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王十八年(前554年),晋军包围齐都临淄已经一年,齐灵公在太子光的激励下,依旧拒守临淄,坚持抵抗。恰在此时,晋军主帅中行偃脸上生了恶疮,又多次梦见晋厉公的鬼魂来向自己争讼,因此身心受损,终于病倒在伐齐的前线。当年二月,中行偃病逝于军中,临终前将长子中行吴立为嗣子,托孤给士匄,并向晋平公奏请退兵。
中行偃死后,晋平公下令以士匄代管军权,三军自齐国国内班师,还在围攻卢邑的赵武这才率上军撤军,返回了国内。
晋军回国后,晋平公重新调整朝堂卿位,士匄正式晋升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成为晋国执政,上军将赵武按部就班、晋升为中军佐,韩起继任上军将,中行偃的嗣子中行吴承袭卿位,直升上军佐,下军将魏绛、下军佐栾盈位置不变。三十六岁的赵武,已经走到了他父亲赵朔生前所能达到的仕途最高峰。
赵武任中军佐以后,主要负责对外结交盟国诸侯的事务,他在处置外交及会盟时,时刻注意以晋国霸业为首要目标,大力维护晋国各盟国的稳定,并抚慰诸盟国,以求合力对付来自楚国威胁。周灵王二十年(前552年),在赵武的主持下,齐国国君齐后庄公(即齐灵公的太子光)受邀至澶渊(河南濮阳),和晋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国君会面、结盟,并承认晋国的诸侯盟主地位,晋国霸业在赵武的大力维护下,再度得到加强。同一年,鲁襄公应邀来晋国,朝拜晋平公,这也是赵武所策划的。晋国的霸主地位,也由于赵武的外交纵横捭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
在尽力完成职责、巩固晋国霸业的同时,赵武也在大力扩展赵氏的势力,使得经历下宫之难不到三十年的赵氏大宗迅速恢复实力和封邑,重新成为晋国侈卿中的一流世家。
栾氏自从栾针阵亡后,就和范氏结下冤仇,即使栾黡去世、栾盈承继卿士之位,也没有消弭两家的仇怨。士匄作为栾盈的外祖父,并没有得到外孙的尊重和崇敬,而是被栾盈视作仇敌,士鞅更是被栾氏当作罪魁,欲除之后快。在这种你死我亡的敌对状态下,范氏和栾氏都在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最终对决做好一切准备。栾盈更广蓄死士,积极筹划伐范氏,为家族洗刷耻辱。
周灵王二十年(前552年),栾盈的生母、士匄的女儿栾祁在丈夫栾黡去世后,和家臣州宾有了私情,这件事情被儿子栾盈得知。栾祁早就知道儿子对自己的母家范氏充满仇恨,生怕栾盈借机大肆攻击范氏,于是抢先向父亲士匄告发儿子、声言“栾盈欲反”。士匄大喜,立即以栾盈将要作乱为由,向晋平公奏请讨伐栾氏,而士鞅也出面给姐姐、父亲作证,说外甥栾盈确实要谋反。
在晋平公的支持下,士匄联合其余各卿讨伐栾氏,栾盈猝不及防,仓惶逃离晋国,投奔齐后庄公,栾氏党羽大多被杀,栾氏私兵、封地也被诸卿瓜分,栾氏的下军佐位置也被荀氏别支程郑所代替。
而在范氏驱逐栾氏的过程中,身为中军佐的赵武利用手中的职权,给范氏提供了诸多便利,坚决支持前辈士匄;毕竟,当年下宫之难时,谁是主谋,赵武心知肚明。
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在齐后庄公的支持下,流亡齐国的栾盈偷偷潜回晋国,来到栾氏封邑曲沃,并召集曲沃旧部出其不意偷袭新田,几乎逼迫晋平公自尽。在士匄的及时援救下,新田才免于陷落,栾盈不得已退回曲沃。士匄穷追不舍,率军包围曲沃,将外孙栾盈击杀于曲沃城内,并尽灭栾氏余党。晋国侈卿之一的栾氏,就此被清除出晋国的历史舞台,整个栾氏,只有栾盈的弟弟栾鲂得以逃脱,辗转逃亡于宋国。
在范氏灭栾氏时,赵武选择了置身事外、静观其变,两不相帮。这不是赵武没有是非观,而是他时刻不忘下宫之难的往事,对于栾氏实在是提不起怜悯之情。栾书当年主谋攻灭赵氏大宗,虽然在客观上协助赵武夺回了大宗的位置,但终归是消灭了赵氏绝大部分成员,赵武绝不可能因为栾书和父亲赵朔关系亲近,就置家仇不顾,为栾氏出头,这也是晋内部卿族间相互倾轧、争斗的缩影。
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消除了心腹大患栾氏的晋国执政士匄在心满意足中去世,同时下军佐程郑也告病亡。晋平公提拔长大成人的智罃之孙智盈担任下军佐,又让士匄之子士鞅承袭家族卿位,任下军将。而自周简王九年(前577年)被表哥晋厉公亲自加冠、正式进入晋国朝堂、历经三十年宦海生涯的赵武,则终于恢复了赵氏先祖们的荣光,延续了成季赵衰、宣孟赵盾、庄子赵朔的显赫,按次序晋升为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走到了晋国朝堂第一人的高位。这一年,赵武四十一岁,下宫之难,也过去了三十五年。
