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上兵团副司令兼军长,距离兵团司令差一点,这一点距离有多大

丁一丁北 2025-01-09 21:22:48

他当上兵团副司令兼军长,距离兵团司令差一点,这一点距离有多大

世人都说王近山是个打仗的好手,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的六纵队可谓是战功赫赫。淮海战役中,他带领南集团突入敌军核心阵地,一举歼灭黄维兵团,这是何等的英勇善战!

1949年,当中野改编为二野时,许多人都以为王近山必定会被委以重任,担任某个兵团的司令员。可是最终,他却只当上了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的职务。

这让很多人不解:明明是个能打仗的好手,为什么偏偏在兵团司令员的位置上止步不前了呢?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那看似很小的一步之遥,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从戎之路:王近山的军事才能

说起王近山的军事才能,可要从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那一年,他带领着六纵队在河南平顶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

当时的六纵队还只是一支初创的部队,可王近山却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劲旅。一次作战中,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正常人都会选择避其锋芒,可王近山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钻山打援"的战术。

他带领部队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山路绕到了日军后方,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仗,不仅消灭了大量敌军,还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从此,六纵队在当地打出了名气。

1946年春,六纵队开始崭露头角。在定陶战役中,王近山指挥部队一口气消灭了国民党整整一个旅。这一战的胜利,让六纵队在华东野战军中声名鹊起。

不少老战士回忆说,王近山打仗有个特点:白天观察地形,晚上研究作战。在豫北战役期间,他常常带着参谋人员爬山越岭,实地勘察地形。有一次,为了找到最佳的进攻路线,他带着几个参谋整整走了一天一夜。

在六纵队里,王近山还培养了一批叫得响的战斗英雄。比如王克勤,这位后来成为全军学习榜样的战士,就是在一次战斗中,带领一个班硬是顶住了敌人一个连的进攻。还有尹孝三,在一次夜战中,带领突击队成功炸毁了敌军的碉堡群。

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中,有一幕至今让老战士们记忆犹新。当时敌军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正面强攻损失太大。王近山观察了一天后,发现敌人后方有一条羊肠小道没有设防。他立即调整战术,让部队从这条小道摸上去,一举拿下了这个制高点。

六纵队在王近山的带领下,不仅打胜仗,还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战法。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夜间作战和山地战。每到夜战,六纵队的战士们就像猫头鹰一样,在黑暗中准确地找到敌人的薄弱点发起进攻。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役中,六纵队创下了"一天打两仗"的记录。白天打退敌人的进攻,晚上又主动出击,把敌人的预备队也给消灭了。这种连续作战的能力,让敌人闻风丧胆。

淮海战役中的突出贡献

说起淮海战役中的王近山,当地的老百姓至今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1948年11月,淮海平原上狂风呼啸,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团团围住,这时候,一个重要的任务落在了王近山的肩上。

"要打破黄维兵团的核心防线,就得靠南集团。"当时在指挥部,粟裕将军对王近山说的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了军史。

南集团的任务可不轻松。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在双堆集一带构筑了铁桶般的防御工事。敌军把阵地分成三层:外围有环形战壕,中间是交通沟,核心区域则布满了暗堡和火力点。

王近山带着6纵队的指挥员们研究地形图时说了一句话:"打仗就像下棋,有时候看似最难打的地方,反而是突破口。"

果然,他很快就找到了突破的关键。在双堆集南面,敌人的防御看似最严密,可正因为太自信,反而疏于防范。王近山决定从这里打开缺口。

为了增加突破的把握,华野的陈士榘带着3纵和炮兵部队也加入了南集团。12月初的一个夜晚,王近山采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让一部分部队在东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主力则从南面突然发起猛攻。

那天晚上的战斗异常激烈。6纵的战士们顶着敌人的炮火,一个战壕一个战壕地往前推进。有个叫李德山的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爬到敌军工事跟前,用手榴弹炸开了缺口,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突破口打开后,王近山立即调整部署,把预备队投入战斗。战士们像潮水一般涌入敌军阵地,经过整整一夜的激战,终于打开了敌军防线。

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黄维兵团的一支部队突然从西面发起反冲锋,想要夺回失地。王近山早有准备,他把炮兵阵地提前布置在制高点上,等敌人冲到半路,密集的炮火就将其打得抱头鼠窜。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最后一天,当南集团的战士们攻入双堆集的时候,发现敌军的指挥部都来不及转移,文件撒了一地。这场战役,南集团共歼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一位参加过战斗的老战士回忆说:"那几天打得最狠的时候,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可是看到王司令员还在前线指挥,大伙儿就有使不完的劲。"

就这样,在王近山的指挥下,南集团完成了突破敌军核心阵地的任务,为全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条件。这一仗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淮海战役的胜局,也充分展现了王近山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为人知的政治历练

说起王近山,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位善战的将领,却不知在他的从军生涯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政治历练经历。这段经历,还要从1938年说起。

那时候,王近山在河南新县一带开展工作。一天,当地百姓找到他,说日军在附近的村子里设立了伪政权,逼迫老百姓交出粮食。王近山没有立即动用武力,而是先派人去了解情况,发现有几个老百姓被胁迫当了伪村长。

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白天让这些伪村长继续在岗位上,晚上就秘密召集他们开会,商量如何暗中配合革命工作。就这样,表面上伪政权还在运转,实际上这些村子已经成了我军的秘密据点。

1940年,王近山在豫西地区工作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有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带着一批人马要投靠国民党。王近山亲自登门拜访,和这位少爷谈了整整一天。最后,不仅说服了这位少爷留下来,还得到了他家的经济支持。

