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司马懿跟曹丕有一番对话,我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司马懿:“先王不是不敢废汉,而是不需要。以先王之才、之智、之恩威,要做皇帝早就做了。先王不想做皇帝,先王深深明白。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不做皇帝却圈养了一个皇帝。置于掌中,运用自如。魏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继位未久,人心不稳。曹仁、徐晃、张辽那批老将,程昱、贾诩、王郎那批老臣。都是先王培养提拔起来的。敢问魏王提拔过那些文臣武将。魏王恩威何在?魏王只有晋位称帝,改朝换代。才能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丰满自己的羽毛。建立自己的恩威。臣敢肯定他们那些人比魏王更渴望魏王称帝。”
曹操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我们都知道自董卓之乱开始,各地诸侯形成事实上的割据。曹操起家于兖州,主要有三大集团。谯沛武将集团,主要是夏侯氏和曹氏子弟。比如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洪、许褚等。颍川集团,主要是谋士,比如荀彧、戏志才、郭嘉、荀攸等。兖州集团,文武都有。比如鲍信、程昱 、毛玠、李典 、典韦 、于禁 、满宠等。他们都是以曹操马首是瞻。当汉献帝及汉廷大臣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后汉书》
但是曹操不可能把权力交给汉献帝及汉廷官员。曹操只能尽可能地独立于汉廷之外。曹操任丞相、开府、兼任冀州,把大本营迁往冀州邺城。这样子更使得许昌成为空壳子。公元212年把许多战略要地划归冀州。公元213年曹操进爵为魏公,以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十个郡为魏公国。公元216年进爵为魏王,魏公国升为魏王国。曹操就能把人才都归笼到魏王国,这样他们跟曹操就是君臣关系。
在曹操称公称王后立马建立魏(公)王国行政机构。魏王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可能很多人对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这些人在《三国志魏志》基本上都是有传的,占了当时三国志魏志超过一半以上。还有的在丞相府、冀州牧府。所以说大批的人才、土族让曹操笼络到魏(公)王国去了。
原来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半独立于汉廷中央,现在以魏公(王)国完全脱离汉廷中央。以魏公(王)国行政体系取代汉廷中央。当时诸将都在魏王国任职,只有夏侯惇还是汉廷官职。夏侯惇跑去要。曹操讲:“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夏侯惇坚持,曹操任命为魏王国前将军。
当时曹操是王爵,名义上乃是汉帝臣子。但是跟真正的皇帝已经没有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没有正式名号。除了名号,其他的待遇是跟汉帝一样。魏王曹操的王冕是十二旒、车是金根车、拉车的马是六匹、随行是五色副车、出入称警跸、天子旌旗,这些都是天子(皇帝)才能用的标准。所以曹操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曹操没有废汉自立—畏名义在曹党和帝党的争斗中,帝党是败下阵。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公元214年伏皇后事件、公元217年琅琊王刘熙事件、公元218年吉本、耿纪事件。曹操处理了一大批名义上忠于汉室的官员。特别是吉本事件,曹操得知丞相府长吏王必死了。从公元206年开始曹操把大本营迁往冀州,以丞相兼冀州牧。许昌依然设置丞相府,但曹操本人除了在外征战都是回邺城。公元213年把冀州变成魏公国,公元216年进爵为魏王。
宋朝司马光认为曹操不敢废汉自立,主要原因就是畏名义。曹操以前也许就想做兴复汉室的征西将军。但曹操自有功于天下,早就对汉献帝没有君臣之心。(应该是自衣带诏之后)曹操享受了皇帝的待遇,说明他还是想当皇帝。但是不敢废汉献帝自立,难道是他不想吗?只不过是畏名义而不敢。这里的名义指的是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所以曹操当曹操收到孙权的劝进书公示给大臣看:“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是讲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炉火上。当时曹操如果称帝,那刘备、孙权就会以此为自己正名。好处归了刘孙,罪名却得由自己来背。
