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幸福感”为何最高?

深圳房产小宝 2024-10-27 04:36:06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钱多事少离家近” 几乎成了每个人心中理想工作的代名词。

当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生活的幸福感无疑大打折扣。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中规智库”成果《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研究了全国45个主要城市,哪个城市上班族 “离家近”,幸福感最高。

01

一般来讲,越是一线城市,人们上班所需要花费的通勤时间越漫长。然而,深圳的通勤数据,却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深圳,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排名最高的超大城市,同时也是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排名最低的超大城市。

在全国45个主要城市中,有52%的人口实现45分钟内通勤。

一线城市中,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为81%,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是首个达到80%目标的超大城市,这一比例在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深圳作为一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超大型城市,拥有着庞大的就业人群。数量众多 “打工人”,八成以上上班所需时间仅半个钟出头,可见其 “幸福感” 还是很高的。

通勤时耗随着距离增长而增加,在所有轨道城市中,仍有不少人要每天面临60分钟以上的单程通勤时间。

比如有人住在深圳坪山,但是上班地点在宝安,每天上班需要横跨深圳,距离非常长。

深圳每天面临60分钟以上单程通勤时间的人员达到11%,这个数据放在一线城市中,占比是最低的。

隔壁的广州,60分钟通勤比重为14%,比深圳高出3个百分点,上海、北京的这一比重更高,分别达18%、28%。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中国45个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52%,其中,超大城市48%,特大城市53%。

深圳作为超大城市之一,幸福通勤位居超大城市榜首,达到60%。

此外,深圳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达到44%,是超大城市中的最高水平。

2.5公里以内通勤,即15分钟骑行可达的短距离通勤,通过共享单车等方式就能解决。

另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比如上海的通勤空间半径最大,贵阳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增长最快,厦门的职住平衡最好但年度职住分离增加最多,北京的通勤距离最长等。

至此,深圳人的“通勤画像”已非常清晰了。

一线城市中,深圳人的上班幸福感是最高的,因为9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占比最低(11%),而45分钟以内、5公里以内、2.5公里以内的通勤占比最高(81%、60%、44%)。

02

深圳,为何荣登国内通勤幸福感最高的一线城市?

有人会说,深圳面积小,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四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所以深圳通勤时间短,可以说是“躺赢”的事,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

深圳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其建成区的面积,跟上海广州差距并不大。

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布各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靠前的城市情况如下:

重庆1640平方公里

北京1469平方公里

广州1366平方公里

上海1242平方公里

深圳962平方公里

由于城市人口主要生活在建成区范围内,而深圳与其他一线城市建成区的差距远小于面积差距,所以,深圳通勤时间短,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得益于先进的交通规划理念和科学的轨交布局,深圳地铁线网密度和客运强度,双双位列全国首位。

截至2024年7月,深圳市地铁线网密度达0.28公里/平方千米,领跑全国。

交通部9月城市轨交数据显示,深圳地铁的运营里程排名全国城市第五,但是深圳的客运强度却一骑绝尘,达到1.48万人次每公里日。

为什么深圳地铁的客流这么高?原因在于深圳地铁线路规划建设十分科学合理,对人流密集地区覆盖到位。

其中,地铁5号线,客运量常年排第一,因其途经布吉、坂田、民治、前海等密集居住区,同时,深圳北站不仅连接高铁站,也是4、5、6号线的换乘站,人流巨大。

地铁1号线作为最早开通的一条线路,覆盖主要商务区和居民区,连接福田、南山、前海,人流量常年位居第二。

3号线让住在龙岗、工作在福田的上班族通勤便利,布吉站是3、5、14号线换乘站,与岗厦北站、深圳北站并称“深圳地铁三雄”。

深圳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网络图2024版

今年,深圳还有5条新线路将通车,预计到2026年,全市轨交运营里程达657.84公里,至2030年达849公里,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除了轨道交通发达便利之外,深圳的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补充出行方式,也为深圳日常通勤加分。

数据显示,深圳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1-8月,深圳城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3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地铁公交分担率超过70%。

灵活的出租车、低碳绿色的共享单车,也功不可没。

据统计,目前深圳全市巡游出租车约2.1万辆,日均客运量约75.13万人次,网约车日均客运量约140万人次,全市共享单车投放约36万辆,日均骑行量约为131.21万人次。

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建立,深圳人日常通勤的友好度大大提升。

当然,深圳是全国文明城市,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高,大家积极遵守交通规则,形成文明礼让的城市出行氛围,也是保证交通有序高效的关键之一。

放眼全国,深圳“车让行人”的行为早已名声在外。

数据显示,深圳路口的礼让率已经实现九成以上,秒懂的手势,加快的脚步。深圳司机与行人在斑马线前互相礼让,已成默契。

对于人员密集、交通方式复杂的深圳来说,这种文明通行的“慢”,反而是一种快。

03

事实上,除了地铁公交的通达便利性之外,单中心和多中心这两种不同的城市结构,对通勤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像单中心城市结构,大量的工作机会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居住区分布在周边,城市的主要交通线路也多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辐射状布局,引导人们从城市边缘向中心流动。

由于交通流集中,上班和下班高峰期,人们的通勤方向高度一致,需要从城市边缘向中心通勤,容易导致交通拥堵和通勤时间过长。

从百度城市热力图可看出,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发展看起来相对更集中,人们工作日的通勤时间也更长。

而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下,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加细化和多样,不同中心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和功能,通勤距离和方向更加多样化。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选择在就近的中心区域工作,或者在不同中心之间通勤。

通勤选择也更加灵活,除了公共交通外,私家车在不同中心之间的短距离通勤也比较方便。

从热力图看,深圳多中心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事实上,早在2020年,国家在完善城市化战略中已提出: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深圳作为率先响应中央号召的城市,积极布局多中心发展战略。

在最新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深圳提到协同发展,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

构建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我们看到,深圳20+8产业布局分布各区,加上政府不断推进产业配套宿舍建设,进一步提高居住区和工作区的混合程度,减少不必要的通勤压力。

最后,总结一下。

深圳小小通勤幸福感背后,是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布局的应然,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构建多中心发展战略的必然。

0 阅读:13

深圳房产小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