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合计正统王朝一共二十二代,但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不称“皇帝”(夏称后、商称王、周称天王);皇帝之称谓,始自于始皇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齐,最终统一六国(楚齐燕赵魏韩)、平定天下;群臣颂扬秦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旧称“大王”之王号已不足以显示其赫赫功业,于是以上古三皇五帝各取尊号“皇”、“帝”合二为一,为秦王上尊号曰“皇帝”。因此,秦王嬴政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号“始皇帝”。
始皇帝之后,中华十九代正统王朝、及其他割据政权、地方政权,共有获得“皇帝”尊号者四百零五人(即被后世史书所承认的皇帝,其他追封、僭越、篡逆、并立、降号者不计),其中——秦二人,两汉三十一人,三国共计十一人,两晋十六人,十六国共计七十八人,南北朝共计五十九人,隋三人,唐二十一人,五代十国共计五十五人,两宋十八人,辽金西夏共计三十五人,元十五人,明十六人,清十二人。
在这四百零五位史书所承认的皇帝中,属于自然死亡、安然驾崩者,不过二百八十人左右(这还包括了例如晋元帝、唐文宗这样的受制于权臣、家奴,不得舒展心胸,最后抑郁而终的皇帝);其余一百二十余位皇帝,人生的结局不外乎被臣子弑杀、被敌国杀害、少年夭折、出征战死、国破自尽、遭人毒害等等,不得善终。
四百零五位皇帝中,在四十岁之前即驾崩者(横死和善终都包括),就有一百四十七人之多,占全体皇帝总数的三分之一(古时,以不满四十岁去世算早亡)。
而能够达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水平、活过七十岁这道门槛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也只有以下这十五位,只占全部皇帝数量的百分之四还不到。
寿数在七十以上、八十以下的皇帝一共为十位,分别是:
一、汉武帝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年(是“前”元年,不是“前元”元年,汉景帝在位时三次改元,因此以前、中、后元开始纪年,汉景帝前元年即前156年),崩于汉后元二年(前87年),年七十;
二、唐高祖李渊: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崩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年七十;
三、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生于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崩于南燕建平六年(405年),年七十;
四、辽道宗耶律洪基:生于契丹景福二年(1032年),崩于辽寿昌七年(1101年),年七十;
五、夏仁宗李仁孝:生于西夏元德六年(1124年),崩于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年七十;
六、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生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崩于后燕建兴十一年(396年),年七十一;
七、吴大帝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崩于吴神凤元年(252年),年七十一;
八、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崩于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年七十一;
九、前蜀高祖王建:生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崩于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年七十二;
十、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崩于唐宝应元年(762年),年七十八;
以上十位皇帝,都是善终驾崩,人生结局,算是比较好的了(即使是李渊和李隆基,也只不过在政治上失去了权力,生活上还是待遇较优厚的)。
另外,五代十国时期,有三位割据政权的君主也活到了七十以上,分别是:荆南(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寿数七十一;楚武穆王马殷,寿数七十九;吴越武肃王钱镠,寿数八十一。但这三人生前从未称帝、身后也没有被追尊帝号,因此不计入“皇帝”的范畴之内。
再有,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生于契丹太康元年(1075年),但去世时间有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这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金天会六年去世)记载于正统史书《辽史》中,后一种说法(金正隆元年去世)则是记载于南宋民间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
《遗事》所载:金正隆元年(1156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举行马球比赛,命天水郡公(即被俘的宋钦宗)和豫王(即被俘的辽天祚帝)一同参赛;结果在比赛中,五十六岁的天水郡公身体羸弱不能久驰,不慎从马上跌下来,遭马蹄践踏而死。豫王自幼熟悉驭马,虽然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但依旧骑术精湛,见天水郡公落马被踩死后,急欲纵马冲出重围,海陵王见状大怒,让随驾武士放箭,将豫王当场射死。
