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帝倒严,为什么不把胡宗宪摘出来?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8-04 20:59:20

胡宗宪在《大明王朝1566》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是严党的重要人物,但不是核心。他是国家的东南一柱,也是严党存在的最后依靠。

嘉靖认为胡宗宪是公忠体国的,对他是欣赏的,说出“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司礼监掌印吕芳,形容胡宗宪是大明的媳妇,两头难。

对国家和嘉靖都十分最重要的大臣胡宗宪,为什么最后没有能进入内阁?

在党争中,胡宗宪成了牺牲品,那么嘉靖既然喜欢和欣赏胡,为什么不把他摘出来呢?

胡宗宪的选择

出生安徽绩溪世家的胡宗宪,是一个看重后世名声的人,在国家大义和严党小群体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大义。

胡宗宪是严嵩手上最后一张牌,他明白胡宗宪不倒,严党就不会倒台。

严嵩让严世蕃写信给胡宗宪,让他在一两月内打好几仗,然后进入休整,养寇自重。

胡宗宪看到老师的信,内心是痛苦的,甚至想到在战场上以身殉国。

经过内心的挣扎,胡宗宪毅然决然地打赢了“剿倭”的最后一战,用“九战九胜”的捷报,敲响了“倒严”的钟声。

之后胡宗宪选择回乡养病,退出朝廷,并没有选择投入清流的怀抱。

告老还乡也是胡宗宪不得已的做法,当中的原因很多。

胡宗宪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没有退路,又不想做对不起国家和百姓的事情,很难。

清流的做法

清流派谭纶到浙江去争取胡宗宪时,两人曾经有过一次谈话。

话语间,胡宗宪对清流徐高张是看不上的,在他眼里这几个都是书生,高谈阔论而已。

胡宗宪对谭纶说,你来不来,我都会这样做。言下之意,我不会不管百姓和民生。

谭纶和胡宗宪看问题的深度、广度不在一个高度上,谭纶还是站在党派利益之争的角度看问题。

胡宗宪最后只能直白地对谭论讲了,清流派他来,让胡宗宪慢慢执行改稻为桑的策略泡汤,清流的掣肘,让胡宗宪变得更难。

胡宗宪曾经寄希望于清流,之后胡宗宪去江苏借粮,赵贞吉不肯借粮,让他看到清流的险恶用心,为了倒严,可以罔顾百姓的生计。

清流不仅让他大失所望,还让他意识到,所谓的清流,并不比严党强上多少。

胡宗宪在剧中是对得起天下苍生,心怀大义的能臣。

嘉靖的考验

胡宗宪带着沈一石的账册,直接到宫里面圣时,嘉靖让吕芳传话让他进精舍,这里平时只有严嵩可以进。

嘉靖愿意让胡宗宪进,背后的含义,就是内阁,你也是可以进的。

话里话外地明示胡宗宪,让他抛弃严党,直接效力于皇帝。

嘉靖在看完账册之后,其实是有动严嵩的心思,但他还要靠严嵩下面的人去支撑,而最重要的人就是胡宗宪,叫胡宗宪来,也是看他的态度。

嘉靖先是夸了胡宗宪一番,胡宗宪很谨慎,功劳不会往自己身上揽。

之后嘉靖切入正题,嘉靖指责胡宗宪作为浙江的长官没有管理好下属贪墨,并让他看了那些账。

胡宗宪看完后,认了个失察罪。

嘉靖这么做,是要逼着胡宗宪和严嵩切割。

胡宗宪扛着东南,嘉靖要试探他的态度。不能因为倒严,影响了抗倭的大局。

嘉靖逼问胡宗宪浙江决口的原因,胡宗宪没有办法,他不能直接为老师严嵩开脱,

胡宗宪只从大局着眼,试图以嘉靖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不是他胡宗宪不愿意彻查严党,而是时局不容许彻查;至于严党贪墨到底是谁在贪,嘉靖一定心里有本帐。

只是嘉靖最后,还是需要确认严嵩的忠心,这是他的底线。

让胡宗宪带着账册去见严嵩,胡宗宪找了几个理由都无法推脱。

胡宗宪说了一句,臣不密则失身。

嘉靖回答,这样做就是为了不失臣,言下之意,只要胡宗宪站在嘉靖这一方,那么他必然会被皇帝委以重任。

吕芳提醒胡,不要自己拿主意,皇上和严嵩心里都跟明镜一样,胡明白以后就去找严嵩。

嘉靖要摘出胡宗宪是有条件的,就是胡宗宪必须背叛严嵩,把嘉靖当作第一位,做一把倒严的刀,但是胡宗宪从大局分析拒绝了。

道长不甘心,授意司礼监找来胡的亲戚,去买沈一石家产,将胡牵扯进来,为日后倒严时清算胡埋下伏笔。

尾声

胡宗宪对自己的恩师严嵩感情复杂,严嵩虽然是权臣,但对待胡宗宪是以国士的态度,从来不让胡宗宪染指任何不干净的事情。

严嵩交给胡宗宪的,都是正派的如何治理一方的真本事。

在胡宗宪的内心世界,他更偏向严嵩,这是他报恩的机会,更是他对自己“父亲”严嵩表达感情的最好机会。

清流们和严党一直水火不容,胡宗宪最后的命运,也是党争的产物。

胡宗宪不能背叛严党,因为作为叛徒,名声和政治前途都不会好。

清流得势之后,胡宗宪在清流眼中,永远都是阁老的人。他也不会被清流所容,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施展,甚至性命都有隐忧。

因此他选择隐退,保住性命和名声。

不是嘉靖不想摘出胡宗宪,而是他拒绝了,因为嘉靖的条件他无法接受。

0 阅读:19

不会落水的焱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