赵武出任执政后,晋国朝堂诸卿排名为:中军将赵武、中军佐韩起,上军将中行吴,上军佐魏舒(魏绛在栾盈作乱那一年去世),下军将士鞅,下军佐智盈。
赵武一改之前历任中军将们的执政风格,以宽厚、平和的态度来处理国政和外交事务,并将自己的治国方略贯彻到晋国上上下下各方面。晋国的对外关系也在执政赵武的影响下,将维系了上百年的四面出击、威服天下、恃强收国的霸道作风改为逐步注重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开展盟国外交,因此晋国的盟友们都由衷敬佩赵武的仁厚宽德作风,对晋国也更加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齐国执政正卿崔杼弑齐后庄公,立齐景公。赵武得知后,力劝晋平公乘势伐齐,报齐国助栾氏祸晋之仇的同时,也建立晋国“以有道伐无道”的道义制高点。
晋平公采纳赵武的意见、召集宋、鲁、卫、郑、曹、莒、邾、滕、杞、小邾等十一国国国君会盟于夷仪,并组织第二次伐齐联军,准备出师讨伐叛臣。消息传至临淄后,崔杼、庆等人惊慌失措,急忙封向联军求和。
当年七月,在达到显示霸主威仪、降服齐国君臣的目的后,赵武奉晋平公赶往重丘,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盟,晋、齐两国由此暂时休战,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体制得以稳固。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在重要盟友楚国日渐乏力、颓势的情况下,原本积极联合楚国对晋国实施不断侵扰的秦国也逐渐失去了继续和晋国缠斗的兴趣,而赵武敏锐地觉察出秦国已经不想再和晋国敌对下去,于是不失时机的主动向远房宗族(秦国公室和赵氏同源,都是赢姓后裔、商末大臣蜚蠊的后代;秦公室是蜚蠊长子恶来一系,赵氏是蜚蠊少子季胜一系)抛出了议和建议。
秦景公对远亲赵武的议和倡导欣然认同,立即派弟弟公子针正式造访晋国,向晋平公递交国书,这是晋秦崤之战后,两国间第一次正式外交会见。而由赵武提出了晋秦议和也获得了实效,此后,晋秦间的战争行动宣告结束,下一次秦军和晋军在战场上直接对抗,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氏后裔魏斯所发动的三晋伐秦之战了。
先后与齐、秦两国达成和议、恢复交往、改善了外交环境之后,赵武在中原诸侯盟国大体稳定、东西两方宿敌也大致和解的前提下,做出影响晋国之后百年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趁热打铁、和世仇楚国媾和、实现弭兵之愿!
周灵王二十六年(晋平公十二年、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赵武事先和宋国左师向戌沟通并达成由向戌出使楚国,向楚国国君楚康王及令尹子木(屈建)表达了晋国想要同楚国平息干戈、就此“弭兵”的意愿。同时,赵武在晋国朝堂议事时,也向其余诸卿表达了自己要和楚国媾和的心愿。
向戌出使楚国,拜见楚康王及令尹子木,表达了晋国希望和楚国“弭兵”,彻底中止延续八十余年的晋楚争霸战争。楚国此时已经和东南方的吴国展开了激烈争斗,也想将征伐重点由中原方向转向东南、集中力量对付吴国,于是很爽快地同意了弭兵之议,回复向戌说愿意由令尹子木前赴宋国,和晋国执政赵武会面,达成“弭兵之盟”。
与此同时,在晋国朝堂上的议事中,对于执政赵武所提出的“与楚弭兵”之议,中军佐韩起第一个表示全力支持,并进一步解释说绵延不绝的战争是戕害百姓的凶手、消耗国力的蛀虫、诸侯们的灾难;如果我们不答应(弭兵),那么楚国人就会马上响应,从而获得更多诸侯的支持,楚国的声望就会压过晋国,而晋国的霸业就难保了。
韩起出面支持赵武之后,上军佐魏舒从保持晋国威望方面出发,支持执政的意见,下军佐智盈年资较浅,对于如此重大的决策不便于发表不同意见,于是也附和执政的意见。而上军将中行吴、下军将士鞅虽然对和楚国媾和不以为然,不愿就此罢兵,但其余四卿都倾向于休兵,尤其这又是执政赵武首先提出来的议题,因此也很识趣地不再表示反对,晋国和楚国“弭兵”之议,在晋国朝堂议事中顺利通过。
另外,赵武还向另外两个大国:齐国和秦国派出使者,说明了和楚国媾和的意图,得到了两国君臣的一致赞同;在主要的大国晋、楚、齐、秦对于“弭兵之议”全部赞同并决定参会之后,赵武再委托向戌向其余小国们一一发出照会,告知诸国,弭兵之盟将在宋都睢阳隆重召开,请诸国按时参会。
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五月,按照之前的约定,晋国执政赵武、楚国令尹子木,以及晋、楚、齐、秦、宋、鲁、卫、陈、郑、蔡等十四国代表,会盟于宋都睢阳(河南商丘),歃血为盟,达成了晋楚两国之间罢兵媾和、“弭兵止戈”的盟约,晋楚之间持续八十多年的争霸战争,就此基本结束。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们也由此免除了在霸主间站队、导致左右为难、连年征战之苦。
