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这句出自《礼记》的古语,道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孝道的重视。
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种传统观念与法律规范之间常常产生矛盾。
2018年,在我国陕西省汉中市发生的一起案件,正是这种矛盾的典型体现。
当年仅13岁的张扣扣目睹了母亲被邻居王正军打死的惨剧。从那一刻起,复仇的种子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二十二年后,积压多年的仇恨终于爆发。2018年春节前夕,张扣扣选择了以血还血的方式为母亲"报仇"。
然而,这场复仇不仅没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反而让悲剧进一步延续。
永不愈合的伤痕事件的起因似乎源于一场不经意的口角。据王家次子回忆,当日张母经过他身旁时,有意朝他吐唾沫。
虽然第一次未中,但这举动已让他心生不悦。他出言不逊,称对方为"疯婆子"。不料张母折返,再次朝他脸上吐唾沫,这次精准命中。被羞辱的王某怒不可遏,抬手就给了张母一记耳光。
事态随即升级。张父携女儿闻讯赶来,手持铁器。张母接过武器,朝王家兄弟挥去,造成轻伤。在这混乱中,王家幼子挥舞木棒,不慎击中张母头部,导致其倒地不起。
冲突后,村干部建议将伤者送医。但王家父亲却质疑道:"我儿子脸上的伤谁来负责?"经过协调,张母最终被送往乡医院救治。可惜的是,最终医院宣布抢救无效,张母不幸身亡。
在张家人的叙述中,那个夏日的悲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张扣扣的姐姐张丽波回忆道,事发当天,她母亲汪秀萍不过是路过王家门前。
然而,王家次子却无端辱骂,言语间充满对女性的不尊重。作为母亲,汪秀萍自然要出言维护自己的尊严。争执中,王某竟然抓住汪秀萍的头发,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
张丽波特别强调,那根致命的木棒并非路边随意拾得,而是从屋内刻意取出。这一细节似乎暗示着对方早有预谋。
最令张家人愤怒的是法院对凶手身份的认定。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坚称,当年用木棒击打其妻子的是王家次子,而非判决书中所认定的三子。
张福如清晰地记得,他亲眼目睹王家老二从背后挥棒击中妻子头部,导致其当场倒地。
除了案件事实认定和量刑问题,民事赔偿也成为张家人无法接受的痛点。据悉,张家当初要求的赔偿金额高达25万元,包括丧葬费、赡养费、抚养费和死亡补偿等。
然而,法院最终判决的赔偿金额仅为9639.3元。扣除王家此前已支付的8139.3元丧葬费,张家实际只获得了1500元的额外赔偿。这个数字与他们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失去母亲的张扣扣,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活泼开朗的少年变得沉默寡言,他的父亲张福如不得不独自抚养儿子和女儿。
复仇的阴影2018年春节前夕,张扣扣终于决定付诸行动。根据当地习俗,大年三十是各家上坟祭祖的日子。
2月15日,除夕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王家兄弟王正军和王校军按照习俗上山祭祖,这一幕被张扣扣观察到。
张扣扣默默尾随其后,等待着出手时机。
当王氏兄弟返回时,张扣扣突然发难。他手持利刃,毫不犹豫地向王正军刺去。那一刻,二十二年来的怨恨仿佛都凝聚在了刀尖上。
王正军猝不及防,很快倒在了血泊中。但张扣扣并未就此罢手,他转而追上试图逃跑的王校军,将其同样刺死。
复仇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张扣扣仿佛陷入了某种疯狂状态,他径直返回王家,闯入王正军父亲王自新的家中。
面对这个在他心中同样该死的人,张扣扣再次举起了染血的刀刃。王自新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离开时,张扣扣放火焚烧了王校军的汽车。
当一切结束时,张扣扣并没有继续逃亡。三天后,他主动向警方自首。也许在他看来,复仇已经完成,生命已经失去了意义。
这起案件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这个为母报仇的"孝子"有着复杂的情感。
然而,法律的天平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倾斜。2019年1月8日,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张扣扣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面对这个结果,张扣扣提出了上诉。也许在他心中,仍然期待着能得到某种理解和宽恕。
可惜,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法院认为,张扣扣的行为属于蓄意报复,其手段极其残忍,后果极其严重,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
同时,他还因焚烧汽车被认定犯有故意毁坏财物罪。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慎重审查,最终也确认了案件事实和判决结果。
2019年7月17日,张扣扣被执行了死刑。
最后的道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扣扣见到了自己的父亲。面对这个将自己抚养成人,却即将永远失去自己的父亲,张扣扣说了最后一句话:"爸爸,没事的。"
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也许是安慰,也许是歉意,又或许是某种解脱。张扣扣似乎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的行动就是为了给母亲报仇。
在他看来,这场复仇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张扣扣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刑法。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蓄意杀人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对于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他失去了妻子,又失去了儿子。
父亲的沉默张扣扣的死刑执行后,他的遗体被送往火葬场。按照惯例,火化后的骨灰应该由家属领回。然而,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却坚决拒绝了这个提议。
当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多次联系张福如时,得到的始终是同一个回答:"我不要,我永远不要!"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痛苦,又蕴藏了多少无奈,恐怕只有张福如自己才能体会。
在张福如看来,领取骨灰就等同于承认儿子犯下的罪行。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对于这个失去妻子,又眼睁睁看着儿子走上不归路的父亲来说,生活已经给了他太多的打击。
张福如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年王正军杀人只判七年,而他的儿子复仇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用拒绝领取骨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抗议。
结语张扣扣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这个案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看到了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张扣扣为母报仇的行为,在常人眼中是孝道的体现,但在法律面前却是不可允许的罪行。
张扣扣用生命完成了他的"复仇",但这场复仇并没有带来任何正面的结果。相反,它造成了更多的伤害和悲剧。王家失去了三条生命,张家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这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以暴力对抗暴力,往往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和痛苦。
在面对类似案件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好坏、对错来评判,而应该努力去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