不过,以上所说的《大宋宣和遗事》只是民间话本,而且很多内容都是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而成,其中的记载不大可信。因此,辽天祚帝的寿数,应该还是只有五十四岁,即契丹太康元年(1075年)至金天会六年(1128年)。
而寿数在八十以上的正统皇帝,数量更为稀少,只有区区五位,分别是:
一、元世祖忽必烈:生于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崩于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年八十;
二、宋高宗赵构:生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崩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年八十一;
三、武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崩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年八十二;
四、梁武帝萧衍:生于刘宋大明八年(464年),饿死于梁太清三年(549年),年八十六;
五、清高宗弘历:生于大清康熙五十年(1711),崩于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年八十九;
这五位寿数八十以上的皇帝,除了梁武帝萧衍之外,都是善终(萧衍还是可惜了,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崇尚节俭、‘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但是晚年年老昏庸,刚愎自用,佞佛怠政,疏于治国,最终叛将侯景攻破建康,软禁萧衍于台城,并故意减少、甚至断绝饮食;但萧衍在基本断食一百余日后,才因饥饿而去世,可见他的身体机能有多好。假如没有侯景作乱,萧衍是在平安详和中寿终正寝,那么以他清心寡欲的生活、恬静平和的性格,极有可能活的比清高宗弘历还要长,将成为中华皇帝高寿第一人)。
综上所述,中华历朝皇帝中,寿数在七十以上、可称“高寿”的皇帝,一共是十五人,其中七十至八十岁的十人,八十以上者五人;另外,他们的在世年纪,都是按照中华传统历法(即农历)来计算的,因为传统历法中,有“十九年七闰”(即每十九年中包含七个闰月、多加二百一十天)的设置,古人计算寿数时,皆将闰月也一并计入,所以有“虚岁”这个概念。
因此,以上诸位高寿皇帝的寿数,都是按中华传统历法来计算的,他们的寿数,要比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公历历法计算普遍多一至二岁(按清高宗弘历为例:他的在世寿数,按公历计算,是八十七岁零五个月,但按照中华传统历法计算,则要加上“十九年七闰”所多出来的月数,大约要再加三十二个月,所以,清高宗弘历的寿数为八十九岁)。
除了以上中华正统王朝范畴下、寿数在七十以上的十五位皇帝以外,中华传统疆域之内,还有两位地方民族政权的君主,其寿数也出乎意料地高,甚至比清高宗弘历八十九岁的寿数高过许多,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加以介绍————
一、大理第十六代国王、宪宗宣仁帝段正严:
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大师名著《天龙八部》中的主角段誉的原型。真实历史上的段正严(段和誉)虽然没有文学作品中那么玉树临风、、身负绝学,但确实是心地善良的一代贤主,执政时期温良仁慈、平和宽宏、勤政爱民,在大理历代国王中口碑最好,这也是金庸大师选择以他为原型、创作出“段誉”这个成功的艺术角色原因之所在。
宋元丰六年(1083年),大理第十四代国王、保定帝段正明之弟段正淳长子出生,取名为段正严;宋绍圣元年(1094年),段正明在大理国相、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的逼迫下,将皇位禅让给高升泰,大理段氏政权暂时中断传承。
高升泰受禅后,改国号为“大中”。但仅仅两年之后,宋绍圣三年(1096年),高升泰突然中风;临终前,他遗命儿子高泰明取消“大中”国号,把社稷归还给段氏。高泰明遵父遗命,在高升泰去世后迎立保定帝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帝,恢复了“大理”国号。段正淳即大理第十五代国王——中宗文安帝。
段正淳被高氏拥立为王后,处处受制于权臣,只不过傀儡而已,高氏依旧担任大理世袭布燮(相国)。宋大观二年(1108年),段正淳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正严,自己出家为僧。段正严即大理第十六代国王、宪宗宣仁帝。
段正严在位时勤于政事,爱民任贤,执政宽和,“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另外,他主动向宋结好称臣,使得大理外部环境安定,在段正严统治时期,大理国力恢复,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国家有“中兴”之气象。
但段正严依旧被权臣高氏家族所压制、致使施政思想施展不开、束手束脚,同时其诸子内争外叛、倾轧内讧、骨肉相残,也让段正严心力交瘁;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在位三十九年,时年六十五岁的段正严终于心灰意冷,不愿继续为国主,于是主动禅位给儿子段正兴,自己出家为僧,法号广弘法师。
宋淳熙三年(1176年),出家二十九年的广弘法师在无为寺圆寂,年九十四岁。此时的大理国王,已经是广弘法师的孙子、大理功极帝段智兴了(即金庸大师著作中的‘南帝’),功极帝为祖父上尊号为“宣仁皇帝”,上庙号“宪宗”。大理宪宗宣仁帝段正严,寿数比清高宗弘历还要高五岁。
二、南越国第一代国王、南越武帝赵佗:
赵佗,恒山郡(即汉常山郡)真定县人,确切生年不详,大致为始皇七年(即秦王七年、前240年,此时始皇帝还未称皇帝)左右。