这一次弭兵之会,极大的恢复、发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安定了百姓们的生活,推动历史进入到新的时代,而这一切,首先是赵武执政后力主和平、决意罢兵之功。赵武担任晋国执政时,是春秋时代最为平和安宁的时期,相对于曾祖赵衰为政时谦逊厚道的“冬日之阳”风格,以及祖父赵盾执政时霸道酷烈的“夏日之阳”风格,赵武以其谦和温良、仁厚和蔼的执政风格,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被后世尊称为“春日之阳”,以此怀念他像春天的太阳一样,使人暖心、惬意、敬服,并承受他的恩泽。
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冬,晋平公依照周礼制度,率领全体卿士在新田举行烝祭礼(祭祀后稷),执政赵武依礼全程参与、一丝不苟地履行了正卿的职责。此后,晋平公又率公室子弟及公室别支卿士如韩氏、祁氏、羊舌氏等,前赴旧都曲沃,祭祀晋国始祖唐叔虞、以及公室之祖曲沃桓叔。身为执政的赵武在奉晋平公抵达曲沃后,并没有参与拜祭晋国宗庙(赵氏不属于晋公室,甚至不是姬姓,而是嬴姓),而是辞别国君,带着寥寥几个亲人,风尘仆仆地赶赴南阳(今河南获嘉),祭拜嬴姓的始祖伯益、以及晋国赵氏的始祖造父。
在南阳嬴姓祖庙前,赵武毕恭毕敬地主持举行祭祀始祖伯益的仪式,而跪在他身后的晋国赵氏男丁族人,只有疏疏落落的三四人而已;即使赵武如今已经成为晋国执政,赵氏也宣告再次复兴,但家族男丁的缺失,依旧让赵武回忆起少年时悲惨的往事,回忆起“下宫之难”中被诛灭殆尽的庞大家族(虽然赵武本人从中获得了被立为赵氏大宗宗子的利益)。加冠入仕后三十多年的艰辛和劳苦,让独自一人背负重建赵氏宗庙大任的赵武呕心沥血、如履薄冰,在变幻莫测的朝堂上一步都不能走错,否则就将是赵氏彻底被淘汰出局的冷酷结局(正如狐氏、先氏、胥氏、郤氏、栾氏那样)。
虽然赵武圆满地完成了家族复兴的重任、且更加发扬光大,但担任卿士后,尤其是成为执政后,晋国内部错综复杂的君臣关系、卿族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内政的繁琐、对外事务的纷乱,这一系列的事务几乎击垮了赵武原本就不是很强壮的身体、熬干了他的精力。而做完最后一件自认为的大事——“弭兵之会”后,赵武的身心也疲惫不堪,之后的几年,都是勉强维持,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晋国执政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天天,也许辞世的日子就在不久的将来。
在祭祀完始祖伯益、造父,回到新田之后不久,幼年时坎坷、青年时谨慎、直至中年后才得以实现复兴家族、治国安邦夙愿的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赵武在平静中去世,时年四十八岁;晋平公给这个温良谦恭的股肱之臣赐谥号“文”,称“赵文子”。
名“武”而谥“文”,赵武一生的功业评定尽在于此,这也是对赵武最好的赞誉。赵武去世后,他的盟友韩起继任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并提拔老友的长子赵成进入朝堂,直接就任中军佐,排名压过了中行吴、魏舒、士鞅、智盈这几位前辈;而这,就是韩起给赵氏最大的助力、“赵韩之盟”也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赵武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复兴壮大、生机勃勃的赵氏家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武的六世孙赵籍,与魏氏家主魏斯、韩氏家主韩虔一起,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建立了赵国,最终实现了先祖赵武“复兴家族”的夙愿,并化家为国,建立了后世著名的“战国七雄”中的“雄赵”。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当年那个失去了族人、寄人篱下的“赵氏孤儿”,并在四十年的筚路蓝缕、坚持不懈下,实现复兴家族业,重现祖先荣光的晋国赵氏中兴之祖----赵文子赵武。
孤贫散人
写的不错
伯虎 回复 01-14 15:02
谢谢
初无丶
不错不错!兄台,有人盗窃你的文章!
伯虎 回复 01-28 21:14
实在是制止不了啊,这些人太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