当时的曹操虽然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其各方面的标准都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所以底下的人纷纷劝曹操进位称帝。曹操回答讲:“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的意思是讲如果天命真的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很多人理解成让儿子曹丕来进位称帝。因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灭掉商朝取而代之。我个人认为曹操的意思是以汉臣而终。即使天命真的在我身上,那我就做周文王。曹操要做周文王就是因为畏名义,不想留下骂名。曹操曾言: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我觉大部分都忽略了曹操的第一话:“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句出自《论语为政篇》。有人问孔子:“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讲:“《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我觉得曹操意思是他已经做皇帝的事、享受了皇帝的待遇。称不称帝,无所谓了。天命,我曹某人是不信。曹操以前就讲过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
曹丕接班时人心惶惶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在邺城。当时因为连年征战,百姓苦于徭役,加上又有瘟疫,军中军心不稳定。很多大臣担心有变,建议密不发丧。贾逵认为应该发丧。但是青州兵听说曹操已亡,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青州兵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不服从的就要治罪。贾逵认为魏王曹操刚刚去世,新王还未接班,应该对青州军进行安抚。让青州军凭着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提供的粮食关照。如此一来,一场骚动才被平息下去。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于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魏略》
当邺城得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群臣认为太子曹丕即位魏王必须要有皇帝的诏书。陈矫说:“魏王亡故于邺城之外,天下人惶恐不安。太子曹丕应尽快节哀即位,以抚慰远近各地的官民的期望。况且魏王的爱子又在旁边,倘若兄弟之间发生事变,那国家可就危险了。”于是当即配齐应有的官员,备好典礼的用品,一天之内,全都安排妥当。第二天一早便以王后的命令让太子曹丕即位魏王,并大赦天下。
在陈矫的安排下,曹丕用一天就办完了继位的事情。汉献帝也只得补发诏书授曹丕丞相、魏王、冀州牧。在曹操去世后,不少大臣建议曹丕将各地的守将都换成沛国谯县的人。因为曹氏就是沛国谯县人。徐宣强烈反对地讲:“现在远近统一,人人都忠诚守节,为什么要将守将都换成沛国和谯县人,而伤在当地长期守戍将领的心?”曹丕接受了徐宣的意见。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讲,确实是人心浮动。
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三国志徐宣传》
曹丕稳定内部当时曹丕首先要完全撑握父亲曹操留下的财产。第一个问题就是兄弟之争,当初曹植曾跟曹丕争夺过太子。曹操去世前曾召曹彰到洛阳,只是没有到曹操就去世了。曹彰认为父亲曹操召他来,其目的是想让他拥立曹植为魏王。但曹植认为父亲刚去世,人心浮动,兄弟相争会步袁氏兄弟后尘。曹丕继王位后立马遣曹彰、曹植回他们的封地,其实就是把他们囚在封地内。同时曹丕把曹植一党的丁仪、丁廙诛杀。晋书讲陈寿向要丁家要钱财才肯立传,他们家族男的都给诛杀了,那来的后人。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魏略》
公元220年2月曹丕下令各关卡减税,帝王园林对百姓开放。派遣使者巡查各郡国,有违法、搜括民财、暴虐百姓汇报上来。赐诸侯王将相以下大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不等。任命已故大臣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脩、凉茂、郎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人子弟为郎中。这个郎中属于郎官一类,是帝王身边的侍卫。守卫宫殿,陪侍帝王身边、出行担任护卫。虽然官职不高,但因常年陪伴帝王,有出任中央、地方官员的机会,也就是官员后备培养。这是曹丕给予旧人的恩惠。
在人事方面任命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魏国御史大夫华歆侯惇为大将军,夏侯惇去世后由曹仁接任大将军。曹丕启用一批年轻一辈且关系又好的夏侯诸曹掌控军权。曹休任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曹真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夏侯尚任散骑常侍,中领军。后来就是他们三人为东中西线统帅。当然非谯沛武将也需要安抚。比如张郃任左将军,都乡侯。徐晃任右将军,封逯乡侯。张辽任前将军,封其兄和子为列侯。
应对敌对关系当时曹丕最为担心的还是孙权和刘备,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有大胆的举动。特别是跟孙刘交界的地方。曹操在世时雍凉、荆豫州就已不稳定,特别是雍凉州地区。公元220年5月曹丕设置凉州,任命邹岐为刺史。张进囚禁张掖太守起兵阻止邹岐进入凉州。凉州各郡豪强驱逐太守起兵响应并扇动羌胡。当年凉州韩遂和陇西宋建就曾意图联和刘备。但这次事件蜀汉有没有参与史书没有讲,但曹丕始终要防范。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在刘备得知曹操去世,派韩冉带着刘备的书信和礼物吊丧。曹丕讨厌刘备因丧求好,给荆州刺史下令斩杀韩冉。但是据《典略》记载韩冉到了上庸就停下来了,让人送信。直到曹丕称帝,韩冉就把这消息带回去给刘备。从这也说明曹丕和刘备是不可能缓和。曹丕继魏王时雍凉蠢蠢欲动,于是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来蜀将孟达投降不单是不救关羽和受刘封欺凌的原因,我认为有曹丕煽动的原因。《魏略》记载:吾(曹丕)日前遣使宣国威灵,而(孟)达即来。
