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要收回外国兵营,美英等国联手对抗,毛主席:限七日内交付

漫步史书 2024-10-30 10:30:46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北平召集高级将领,宣布了北平和平起义的消息,并在随后的22日至31日之间,陆续将国民党华北“剿总”所属的部队开出北平城外指定地点接受改编。

至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四纵(即41军)入城,北平正式宣告解放。

为了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前线司令部决定举行一个盛大的入城式,并征得中央军委同意,并定于2月3日举行,毛主席特意指示,参加入城式的部队一定要经过东交民巷。

“入城时拿出一百二十分的精神,昂首挺胸,拿上最先进的装备,阔步经过东交民巷。”

毛主席之所以要求参加入城式的部队经过东交民巷,自然也是因为此地在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地位。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并攻占北京,慈禧慌忙携光绪帝以及王公大臣出逃,并向八国乞降,在列强欺压下,清廷被迫签下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了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还要求清廷同意各国在此驻军保护。

当时,西方列强在条约中约定,清政府不仅要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使馆区,还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点。

《辛丑条约》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不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晚清时期所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自然不予以承认。

当人民解放军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之际,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辛丑条约》的诸多条件后来陆续被废除。

至1947年7月,中国也与缔约的各国达成了一致,《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都被废除,唯独尚留在北平的使馆区的一些房屋产权。

尽管《辛丑条约》已经被废除,但因为东交民巷本身属于使馆区,因此当时此地的驻外使馆仍然有驻军,这些外国兵营的存在显然也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

1949年9月29日,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因当时召开全国人大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共同纲领》兼具了宪法的性质,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东交民巷使馆区里的外国兵营,自然也应该被清除。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东交民巷使馆区,还有美、英、法、荷四国的使馆,四国都有驻军,日本、意大利虽然也有使馆,但他们在二战后兵营就被收回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兵营给了荷兰,苏联十月革命后就放弃了在华特权。

根据新中国的公告,凡国民党政府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使领馆及其外交人员,在新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前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对待。

对于在东交民巷外国侨民,根据《共同纲领》第五十八、五十九条规定,对于在中国的、守法的外国侨民,新中国予以保护,并尽力保护保护其合法权益。

简而言之,对于其不合法的权益,自然也就不予以保护。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决定征用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并召集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处、北京市公安局外侨管理科、北京市人民政府逆产清管局举行了联席会议。

尽管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收回外国驻军权是完全正当合法,但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决定还是先予以公告,在对方抵制拒绝后再进行强行征收。

也就是在这天傍晚,北京市军管会派出了四组代表,考虑到此行可能遭受到阻力,每组分别配了四个人,其中两人负责交涉,一人联络,一人摄影,所有代表均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并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证章。

四组代表在进入东交民巷后,分别前往美、英、法、荷四国使馆,并在大门口张贴由周总理审定、毛主席批准的公告,负责交涉的两名工作人员对各国使馆人员予以解释。

当然,对这些国家的使馆工作人员,中国人敢于直接登门还是让他们吃惊不小,虽然一年前的解放军入城式带给他们不小的震撼,但他们还是不认为,他们即便不撤离,中国人就真的敢动用强横的手段驱逐他们。

有意思的是,当时张贴在英国领事馆外面的公告,很快就被收回去。

当时,美国领事馆外张贴公告后,时任美国总领事的柯乐布还特意打电话给其他各国领事馆,在得知英国领事馆门前的事儿后也吃了一惊,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英国已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在1月6日下午,在北京市军管会派出工作组之前,英国领事馆已经专门派人到中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宣布承认新中国的照会。

也因为这个缘故,英国在后来的各国联合抵制中并不积极,当时英国领事馆已经遵照国内指示,与新中国洽谈建立外交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荷兰、法国虽然对中国的公告不满,但也仅仅只是敢口头上表示不满。

抗议最强烈的无疑当属美国。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美国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西方各国执牛耳者,他们当然不愿意在这件事情上折了面子。

时任美国总领事的柯乐布打电话召集各国领事第二天来开会,共同商讨应对此事的办法。

柯乐布自然是希望各国领事馆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件事,但他刚说完这句话,英国领事包士敦站起来就要走,他给的理由也很干脆利索:

“尚未接到中国方面收回兵营的通知,此事与我无涉。”

包士敦站起来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令在场所有人面面相觑。

法、荷两国的领事虽然也强硬,但底气稍显不足,他们心里也很清楚,就算他们一味硬顶,但中国人显然不是那么好应付的。毕竟就在一年前,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权,就敢于炮击在长江江面上的英国军舰。

