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虽然掌控着东魏的政局,但一直没有登基称帝。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其子高澄继位,但没过两年就被人刺杀。之后,不被父兄所重视,为人很低调的高洋突然崛起,继承了父兄权位。公元550年,高洋逼孝静帝禅位,自己登上帝位,建国号为齐,史书称为北齐。
东魏与北齐的过渡人物——高澄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从小展现出非凡的聪慧,深受高欢的喜爱。公元531年,高欢攻占邺城后,将高澄立为继承人。
高欢一直把高澄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尽管高澄性格粗犷,但他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公元546年11月,高欢在与西魏的战争中重病缠身,准备撤军回朝,并迅速召高澄前来,以确保自己去世后权力的平稳过渡。
此时,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心怀不轨。他对高澄不屑一顾,认为他不足以胜任重任。只是由于高欢的威望与实力,他才未敢轻举妄动。当他得知高欢病重后,认为机会即将到来,因为一旦高欢去世,东魏将无人能制衡自己。
侯景在荆州及河南一带扩充军队,增强实力,伺机而动。
高澄早已察觉侯景有异心,意识到当前局势紧迫。因此,在父亲高欢去世后,他暂时秘而不宣,不让侯景得知,同时迅速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权力。待局势稳定后,高澄才公布父亲去世的消息,并命令侯景前来京城吊唁。
然而,侯景拒绝服从命令,很快便正式背叛东魏,转而投靠西魏,并迅速攻占多座城池,扩大势力。因为崔暹曾上奏弹劾侯景,使其心怀不满,所以在侯景叛乱后,许多大臣将责任归咎于崔暹,建议高澄处死崔暹以安抚侯景。
高澄犹豫不决,但大臣陈元康坚持认为不应冤杀无辜,重蹈晁错的覆辙,指出即便杀了崔暹也无法阻止侯景的叛乱。
最终,高澄打消了这一念头,并派遣韩轨率军讨伐侯景。不久后,侯景表示愿意投靠梁朝,尽管面临反对,梁武帝仍接纳了侯景,并封其为“河南王”等头衔。
高澄竭尽全力与侯景的势力斗争,最终通过反间计让侯景再次背叛梁朝。南梁遭受重创,国力大幅下降,南方从此再也难以与北方抗衡。
高澄一边策划讨伐侯景,一边密切关注境内各州的动向,以防有人趁机推翻他们的统治。他对中央政权的掌控尤为关注。
高澄安排弟弟高洋担任京畿大都督,驻守邺城,由黄门侍郎高德政协助,以确保京城的稳定。高澄本人则返回晋阳,为父亲办理丧事。
孝静帝见无机可乘,只得任命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公,并让其弟太原公高洋代理国事。高氏兄弟稳稳掌控朝政。由于孝静帝相貌俊美,文武全才,深得朝臣拥护,这让高澄暗中十分忌惮,将他视为扩张权力的重要障碍。
自从掌握朝廷大权后,高澄对孝静帝的压制日益加重。他安排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密切监视孝静帝的日常活动,无论大小事务都要向他汇报。
有一次,孝静帝外出狩猎,因为心情愉悦而策马飞奔,负责监视的人却提醒道:“陛下,请不要再继续策马,否则大将军高澄会生气的。”
又一次,高澄与孝静帝同桌用餐时,强迫孝静帝喝酒。孝静帝无奈从命,心中不禁愤懑:“我身为天子,却处处受制,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高澄听后勃然大怒,说道:“朕,朕,朕,狗脚朕!”
说完便命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然后径直离去,第二天再令崔季舒向皇帝道歉,随后再赏赐崔季舒。
最终计划败露,高澄立即带兵入宫,质问孝静帝:“陛下,你这是要谋反吗?”
孝静帝无奈地回答:“自古以来,哪有皇帝谋反的道理!”
到了8月的一天,高澄与亲信陈元康、杨愔、崔季舒等人在内堂商议皇帝禅位之事。这时,一个负责他饮食的奴仆兰京进入内室送饭。
高澄拒绝了饭食,忽然对在座的人说:“昨晚我梦见这个奴仆用刀袭击我,看样子我得除掉他。”
兰京因为长期受到高澄的苛待,早已与几人合谋要对付他。听到高澄的话后,他决意“先发制人”。于是将刀藏在盘子底下,再次进入内室。
高澄见他再次进来,愤怒地说:“我未索食,你跑来做甚?”
兰京大喊:“我是来杀你的!”