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王近山有个特点:无论是见当地绅士,还是和普通百姓谈话,都不摆官架子。有一次,他去一个村子调研,恰逢一户人家在办喜事。主人家热情地邀请他去喝喜酒,他也欣然前往,还给新人送上了一幅自己写的"福"字。

1942年春天,河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王近山带领部队帮助老百姓挖井找水,还组织军民一起修建了一条长达十几里的水渠。这条水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念想,至今那里的人们还把这条渠叫做"近山渠"。

在外交事务上,王近山也显示出了不凡的才能。1944年,他负责接待一个来自延安的外国记者团。虽然语言不通,但他通过翻译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革命形势,还带领记者团实地考察,让外国记者们对革命根据地有了深入的了解。

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1945年,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要结婚,前来请王近山参加婚礼。按照当地习俗,这种场合要送一份重礼。可是部队经费紧张,王近山就写了一幅"永结同心"的书法,没想到这幅字后来成了那户人家的传家宝。

在基层工作期间,王近山还特别注意培养年轻干部。他经常带着年轻同志下乡调研,教他们如何做群众工作。有个年轻干部回忆说:"跟着王司令员下乡,学到的不只是做工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这些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王近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从和老百姓打交道,到处理复杂的地方事务,再到接待外国来客,这些看似与打仗无关的工作,其实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兵团司令员的特殊要求

1949年初,一场关于兵团司令员人选的讨论在高层展开。这个职位看似只是一个军事主官,实则要求极为严格。刘伯承曾说过一句话:"兵团司令员不单是打仗的事,还要当好几个角色。"

那么,一个兵团司令员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让我们看看当时其他几位兵团司令员的经历就明白了。

比如一兵团司令员王震,他不仅是个善战将领,还在新疆工作多年,熟悉民族地区的特点。1946年,他就在新疆成功地处理了一起复杂的民族纠纷,让各族群众心服口服。

再看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他早年在延安时就分管过财经工作。有一次,一个地方的税收出了问题,他亲自带队调查,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就更不一样了。1941年,他在山东军区工作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一位开明绅士想支持革命,却担心家族受到牵连。杨勇多次登门拜访,不仅解除了对方的顾虑,还成功争取到了这个家族的支持。

当时的兵团,不仅要打仗,还要管理一方百姓。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就经常说:"带兵打仗容易,管理地方难。"1948年,他在江苏一带就创造性地解决了土地改革中的一些难题,既保护了工商业,又安抚了农民。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交往能力。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就曾经接待过苏联军事代表团。会谈中,他不仅谈军事,还谈及文化交流,让苏联代表团对我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翻开这些兵团司令员的履历,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有过军政两方面的经历。像王震、陈锡联、杨勇等人,都在打仗之余担任过地方工作,或者从事过政治工作。

这些经历不是偶然的。因为兵团作为一个战略单位,要处理的问题远不止打仗这么简单。一个优秀的兵团司令员,要能统筹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就拿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来说,他在1947年就展现出了这种全面的能力。当时,他一边指挥部队作战,一边组织后方生产,还要协调地方关系。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不仅打了胜仗,还帮助地方建立起了完整的行政体系。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1948年底,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接见一个外国记者时说:"我们现在不只是军人,还要当农民的先生、工人的朋友、知识分子的同行。"这句话,道出了兵团司令员的职责所在。

最终的人事安排

1949年春天,当兵团副司令员的任命下达时,王近山正在前线指挥部队。有人问他:"您觉得这个安排怎么样?"王近山的回答很简单:"哪里需要打仗,我就去哪里。"

这个任命来得并不意外。在此之前,高层已经对王近山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一位老同志回忆说:"当时的考虑很周到,让王近山继续发挥他的特长,这才是最合适的安排。"

担任兵团副司令员后,王近山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军事指挥上。1949年夏天的一场战役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敌军占据了一个重要据点,其他指挥员都觉得正面突破损失太大。王近山接到任务后,带着参谋人员实地勘察了三天,最后找到了一条绕过敌人火力点的小路,一举拿下了这个据点。

有意思的是,王近山在担任副职期间反而打出了更多漂亮仗。1949年秋天,他指挥部队在一次战役中创造了"三天打下三座城"的战绩。这种战绩的背后,是他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军事,不用分心处理其他事务。

在新的岗位上,王近山还有了新的发现。比如他发现,很多年轻指挥员虽然勇敢,但缺乏实战经验。于是他开始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有一次,他带着一群年轻军官在沙盘上推演作战方案,从早上一直讲到天黑。

1950年春天发生的一件事,更能说明这个安排的合理性。当时部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在复杂地形中快速机动。王近山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编写了一套专门的战术手册,后来这套手册在全军推广使用。

一位老战士回忆说:"那时候只要听说是王副司令员指挥的仗,大家就特别有信心。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一定会想出最好的打法。"

在担任兵团副司令员期间,王近山创造了许多战术创新。比如他发明了"三段式突击法",就是把突击队伍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负责突破,第二部分负责扩大战果,第三部分负责巩固阵地。这个战法后来被广泛运用。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1950年夏天,部队在一次演习中遇到了困难,其他指挥员都在犹豫不决。王近山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侦察兵钻进了密林,找到了一条谁都没注意到的小路。最后,部队就是从这条路绕到敌人后方,赢得了演习的胜利。

在新的岗位上,王近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军事指挥上。他经常说:"打仗就是我的本行,我就想把这件事做好。"这种专注,让他在军事指挥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后来有人问他对这个安排是否满意,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干好自己的本分,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似乎道出了他对这个安排的理解。

0 阅读:106
丁一丁北

丁一丁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