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词汇的长河中,亲属称谓的演变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曾几何时,“爹娘”是子女对父母最亲切的呼唤,而如今,“爸妈”成为更为普及的称谓。这一转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因素。
古代中国,“爹”“娘”的称呼源远流长。“爹”字,最初写作“父多”,可能与多子女家庭中,父亲的形象有关,强调其作为家庭支柱的角色。

“娘”则从“孃”简化而来,代表着母亲温柔慈爱的形象。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家族观念浓厚,宗法制度森严,“爹娘”的称呼,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内涵,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秩序。
这种称呼在诗词、戏曲、民间故事中频繁出现,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贯穿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文化伴随着商业往来涌入中国,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爸妈”这一称呼,便是在这种文化碰撞中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爸”和“妈”发音简单,是婴儿最早能发出的音节之一,在许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称呼,具有天然的普遍性。

这种简单易读的特点,使其在追求变革,与进步的近代中国社会中迅速传播。新思想的倡导者们,希望通过语言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打破旧有的封建传统,“爸妈”这种简洁、现代感十足的称呼,契合了时代的需求,成为了新文化的象征之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新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白话文运动蓬勃兴起。
学校成为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式教材和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简单易懂的现代词汇,“爸妈”因其简单易记,符合教育普及的需求,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并习惯了这样的称呼,进而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为“爸妈”的普及提供了土壤。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人际交往,更为频繁和多元,传统的家族关系逐渐松散,新的社交模式形成。
“爸妈”这一称呼更加简洁、平等,没有过多的等级色彩,适应了城市快节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更符合市民阶层的社交需求,因而在城市中迅速流行开来,并随着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向周边地区扩散。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爸妈”作为北方方言中常用的称呼,借助普通话推广的东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发展,也让“爸妈”的称呼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加速了其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传播。
从“爹娘”到“爸妈”的转变,绝非简单的词汇更替,而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承载着文化融合、社会变革、教育发展等诸多时代印记,成为中国人语言文化演进中,一个饶有趣味且意义深远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