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31日,开国中将莫文骅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莫文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也引起老战友一阵伤感,当时同住北京的老战友,原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开国少将吴西在接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书后,不顾自己百岁高龄,亲自到莫文骅家中探望。
据吴西的女儿黎红回忆,她父亲一接到这个噩耗,就止不住双手颤抖,热泪盈眶,嘴里还不住念叨:
“他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好人!”
莫文骅的女儿莫小萍也回忆,吴西一进门,就对着他父亲的遗像说:
“咱们不是说好了吗?大哥先走,我在那边等着你,怎么你就先走了?”
吴西与莫文骅两人是广西老乡,从两人革命经历去看,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为如此,两人始终保持深厚的友谊,直至暮年,共同谱写了一段佳话。
一吴西与莫文骅的交情,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
在过去许多年里,吴西在档案里参加革命是在1929年,他本人都没有什么异议,一直到后来,莫文骅偶然了解到这个情况,才说了一句公道话:
“你应该是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啊!”
莫文骅后来亲自给总政治部干部部写信,专门提及此事:
“原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吴西(原名有良)同志,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在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时,是左倾进步青年,参加了共青团外围组织‘三师学生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团员以及其他左倾青年一道,积极投入反对国民党右派斗争,因而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于‘五四’早晨,被国民党反动军部逮捕。一九二八年被伪军特别法庭判处半年徒刑。他是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按中央有关规定应当是大革命时期的干部,不知组织上是否如此处理,请审查核定。”
尽管1925年和1929年只是相差四年,但对吴西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大革命时期是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又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则是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个人参加革命的时间,哪怕是1927年参加或者1928年参加,对资历的认定就完全不同。
特别是还要涉及一个荣誉问题、待遇问题。
吴西将军的女儿黎红回忆,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就从没有对自己的资历或者待遇提出过任何意见。
直至吴西暮年以后,这个错误才被老战友莫文骅纠正,后来吴西去世以后,报纸上刊登的讣告也说吴西是1925年参加革命。
尽管这只是一份迟到的证明。
吴西与莫文骅虽然一个是少将一个是中将,但论年纪,吴西却比莫文骅大10岁。
不过两人参加革命的时间差不多。
吴西1900年出生于广西扶绥渠黎乡三哈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在读县立高等小学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倾向于革命思乡,曾受反动校长压制,1923年考入广西第三师范学校,因当时社会动荡,被迫退学了两次。
1924年1月,国共确立合作关系以后,大革命时代轰轰烈烈的到来。李宗仁、黄绍竑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统一广西以后,建立起了新桂系,当时吴西也深受革命思想鼓舞,并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学生运动。
几乎与吴西同时的是,莫文骅那时在广西南宁同样也投身革命运动。
二莫文骅家境就要殷实许多,但到1925年前后差不多衰败了,也正因为如此,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莫文骅身上,于是送他去读书,还聘请武师培养子女的拳脚功夫。
也正因为有过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因此莫文骅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并且文武双全。
1925年,莫文骅从南宁高小毕业,1926年考入了广西省立第一中学。
正值大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莫文骅自然也深受鼓舞,他在校期间便加入了学校组建的学生军,并加入广西革命青年联合会。
那时,莫文骅才十五六岁。
当时,广西第三师范学校有一个业余剧社,经常演出一些反帝反封建的剧目,吴西作为骨干分子常常演出,后来因一次演出中饰演“大哥”惟妙惟肖,人送外号“大哥”,莫文骅作为广西学联的骨干,有时也登台演出,就此结识了吴西。
不过,因为吴西要年长许多,一开始他对莫文骅反而没什么印象。
一直到后来,在反抗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破坏运动中,吴西与莫文骅才逐渐熟悉。
特别是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也在广西施行“清党”,逮捕了很多共产党人、青年学生以及革命群众。莫文骅那时已经加入了共青团,也被捕入狱。
1927年5月4日凌晨,吴西与几名省一中的同学被捕,关在国民党十五军军部,恰好那时莫文骅也被关在那里,吴西见到了年仅17岁的莫文骅,一度还很吃惊:
“怎么这么小的孩子也被抓进来了?”
