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章邯①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②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材料二: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节选自苏洵《权书·项籍》)
【注】①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②即楚怀王(熊心),是楚怀王熊槐之孙。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夏六月,被楚地反秦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王,仍号“楚怀王”。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羽召见A诸侯B将C入D辕门E无不膝行F而前G莫敢仰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快速,与《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相同。
B.假,代理,与《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的“假”意思相同。
C.“方籍之渡河”与《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用法不相同。
D.诚,如果,与《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的“诚”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邯击败项梁后认为楚军不足忧虑,犯了轻敌的大忌,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苏洵还认为可以利用此时秦军轻敌的心理,趁机袭击秦国留守的人少力弱的军队,必能攻入咸阳。
B.对于救赵,项羽主张速出兵渡河,与赵军内外夹击秦军;而宋义认为应先使秦赵相斗,无论秦胜秦败对己方都有利。苏洵的看法与项羽、宋义又有不同。
C.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兵破釜沉舟,与秦军作战时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所以战胜了秦军。此战充分展示出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对此司马迁和苏洵都表示肯定。
D.巨鹿之战使项羽声名大振,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司马迁在字里行间高度肯定了此战意义,但是苏洵却认为项羽没有在战前进行细致地谋划,失去了称霸天下的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
(2)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14.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在其中大放光彩。但苏洵却从此战中看出项羽“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你是否同意苏洵的观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CEG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难点在“召见诸侯将”后断,而非“将入辕门”前断,因为“诸侯将”“膝行而前”应是在进入辕门之时、之后,不应在进入辕门之前,而“将”应和“诸侯”放在一起译作“诸侯将领”,而非和“入辕门”放在一起译作“将要进入辕门”。
11.[答案]A
[详解]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解说错误,《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为“洪亮”,指声音宏大。C项解说正确。“方籍之渡河”的“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是动词,译为“去,往,到”。B项和D项都解说正确。
12.[答案]C
[详解]概述文意。
C项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战胜了秦军”的原因不仅有“项羽率兵破釜沉舟,与秦军作战时断绝了秦军的通道”,还有“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原因片面;二是“对此司马迁和苏洵都表示肯定”错误,苏洵确实明确肯定了“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但并不是由此战(巨鹿之战)而肯定,而是站在后人视角对项羽所有作战表现的总评,“对此”“都表示肯定”错误。
13.[参考译文]
(1)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趁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进行攻击)。
(2)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使他们臣服(于项籍)了。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词。
(1)关键词:“罢”(通“疲”,疲劳)、“敝”(困乏、疲惫)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关键词:“安”(对……感到安心,安心接受)、“臣”(使……臣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
示例一:
不同意。仅从巨鹿之战是无法看出项羽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的。理由如下:①巨鹿之战前项羽能准确把握局势,认为当时收成不好百姓贫苦、军中无存粮,形势危急,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应快速渡河与秦战,该策略后被事实证明有效;②巨鹿之战时项羽破釜沉舟,断绝后路,激励了士兵斗志,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又断绝了秦军道路,造成秦军混乱,最终大破秦军;③巨鹿之战后项羽成为真正的上将军,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后来的争霸天下。
示例二:
同意。项羽确实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理由如下:①章邯轻视楚军,把秦之精兵良将都派去围攻钜鹿,这时项羽如果能率领拼死作战的士兵,袭击秦国留守的那些既有轻敌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军队,攻入咸阳是十分容易的事。②项羽渡河北上后若能率军进攻秦国咸阳,攻占后可控制住全天下,就能比刘邦赢得先机,巨鹿之战及之后一段时间的作战使项羽贻误了时机,刘邦早已进入咸阳获得民心。③项羽不该同秦国将领争一时胜负的名声。
(对苏洵的观点“虑之不长、量之不大”的解释正确得1分,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理由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首先,要理解苏洵的观点“虑之不长、量之不大”,这句话说的是项羽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若不同意此观点,就围绕项羽“谋略有远见,度量够宽大”从材料一中筛选事实论据,可从巨鹿之战前、战时、战后三阶段分别找项羽依据局势作出的战略策划、有预见性的战策实施、战后的积极影响,找到对应材料理解、翻译出大意即可。若同意此观点,就围绕项羽“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从材料二中筛选信息,主要从苏洵设想的直向咸阳的进攻策略、比刘邦失去了进入咸阳的先机、与秦将领争一时胜负的性格弱点等角度进行作答。
[挖空练习]
材料一:
章邯已破(击败)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黄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逃跑)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商议)事而大说(通“悦”)之,因置(任命)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隶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快速)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一定,必然)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通“疲”),我承(趁)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擂鼓)行而西,必举(拿下,歼灭)秦矣。故不如先斗(使……相斗)秦赵。夫被坚执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义不如公;坐而运策(运筹决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倔强)不可使(使唤,命令)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做……国相)齐,身(亲自)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大会宾客)。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合力)而攻秦,久留不行(进军)。今岁饥(年成不好,荒年)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埽(集中)境内而专属(全交给)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体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暗中)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一同)共立羽为假(代理)上将军。
项羽乃悉(全部)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退回)心。于是至则围(包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阻断)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居首位)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营垒),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在营垒观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跪着用膝盖走)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从此)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材料二: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不要奇怪)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谋略)之不长、量(度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迟)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武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赴,进攻)秦,及(趁着)其锋而用之,可以据(攻占)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用这策略),而区区(小小的)与秦将争一旦(一日)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往返)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安心)沛公而仇(仇视)籍,则其势不得强(强迫)而臣。故籍虽迁(改封)沛公汉中,而卒(最终)都(定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形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预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轻视)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果真)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作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趁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进行攻击;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再说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就到军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材料二:
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有人也许会问道:“(即使按照你讲的这种策略去做)又怎么可以断定项籍一定能攻入秦国呢?”我回答说:“项梁死后,章邯以为楚军不是忧虑,所以就转移兵力去攻打赵国,颇有轻视楚军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将都派去围攻钜鹿。这时项籍如果能率领拚死作战的士兵,袭击秦国留守的那些既有轻敌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军队,攻入咸阳是十分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