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始皇帝以国尉屠睢领兵,攻取九嶷(湖南宁远南)、番禺(广东广州)、南野(江西南康)等地,出兵岭南,以从侧面包围楚国。时年不满二十的赵佗作为屠睢的副将,参与征讨岭南。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帝在一统六国两年后,继续对岭南用兵,依旧以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南征百越之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屠睢在征战中阵亡,始皇帝以任嚣继任主帅,和副将赵佗一起,继续率秦军进攻百越各部。
最终,任嚣和赵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整个岭南都纳入大秦版图,始皇帝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以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则被授予龙川(广东龙川)县令之职。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二世二年(前208年),任嚣在和赵佗商议后,出兵封锁通往北方的关隘驿道,聚兵自卫,以避战乱。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任嚣病重,临终前急召赵佗前来番禺,命他代理南海郡尉。任嚣去世后,赵佗以岭南军队最高统帅的名义,向防守北方关隘的驻军下达关闭边境的指令,不许中原军队南下。不久之后,赵佗又兼并了桂林、象二郡。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赵佗自号“南越武王”,、建都于番禺(广东广州),和中原政权相抗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汉使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接受了汉高帝赐予的南越王印绶,臣服于汉朝,自此赵佗成为了汉家藩属,并向汉称臣奉贡。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汉高帝去世,吕太后掌权后开始强硬对待南越国,赵佗因此对中原王朝不满。高后七年(前181年),吕太后发布严禁向岭南出售铁器和其它生产物资的禁令,汉、南越因此交恶。赵佗气愤之下首先出兵攻打长沙国,并自称为“南越皇帝”。吕太后起初想发动大军南征,但由于岭南一带气候炎热和潮湿,汉军极不适应,因此没有越过南岭。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朝廷罢南征,赵佗因此得意自夸,在南越国内堂而皇之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汉文帝即位后,为了安抚蠢蠢欲动的赵佗,特地将赵佗在真定的先人墓地予以修整,并派人按时祭祀管理,赵佗尚留在真定的族人们则被汉朝廷赏赐官职和财物。赵佗得知文帝的示好举动后,心中大为感动,和汉家的敌对心态逐渐降低。
汉文帝得知赵佗已经有所触动后,立即授予之前出使过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让他再次出使南越国。赵佗见到老熟人陆贾后,被他的再一次晓以利害而说服,于是去除了僭越的帝号,重新归附于大汉(但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自称皇帝)。
此后,赵佗严守汉家藩属身份,向历代汉朝皇帝称臣,和其他诸侯王一样,每年春秋两季,遣使者往长安朝见汉皇帝,接受朝廷诏令,并让自己的儿孙们以臣子的身份入长安宿卫宫廷,担任汉家皇帝的侍卫。汉朝历代皇帝也延续了文帝时期的政策,对南越国和赵佗多有抚慰,优待甚隆,岭南之地和中原往来不断,逐渐融合。
汉建元四年(前137年),汉藩臣、南越国王赵佗因年老去世,具体的寿数不详。但以其在始皇帝时代就从军出征岭南、且担任秦军高级将领的经历来看,他在高帝元年(前206年)他接受任嚣遗命、成为岭南军队统帅、并建立南越国时,至少也应该超过三十岁,而到了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时间又过去了七十年。
那么就是说,赵佗他去世时,起码是近百岁的高龄。后世也有研究,赵佗的寿数,大致上是一百零三岁左右,虽不能说准确无比,但也差不多了。这样算的话,赵佗要比清高宗弘历的寿数还要高十四岁,简直是老寿星。
不过,段正严、赵佗两位高寿的帝王,因为不属于中原王朝皇帝、也没有正统的皇帝尊号(当然,他们所统治的国家,自然是自古以来、无可置疑的中华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所以就不列入历代高寿皇帝名单之中了,仅为大家单列出来,加以介绍,让喜好历史故事的朋友们点评、臧否,这就是我写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谢谢大家!
水晶虾饺
敢不敢把你那两个字放上拼音[得瑟][得瑟]我懒得搜了
凉凉 回复 12-27 18:41
冒叠[笑着哭]我告诉你
阿弥亚兹
赵构居然活到80!
米老鼠点秋香 回复 01-27 21:26
有一说是丧失生育能力了,会不会不能尽人事?
冈布奥冒险家
看来禁欲确实能延长寿命
伯虎 回复 10-15 20:23
明孝宗表示:这个说法朕有异议。
石之轩
梁武帝要不是被包围饿死,怕是能和乾隆拼一拼寿数,就这还是饿了一百多天。。。[笑着哭]
石之轩 回复 伯虎 01-04 17:37
生死有定数,乱世君主能活到那个岁数,也不容易啊[笑着哭]
伯虎 回复 01-04 13:22
估计活到赵佗的年纪都不是问题。不过他那些儿孙们可就惨了,能有赵眛的运气就算运气了
强子
要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少纳几个妃子个个都能长寿 末代皇帝除外
大山寨主
学习了。作者堪称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