靠的住哪?王莽为了篡位,刘歆和甄丰作为王莽的同事直接点名道姓的把自己的“关系熟人”十一个编进图谶,《金匮图》、《金策书》当事者难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秀以《赤伏符》奉天承运,班固做《白虎通义》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那么至少知道什么是事实吧?

其实破除迷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可是最“清醒”的王充又有几个人追随呢?五四之前的廿四史谁想得起王充?大家都傻吗?不,那些各代名流,你如果真的涉及到他们的利益,你看他们咬住不放的狠劲儿,就说明,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是社会进步。

今天,非得跟一个愿意掏百万算卦的成功人士讲“金钱卦”不科学?我想,应该研究的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迷信和科学,都对社会进步不可缺少。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