1950年1月9日上午,柯乐布给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处写了封措辞强硬的信函,信函中明确表达了美国政府拒绝交出兵营的诉求,并以《辛丑条约》以及同国民党政府的约定为理由。

可这份措辞严厉的信函直接被外事处退还,理由同样干脆利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不予承认国民党政权承认的美国原驻华外交机构及其外交人员。”

言外之意就是,你柯乐布只是普通的外国侨民,没有资格代表美国政府向中方交涉。

柯乐布一下子傻了眼,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给美国国务院递交报告,请示处理办法,美国人刚在中国吃了亏,心里本来就不忿,一听到这件事,立即指示柯乐布要采取强硬姿态应对,并要他写封措辞强硬的信直接递交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

柯乐布担心这封信又被退回来,于是只好去请英国领事馆帮忙,请英国总领事包士敦转送。

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国务院不仅同意了柯乐布的办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也答应让包士敦转送。

显然,英国人在这件事上反应虽然不激烈,但也想看看中国人是不是真的能顶住。

1950年1月13日,包士敦再一次来到外交部,时任外交部西欧司司长宦乡亲自出面接待了他,在聊完中英关系后,包士敦递上了柯乐布的那封信,并含蓄表示:

“奉本国政府之命,今天在一个问题上作一次美国政府的代言人,仅仅是代言人而已。并无其他任何用意。”

宦乡接过信,扫了一遍信上的内容,总而言之,柯乐布这封信同之前的信函并无任何区别,言辞充满了威胁恫吓,本来他想直接把信退回去,但考虑到有必要向中央汇报,因此特意对包士敦说:

“众所周知,美国尚未与我国建交,柯乐布不过是居留中国的侨民,我们不承认他代表本国政府向中国递交外交公文的资格与权利,也因此拒收此信。虑及中英两国刚刚建交,为不使你难堪尴尬,所以决定暂时将信留下,待后再派人送给你还给柯乐布。”

图|英国外交大臣贝文

有意思的是,包士敦在递上这封信后,随即又表示:

“我接到本国政府来电,外交大臣贝文先生对于贵国政府收回外国兵营的情况很感不安,他希望中国政府,对过去条约中所规定给予领事馆之权利,并无忽视之意。”

显然这又是一个试探。

对此宦乡直截了当的表示:

“必须向你指出,我们所征用兵营,是在过去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下造成的,新中国绝不允许它们的存在。外国兵营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中国的耻辱,也是派兵来侵略中国的外国自己的耻辱,必须也只有把它们除掉,才能有助于中外之间关系的改进。”

毫无疑问,英国人是知道中国人的态度了,但他们同时还想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应付美国人。

柯乐布从英国领事馆自然能了解中国人的态度,为此他是如坐针毡,因为公告中有明确的话,要他们限期七天搬离兵营,不知道中国人会采取怎样的办法让他们搬。

宦乡把柯乐布的信抄送后,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刘少奇直接发电给当时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主席请示该如何做,毛主席于同日电复:

“同意1月13日电,贯彻征用命令征用外国兵营,并准备着让美国将所有在华之旧领馆全部撤走。”

1950年1月14日最后期限之日,法、荷遵从中国公告指示,撤离了兵营。

美国原领事馆仍然强硬不肯撤离,甚至兵营里的物品也全然没动,柯乐布仍然对前来接受兵营的代表以强硬姿态,但军管会代表李幻山表示:

“抗议是你个人的事,我们的任务是执行征用兵营命令,你必须服从!”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我军管会代表到美国原领事馆,并没有大兵压境威慑,只是有礼有节的交涉,但中国人强硬的态度,还是让柯乐布心慌,直至最后,中方代表也没给这位自诩是美国总领事的人好脸色(当时中美未建交,柯乐布的总领事身份不被承认)。

柯乐布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尽快将兵营撤出。

至1月16日上午,美国原领事馆按照约定期限内腾出了兵营,并于军管会代表办理了交接手续。

至此,对美国兵营征用顺利完成。

当然,不能忘记还有英国兵营。

图|宦乡

英国虽然承认了新中国,缓和了双方的关系,但不代表他们就特殊,毕竟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4月4日,时任北京市军管会主任聂荣臻发布第29号命令,要求英国领事馆于一个星期内交出兵营,包士敦这下再也不能置身事外,只好在约定期限内交出兵营。

与此几乎同时的是,对于在天津、上海的外国兵营,中方也予以合理合法的收回。

中国彻底洗雪过去西方列强加诸在身上的一切耻辱,开始大踏步的前进。

0 阅读:28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