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亲大义,追尊立庙——明世宗尊生父兴献王为“睿宗献皇帝”、“神主”入太庙之始末

伯虎 2021-12-20 17:05:21

嘉靖四年(1525年),嘉靖帝生父“恭穆献皇帝”当年为兴王时的侧妃王氏被晋封为“皇考淑妃”(不是记载中的睿庙淑妃,此时恭穆献皇帝还没有加睿宗庙号),嘉靖五年(1426年),“恭穆献皇帝”的神主(牌位)被嘉靖帝送到太庙内,不过没有立即奉安于正殿,而是“别奉于世庙”。

十二年之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帝的生母“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蒋氏病重,行将离世,嘉靖帝对父母极孝,因此便预备为母亲再争取身后的荣耀,一定要让母亲以正统皇后的身份享受后世子孙的代代祭祀、永世不绝。

因此,当年九月,嘉靖帝按照大明历代先帝的谥号仪制,为生父加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上庙号为“睿宗”,同时改位于湖广承天府(即兴王封地安陆州)的兴献王墓(嘉靖帝即位后,一直没给父亲的墓改名)为“显陵”,做好了将来一旦母亲驾薨,则可以立即归葬显陵,以皇后身份和父亲合葬的准备。

既然“恭穆献皇帝”已经升级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具有了“睿宗”的庙号,那么睿宗的神主就得按照礼仪制度,摆放进大明太庙正殿内,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但大明皇家的太庙,是明太祖建国登基之后,依据周礼《礼记.王制》中所记载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太祖)之庙而七”的制度、并稍做修改,重新制定的宗庙祭祀仪制。大明的太庙,在周礼的制度上增加了一昭一穆,于正殿之中供奉始祖、四昭四穆,共计九位神主。

到了明宪宗成化帝于天顺八年(1464年)继位时,大明太庙中正殿内的位置已经全部满了,分别是:德祖朱百六(始祖)、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世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兴宗朱标被取消庙号、建文帝朱允炆无资格)、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当时没有庙号,无资格)。

二十四年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明孝宗弘治帝继位。宪宗的神主按照制度将奉安于太庙正殿,但此时太庙正殿内供奉的从始祖德祖朱百六开始,加上四昭四穆,至英宗朱祁镇为止,共计九代,已经满员了。于是,孝宗下诏给礼部及宗人府,亲自解释了宗法“迁祧”的原则:“德祖以上,祖宗莫得其世次,德祖应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其余亲尽则祧。”因此,孝宗将大明始祖德祖之下,离先帝宪宗血缘关系最远的懿祖的神主从太庙正殿中迁出,另建“祧庙”,将懿祖神主供奉其中。

之后,孝宗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武宗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先后驾崩,其神主都奉安于太庙正殿,嗣皇帝按照孝宗所做出的“迁祧”原则,将德祖之下,血缘关系最远的熙祖、仁祖神主从正殿迁出,迁往“祧庙”和懿祖作伴,一并供奉,以腾出正殿内的位置给孝宗、武宗神主。

因此,到了嘉靖帝在位时期,大明太庙正殿内的神主位置,是:德祖朱百六(始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而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世珍的神主,已经迁往“祧庙”供奉。

嘉靖帝要做孝子,追尊其父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上庙号“睿宗”,如果此时将睿宗的神主放进太庙正殿内供奉,那么之前的九位先帝神主中,就得按照懿祖朱、熙祖、仁祖的例子,被“迁祧”出正殿一位,移到“祧庙”供奉。而现有的九位神主中,德祖是大明皇室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人,孝宗皇帝有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可以一直供奉于正殿。太祖皇帝朱元璋则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有开国立基之赫赫功劳,自然“万世不祧”,并稳居于正殿正中,不管后世子孙嗣皇帝的血缘有多远,也不会“祧”到他头上。

既然德祖、太祖的神主不能挪位置,那么,太祖之下,距离“睿宗”血缘最远的先帝,就是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大明社稷的太宗朱棣;将六世祖太宗的的神主从太庙正殿中迁出,给父亲“睿宗”的神主腾出位置,世宗起初的心思,就是这个样子。

一百一十四年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世宗的六世祖、永乐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返回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即明仁宗洪熙帝。

仁宗即位后,要为父皇永乐帝追上谥号、尊号,以评价先帝的一生功业,所以仁宗召集群臣,商议给先帝尊上何种谥号、庙号。而在廷议中,诸臣以先帝有“北征鞑靼、南讨安南、六下西洋、编写永乐大典、建造京师”等文治武功,实在是武功赫赫,德业昭昭。又兼具文武全才、宽严并济、荣受直言、保全功臣等圣德,一致认为要为其上“太宗”庙号,并随后尊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此后一百多年,永乐帝的庙号和谥号都是“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这一次,嘉靖帝为了要把父亲睿宗的神主摆进太庙正殿内,打起了已经安放于太庙内一百多年的六世祖太宗皇帝的神主主意,准备按照“迁祧”原则,把太宗的神主迁到“祧庙”中,然后把父亲睿宗的神主正大光明地摆进太庙正殿。

