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从300吨,一路“瘦”到60吨?

史理爱学思 2024-10-12 05:02:07

“由此上溯到1840年,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是刻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话语,而它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国之栋梁的感激之情。

当年为了建造它耗费精力无数,在材料方面千挑万选。

但从青岛运往北京的“碑心石”,却从300吨“瘦”成了40吨,这是为什么?

建造序章之选址选材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就作出了“为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的决定。

在一开始,选址方面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有人提议中华门原址,有人建议西郊八宝山,最终商议之后,确定将它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和此前国歌和国徽的选取一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也面向全国征集方案。

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上出现了十分广泛的讨论,有人提出平铺在地上的方案,也有人认为应该高高耸立,有人主张高耸的塔形,也有人提出“碑状”。

最终敲定纪念碑的修建以我国“传统碑”为造型,将它放置于中轴线上,给人以一种对称的美感,碑体自身也是如此。

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碑上下有须弥座的设计,下方有栏杆围绕,台基为坚固的花岗岩。

在最终商议妥当之后,我国在1949年9月30日下午正式举行了人民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这意味着人民纪念碑的正式动工,同时也意味这碑面主要材料开始寻找,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减肥”小故事。

“瘦身”的石碑

按照当时商议所得到的结论,这个纪念碑不明确纪念哪一位“名人”,只为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民英雄”修建。

所以要求在碑心石正面刻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还有周总理等人深思熟虑的三句话近百字。

再加上原本的壁画设计,这就意味着需要一块大约长15米,宽3米的巨大石料。

而且为了保证这块石料直立百年不被折断,要求开采的石料的厚度必须和宽一致。

按照石料的密度,我们计算出了一个恐怖的数字,它的重量可能在三百吨左右。

如何找到如此庞大的石料?如何保证其完整开采?如此庞大的重量如何运送?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十分困难。

后来这块巨大的石料在青岛地区被找到,但仅仅开采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并且难以完成。

最初面对这块硕大的材料,施工人员采用了小空间的“爆破技术”进行开采。

为了保证石料本身不被破坏,技术人员在炸药的选取和安放地点上进行了周密考察。只可惜连续两次都未能获得成功,为了防止多次尝试破坏材料本身,炸药尝试最终被放弃。

在寻访当地资深老石匠之后,团队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把石料“抠”出来。

先在选定的石料四周挖出四五米左右的凹槽,如此便有了“大胆动手的空间”。由于现在的石料像是被放在一个“模具”里,所以有楔子插进边缘线就可以“撬出来”。

最终在8个起重量为200吨的千斤顶作用下,几十个人同时用铁楔子成功将三百多吨的石料从岩体上剥离,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块材料成功剥离”的例子。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重达三百吨的石料从青岛运往北京后竟然“瘦”成了60吨,这是怎么回事呢?

迫不得已的“瘦身”

这块符合“原计划”的石料自从成功开采之后工作就陷入停滞,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太大,仅从开采地挪到山脚都十分困难。

首先想要依靠人力利用地形是绝对不可能的,三百吨的重量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撼动的。

而且石料的所在地是高山,现有的起重机器根本难以到达,如果利用地形下滑,很容易在途中失去控制造成石料损坏。

一番思索之后,技术人员决定不进行冒险,就地对石块进行“减重处理”。

将四周不需要的杂石清除之后,整块石料的重量大约下降了20吨,但这对于300吨重的本体来说并无太大意义,所以只能下狠心对石料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理。

最终在日以继夜的忙碌之后,这块碑心石的重量变为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一百多吨的重量虽然不小,但总算回到了人力可以控制的范围。

将它搬下山之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人们眼前,那就是关于运输的问题。青岛到北京虽然可以乘坐火车,但是目前这块经过“减重”的碑心石,重量依然是火车的两倍。

这无异于让一个人举着超过自身体重两倍的人飞速奔驰,期间很有可能发生意外,不仅火车会损坏,千辛万苦找到的“碑心石”原材料也会前功尽弃。

在权衡利弊之后,团队再次对石料重量进行削减,最终到达北京时就只剩下60吨。

而后续的情况也证明这次“瘦身”是无比正确的,按照当时的条件,需要将这块60吨石料吊起20米,也并不容易,要平稳安装也颇为困难。

最终在经过多次模拟实验之后,一致决定用最为省力的滑轮原理进行起吊。

位于底座上方之后再用两旁早就放置的高吊杆进行稳定,调整石料的角度,最终找好角度成功放置。

经过后续的修缮补充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建成。

总结

石碑重量的虽然有变化,但并不能改变我们对先烈们的敬仰和尊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意义,也不是重量可以衡量的。

最能诠释他们一生的不仅是纪念碑,而是在红旗下沐浴阳光,稳步向前飞速发展的新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李霞

0 阅读:0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