吴西那时尚未加入党组织,莫文骅却是实实在在的共青团员,他们与一群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共青团员以及革命群众在狱中坚持斗争,几次濒临生死关头,吴西也写了遗书,藏在鞋里,随时做好了就义的准备。
当时被捕的中共南宁地委书记罗少彦夫妇在狱中受尽酷刑,没有交代党的秘密,使得很多被关押的党组织人员没有暴露身份,吴西、莫文骅才得以幸免。
可因为在狱中受折磨的关系,两人回到家后各自休养了一年多。
直至1929年春,蒋桂战争落幕后,广西政局发生了变化,莫文骅、吴西才作为骨干力量受党组织派遣到南宁去,并各自参加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
1929年10月,吴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介绍,莫文骅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正因为有过共同的革命经历,莫文骅与吴西才有深厚的友谊。
后来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红七军、红八军各自转战,因敌人反扑,红八军损失惨重,余部并入红七军。
当时,莫文骅任红七军军一纵队少校辎重队长,吴西在经历红八军失利后被派往香港,不久后回到红七军,任军部特务连党代表(连长李天佑)。
至此。莫文骅与吴西再度携手。
1931年2月,红七军在乐昌武水渡口遭遇敌人进攻,吴西在作战中被敌人炮弹集中,腿被炸伤,在当时情况下,军长张云逸决定就地安置一批重伤员,莫文骅听说此事后,还专门去探望了吴西,并留下了十块大洋以及100毫洋。
吴西后来伤愈后,追上了队伍,当时红七军已经划归红三军团下辖,受到时任政委的滕代远接见。
几番征战过后,莫文骅、吴西具是伤痕累累,他们是红七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1945年4月,延安召开七大,莫文骅、吴西都是七大的代表,当时莫文骅任中央党校一部书记,吴西任二部书记,在七大召开前,中央指示朱老总、陈老总在延安主持召开了红七军座谈会,并肯定红七军当年的贡献。
莫文骅、吴西都很感慨,根据资料统计,1930年红七军、红八军合并时尚有7000余人,但经过多年作战加上长征,抵达陕北的仅有130人,可以说是十不存一。
三也因为战争年代工作的关系,莫文骅与吴西谋面不算很多,仅在七大会议期间有过交集后,便又各自奔赴战场。
一直到建国后,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后,两人才逐渐增多了联系。
每年的“五四”,莫文骅与吴西都要纪念一番,或者是相互赠诗,又或者是登门探望,彼此还要合影留念。
1977年5月4日,莫文骅、吴西两人又一起团聚,并合影留念,还在各自留影写了一段话互赠对方。
吴西给莫文骅的照片上是这样写的:
“1977年五月四日和莫文骅同志合影留念,1927年五月四日在南宁师范学校读书时和莫文骅同志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坐牢特赋诗一首:“梨花照眼忆当年,铐镣郎当正此天。永记邕州同患难,老来相勉育新贤。”
莫文骅给吴西的照片上则是这样写:
“吴西同志,广西第三师范学生,是1927年的战友,同年“五四”早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出狱后,1929年我参加红七军起义,他参加红八军起义。我们是五十年的老战友,以作纪念,题绝句一首:“铁窗弹雨壮歌声,万千俊秀已落英!半世纪来君与我,幸留老命新长征。”
令人欣慰的是,两位将军都很长寿。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之际,总政治部特意邀请了还在世的多位老将军出席天安门的庆祝活动,莫文骅与吴西都受到了邀请。
当时,莫文骅已经八十九岁,身体已经不是很稳健,因此总政治部在通知中刻意强调了一点:
“如果老同志身体状况不好,最好不要参加。因为从入场到结束退场大约需要四个半小时。不能出席的请柬照样可以发给本人留作纪念。”
考虑到莫文骅身体原因,家人们一致认为,他不应该出席参加活动。
莫文骅一听,很不高兴。
就在这个时候,莫文骅接到了老战友吴西打来的电话
吴西那时已近百岁高龄(99岁),同样也接到了总政治部的邀请,但他年龄比莫文骅大得多,家里人同样是考虑到他身体健康原因,不同意他出席,并把请柬退回总政去。
恰好这时莫文骅打来电话。吴西在电话里一听莫文骅坚持要上城楼,深受鼓舞之余,愣是逼着家人把退回去的请柬又要回来,还给莫文骅打去电话,通知这一消息。
莫文骅一听,也坚决否决了家人的意见,坚持出席国庆典礼:
“做为一个老军人,在这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一定要登上天安门城楼,就是爬我也要爬上去!”
后来吴西、莫文骅两人共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出席了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强大。
莫文骅是在2000年5月31日病逝,他的去世对吴西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不仅亲自到莫文骅家中慰问家属,还不顾百岁高龄,冒着酷热的气候出席了老战友的追悼会。
吴西在诸多开国将军中,算是年长的,也是最长寿者之一,他至暮年仍然精力充沛,也让许多老战友动容。
2002年,吴西在老家成功举行了书法展,并预备结集出版,邀请了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老首长吕正操(开国上将)写序言。吴西曾任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那时吕正操是冀中军区司令员,两人彼此也很熟悉。
吕正操当时年岁也已经不轻,但他看着比自己还年长的吴西仍然精力充沛,不由得也是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经历,吕正操很愉快的就答应了吴西的请求,并挥笔写下:
贺吴西同志百岁书法展
人生百岁不为老
挥洒犹炽夕阳红
吕正操 2002年11月
2005年7月21日,吴西将军与世长辞,享年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