但太宗皇帝当年起兵靖难,历经三年苦战才夺取了皇位,虽然名为承袭太祖的大统,其实属于开创基业。而他之后的仁宗、宣宗皇帝,之所以能由宗藩成为帝系,都要拜太宗所赐,即使是嘉靖帝本人,也因为是太宗的直系后裔,这才可以有资格继位为帝。太宗的功业昭昭,后世子孙崇敬万分,嘉靖帝当然也不例外。

但不迁祧太宗,那么睿宗的神主就无法摆进太庙正殿,因此嘉靖帝硬着头皮想要直接将太宗的神主迁走。可这个时候,依旧不甘心败在皇权之下的文臣们又不干了,他们以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威名赫赫、功业昭昭为名,坚决反对迁祧太宗神主,尤其太宗是“靖难”成功、夺取的大统,实同于开国皇帝一般。这样的“开基”功劳,无论如何也不能像普通皇帝一样,被迁祧出正殿(其实这是文臣们在“大礼议”中吃了亏,一直不服气,总要在其他牵扯到礼制的地方争一争)。

其实,嘉靖帝也不想拉下脸直接将太宗的神主迁走,在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皇帝收回成命,决定越过太宗,在他之下寻找其他先帝神主,加以“迁祧”(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嘉靖帝最想迁祧的,就是堂兄武宗正德皇帝的神主牌位,不过这个更加不合礼法,文臣们和武宗关系再恶劣,也不会支持嘉靖帝的这个出格行为)。

但是,嘉靖帝想直接越过太宗、去迁太宗之下、其他先帝们神主的想法,又被文臣们所反对,大臣们借口“于礼法制度不合”、“有悖于祖宗圣训”等,对嘉靖帝的这个意见也不赞同(其实文臣们的潜在意思就是皇帝你别折腾了,睿宗的神主直接去祧庙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作伴最好)。

嘉靖帝何等聪明机敏,怎么会不知道文臣们的小心思,不过宗庙祭拜之事属于国家最重要、最严肃的大典,不能像处理“左顺门事件”一样,直接上棍子打得文臣们服气,那样就太没格局了。于是,嘉靖帝一反之前自己想要将太宗皇帝的神主迁出太庙正殿的主意,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月,用“尊崇太宗开创之功”的名义,正式将永乐帝的庙号由“太宗”升级为“成祖”,谥号也从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升格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用启、肇两字,以示崇敬成祖开创之意),将永乐帝的身份拔高到“开创之祖”的位置,和大明始祖“德祖”、开基之祖“太祖”并驾齐驱。然后,嘉靖帝明确“成祖”与“德祖”、“太祖”一样,都属于“万世不祧”之祖,永远在太庙中拥有崇高的位置,受后世子孙代代祭祀。

在使出了“釜底抽薪”之计、将文臣们的小心思干脆利落地反击回去、使他们哑口无言后,嘉靖帝再接再厉,将太庙正殿中,位于“成祖”之下的五世祖、仁宗洪熙帝的神主迁往“祧庙”中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去作伴(仁宗也是第一位神主被迁祧出太庙正殿的正统皇帝),为将来将父亲睿宗的神主送入太庙正殿供奉做好了最后一步准备。而文臣们再怎么标榜仁宗“仁宣之治”的功劳,他也只是“守成之主”,没有太祖、成祖那种开创基业的赫赫功劳,迁祧他的神主,文臣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宗法礼制上也没有纰漏。嘉靖帝的“尊崇生父”目的,至此终于圆满完成。

原先嘉靖帝预备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当年,就正式将父亲睿宗的神主送入太庙正殿供奉,取代空出来的仁宗神主位置,但恰恰在这一年十二月,嘉靖帝生母、“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蒋氏因病薨逝,嘉靖帝悲恸不已,追谥母亲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因此供奉睿宗神主入太庙正殿之事就耽搁下来。

为了给母亲办丧事、以及千里迢迢将母亲的遗体运回承天府(安陆州),和父亲睿宗合葬于显陵,嘉靖帝暂时中止了将父亲睿宗的神主迁往太庙正殿的行动,睿宗神主依旧在单独修建的“世庙”内接受供奉。此后十年,嘉靖帝没有提出迁睿宗神主到太庙正殿,正殿内的历代先帝神主,一直只有八个(仁宗:那何必把我迁出来和几个老头子作伴呢)。

一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嘉靖帝终于想起来自己父亲的神主还没有迁到太庙正殿,而五世祖仁宗的神主,早在十年前就和老祖宗们在“祧庙”中作伴了,提前布置好十年的局一直也没彻底落实。于是,嘉靖帝在这一年举行了盛大仪式,正式把父亲“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的神主从世庙内恭恭敬敬地请出来,然后供入太庙正殿内,以“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的原则(嘉靖帝心虚,不敢论世次)将睿宗神主奉于太庙德祖之左、昭四的位置,供奉的位次还在堂兄武宗皇帝神主之上(而睿宗生前,可是给武宗当了十四年的臣子)。

就这样,在孝顺儿子嘉靖帝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生前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最高只是一个普通藩王的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正统皇帝的全套待遇,还进入了至高无上的太庙正殿,接受后世子孙的崇敬和膜拜,这在他生前,是万万不敢想到的。