在襄樊战争时孙曹联盟,曹操承认孙权占据荆南。曹丕继位后,孙权立马写几封信给曹丕。就一个意思我孙某人没有别的想法,你爹对我恩重如山。还没有报答你爹就死了,但是我会报答你。不久后又写一封信讲:你爹很信任我。最近收到部下报告讲北边有军队渡江,因此发生战斗。我得知此事非常不好。我在公安太远了,不知道此事。我约束部下不力,这是我的罪过。听说张辽、朱灵率军进驻合肥。你爹那么信任我,我又没有罪过。我正准备为国家征讨贼刘备,你要信任我。
从公元219年十二月至公元221年四月,一年半时间孙权驻扎在公安,这等于公安就是东吴的临时首都。因此曹丕令曹仁从襄樊撤军至宛并焚毁两城。有不少人认为曹丕弃襄樊是错误,因为孙权不敢北上。我个人认为曹丕才是高明,汉水横穿襄樊接连长。如果孙权再来一次襄樊战争也是有可能。当初周瑜、吕蒙都把占据襄阳为既定目标。最重要的是曹丕是以空间换时间,襄阳、南阳又很不稳定。孙权犹豫了很久才派陈邵率军占据襄阳。公元220年秋魏将梅敷率南阳郡阴、酂、筑阳、山都和襄阳郡中卢五县民五千家南下投降孙权。公元220年6月曹丕亲率大军南征,史书没有讲征谁。七月孙权派遣使者向曹丕进贡。
赶鸭子上架公元220年3月黄龙见谯,也就是说曹丕老家出现黄龙。有个叫殷登得知后讲:“当年单飏的预言今日验证了。”在176年黄龙在谯县出现。光禄大夫桥玄询问太史令单飏:“这是何吉兆?”单飏回答:“以后必有王者兴起,不到五十年,还会有黄龙出现,天象经常和人事相应,这就是天人感应。”殷登把这事记下来了。这里的王当然指的是曹丕,这明显是给曹丕称帝造势。曹丕还亲自见殷登,并赏赐。比如刘备、孙权称帝前底下劝进的人都讲发现黄龙、凤凰、黄气等祥瑞。北方各地纷纷汇报各种祥瑞,比如出现凤凰。还有就是各种图谶论证汉亡魏兴,这个图谶就是预言书。大臣纷纷为曹丕歌功颂德,要汉献帝禅位给曹丕。
在造舆论、祥瑞的同时曹丕在政治上实行九品官人法,这是一种新的人才(官员)选拨制度。有人认为曹丕是在向士族妥协,用政治利益换取他们支持他废汉自立。这有点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在汉代官员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察就是考察,举是推荐。每个郡按人口每年举荐一定数量的人。被举人的资历,是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标准是孝和廉,所以也称举孝廉。所以九品官人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把察举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但是对当时在中央的官员有利,因为担任品评的中正由公卿府和尚书省属官担任。
我前面讲过在公元220年6月曹丕南征,没有讲征谁。七月到达谯县,在谯县慰劳六军和谯县百姓。孙权以为来打他,立马遣使进贡。十月到达曲蠡,即许昌城外。也就是在当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从这就明白曹丕是打着南征的名义进军许昌用军事手段逼迫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后自然是封赏文武群臣。由魏王国官员行政体系真接变成曹魏官员行政体系。比如魏王国大理锺繇任太尉,进爵平阳乡侯。魏王国相国华歆任司徒。魏王国御史大夫王朗任司空,进爵乐平乡侯。魏王国尚书桓阶任尚书令,进爵高乡亭侯。魏王国尚书陈群任尚书仆射加侍中、尚书令,进爵颖乡侯......。其他升官、进爵、赐爵就不列了。基本上是以曾任或者在任魏王国官员为主,丞相府、冀州府官员。
东汉时耿纯劝刘秀进位称帝讲:“天下士大夫抛弃亲属背井离乡,跟着大王冲杀在刀箭之间,他们的打算本来就是希望攀龙附凤,来实现自己的志向罢了。现在功业即将告成,天象人事相应,而大王拖延时间,违背众人心意,不登帝位,我担心士大夫们绝望,打算落空,就产生离去的思想,认为不必久留而自讨苦吃,大众一散,很难再聚。时机不可延误,群众的意愿不可违背啊!”你不称帝都不行,我们这些人跟着你南征北战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你只有进位称帝才能给予我们高官拜爵厚禄。诸葛亮劝刘备称帝同样是引用当年耿纯劝刘秀的话。
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前面一节讲了曹丕一定要称帝的原因,就如耿纯劝刘秀和诸葛亮劝刘备。曹丕称帝后尊崇老人,扶植新人亲信,巩固曹魏。华歆、王朗、锺繇三个老人升任三公,给予他们最崇高的地位。在汉代三公在制度是最高行政长官,但是实际上不加录尚书事就是虚职。他们没有加录尚书事,录尚书事的是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陈群和抚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司马懿。陈群和司马懿他们都在丞相府和魏王国担任官员,跟曹丕关系好,能力又强。曹魏第一次伐吴,三曹丕扶持新一辈曹真、曹休、夏侯尚为统帅。首先他们跟曹丕关系好,其次他们多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真镇守雍凉,曹休镇守杨州、夏侯尚镇守荆州。曹丕称帝后迅速完成了老新一辈的权力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