明世宗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驾崩,其子明穆宗隆庆帝即位后,按照祖宗所定下的迁祧规矩,将宣宗宣德帝的神主从太庙正殿迁出,改到祧庙供奉,给嘉靖帝的神主腾出了正殿中位置。此后,明穆宗隆庆帝、明神宗万历帝、明光宗泰昌帝、明熹宗天启帝先后登基、驾崩,他们的神主也依照祖宗制度,被送进太庙正殿接受供奉,相对的,原先的明英宗天顺帝(正统帝)、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明武宗正德帝的神主纷纷自正殿移出,迁往祧庙供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第十六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农民军攻克京师之后,自缢殉国于煤山。如果按照之前的太庙制度,崇祯帝驾崩后,神主将进入大明太庙正殿供奉,而此时需要从正殿被“迁祧”的,正是近百年前被嘉靖帝硬塞进正殿内的“睿宗献皇帝”神主。可是,大明中枢这个时候已然灭亡了,再也没有人会关心太庙中的“迁祧”、“供奉”事情,睿宗的神主迁不迁、崇祯帝(思宗)的神主入不入正殿,南方的南明历代小朝廷根本就顾不上考虑(大明太庙都不在南明势力范围之内了),“睿宗献皇帝”的神主供奉问题,就此划上了不是句号的句号。

2 阅读:1162

评论列表

hi

hi

8
2022-08-29 14:51

请教下,既然睿宗神位在武宗之前,为什么之后的皇帝要把武宗先迁出去呢[呲牙笑]

hi 回复 伯虎 08-31 15:21
原来如此

伯虎 回复 08-29 19:19
实际上到了穆宗时期,睿宗的神主就被移动了位置,排到武宗之后了(世宗不顾礼法搞大礼议,不代表他的子孙也是这个态度;而穆宗几乎是明朝脾气最好、最循规蹈矩的皇帝了)。

云山鹤影

云山鹤影

5
2021-12-21 23:51

我觉得嘉靖做的不好,应该尊孝宗为父

用户16xxx40 回复 伯虎 11-15 04:24
朱厚熜:我可不要乱认爹

酒酿小圆子 回复 01-14 22:05
按照礼制嘉靖应该伯父为父亲(过继),然后以兄终弟及资格继承皇位。现实中的做法从礼法上来说他爸变成兄终弟及继位,然后再传位给他,他堂哥的得位变成不合理了。

伯虎 回复 12-22 21:21
嘉靖帝说“朕不要你觉得,朕要朕觉得”!

世袭镇国公

世袭镇国公

4
2021-12-28 14:47

把孝宗,武宗都迀出去,老子是继承的宪宗的位,正德十六年改为成化五十七年!

5544223 回复 01-13 12:04
那他爹算什么好?[得瑟]

伯虎 回复 5544223 01-13 18:04
孝德皇咯

爱情钥匙

爱情钥匙

3
2021-12-21 01:39

不是说他的神位被孙子迁出太庙了???

伯虎 回复 12-21 15:14
穆宗迁出睿宗神主的事情,不可考

用户17xxx85

用户17xxx85

1
2021-12-20 21:33

坏了规矩。

静倚尘世,淡看流年 回复 伯虎 12-30 14:00
明朝一部史就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史,斗来斗去把朱元璋打下来的江山斗没了。

伯虎 回复 12-21 15:13
世宗是皇帝嘛,规矩最大,不过他孙子的时候,文臣们又找回了场子

东门外石桥

东门外石桥

2021-12-20 17:58

兴献王,追尊皇帝可,加庙号进太庙太超过

雨夜听风 回复 12-20 21:13
任性又如何,不服打屁股[呲牙笑]游戏规则他来制定

伯虎 回复 12-21 15:12
嘉靖帝要当孝子嘛

用户14xxx48

用户14xxx48

2021-12-24 23:08

朱四棺材板压不住了,一生争得“太宗"庙号被嘉靖改为成祖,坐实篡位污名。而嘉靖“孝心"可嘉,但根据明皇位继承祖制,他是“兄终弟及″继承得来的,必须认弘治为父,但他发动“大礼仪之争",硬把弘治拗成皇伯考,把兴王拗成帝王。此争斗打死十六位官员,打后一百三十多位臣子被关进锦衣卫,涉案二百多人,扶自已上位的杨廷和也被赶回家抱孙子。多人被贬、流放,有的还死于流放。大明帝国被生生干耗了三年。

用户14xxx48 回复 01-15 19:01
不通吧,是朱厚熜先为嘉靖帝,才有权力追封其父兴献王为明睿宗。只能说父因子贵。安陆才冇不是皇陵的皇陵。

酒酿小圆子 回复 用户14xxx48 01-16 08:40
朱佑樘(伯父)传位给朱厚照(堂哥)传位给朱佑杬(父亲)传位给朱厚熜,这样更加不同吧,法理上有只有两一条条路是合理的1.朱佑樘传位给朱厚照传位给朱厚熜(朱厚熜过继给朱佑樘)。

伯虎

伯虎

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