高澄猝不及防,慌忙中还不小心扭伤了脚,虽然试图躲入椅子底下,却被兰京拖出,当场被杀。
兰京最后被闻迅赶来的高洋斩杀,这时高澄早已死去多时了,年仅二十九岁。
高澄终于没能圆了做皇帝的梦。
残暴皇帝高洋
高洋是高欢的次子,小时候外貌平平且沉默寡言,但实际上聪慧过人,深藏不露。虽然有时被兄弟们嘲笑或捉弄,他的才能仍得到父亲高欢的赏识。
在高澄被刺杀后,高洋表现得冷静而镇定,迅速赢得了高澄旧部的支持,不久便稳稳掌握了权力。
公元550年5月,高洋利用父亲高欢和哥哥高澄在东魏奠定的基础,废黜了东魏孝静帝,建立了北齐,成为开国皇帝。废帝元善见在一年多后被毒死。
在北齐建立初期,高洋专注于政务,减少州郡数量,大力整顿官僚系统,训练军队,加强边防,使北齐迅速强盛。同时,在他的统治下,北齐与北周的关系相对稳定,从而能够集中资源向北方和南方扩张。
在天保三年(552年)之后,北齐频繁出兵塞外,旨在消除游牧民族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他们接连击败了契丹、山胡和柔然等族,俘获了大量人口和牲畜,并从幽州到恒州修建了长达九百余里的长城,极大地增强了北齐的国力。
与此同时,南朝梁正处于侯景之乱后的衰退期,国势大不如前。北齐的军队曾两次逼近建康城,虽然最终被陈霸先击退,但北齐的领土已扩展至淮南,与后来的陈朝隔江相望。
高洋在位初期,政治较为清明,经济也颇为繁荣,特别是盐铁业和瓷器制造业尤为发达,使得北齐成为当时与陈、西魏相比最为富庶的国家。
然而,不久之后,高洋开始以功业自傲,并认同鲜卑族身份,北齐逐渐反对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导致民族融合出现倒退。高洋对汉族文化持敌视态度,提倡鲜卑化,鼓励使用鲜卑语、风俗和姓氏,并对拒绝鲜卑化的人进行了严厉打压和杀戮,使得北齐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北齐时期,高洋的鲜卑化政策导致国力逐渐衰弱。与此相对,北周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增强了国家实力,最终在力量上超越并消灭了北齐,这是导致北齐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高洋终日酗酒,他的暴行也几乎不间断。宫女、宦官和亲信无不在他的愤怒中丧命。最终,为了满足高洋的杀戮欲望,不得不从刑部调来死囚供其屠戮。即使如此,仍然无法满足需求,甚至将尚在审讯中的嫌犯送入宫中,称之为“供御囚”。
高洋外出时,总是带着“供御囚”在身边,并命令说,只要他们能活过三个月,就可以被释放,不再追究罪责。还有一次,高洋醉酒后,突发奇想,下令山东地方政府征集两千六百名寡妇,要把这些女人赏赐给军中未婚、大龄及鳏夫士兵。
然而,山东地区根本没有这么多寡妇。高洋对此并不关心,但地方官员却无法不处理这个问题。为了遵从皇帝的命令,他们不得不将许多夫妻拆散,导致山东地区民怨沸腾。
高洋幼时曾被宰相高隆之无礼对待。他因此怀恨在心,长大后下令处死高隆之。随后,又因积怨难平,下令将高隆之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处死。
高洋暴怒时,连自己的母亲也不放过。
有一次,高洋将母亲娄太后的坐凳推翻,导致太后摔伤。还有一次,高洋大发雷霆,竟扬言要将母亲嫁给鲜卑族的奴仆。
从前,高洋曾去岳母家中,竟在醉酒后射伤岳母的面颊,并怒吼道:“我喝醉了连母亲都不认得,你又算什么!”随即,他还不解气,又对流血不止的岳母施以鞭刑,足足打了一百下。
高洋对待自己的弟弟亦是残酷无情,将常规劝他的高浚和高涣囚禁在地窖的铁笼中。有一次,他亲自去查看他们,不知为何忽然兴起唱歌的念头,便高声唱起,还要求他们跟着合唱。兄弟二人因恐惧和悲伤,声音颤抖不已。
高洋听后竟也流下泪水,本想释放他们,结果听信了身旁高湛的谗言,突然间,高洋举起铁矛向两人刺去。兄弟二人徒手抓住铁矛拼命挣扎,悲声震天,最终却被刺成肉酱,连同铁笼一同被焚毁。
随着时间推移,高洋的酒瘾愈发严重,几乎每日都沉醉其中。
高洋逐渐频繁地造访勋贵大臣的家中,每当他看到美丽的女子,无论她们已婚与否或是谁的妻子,他都毫不顾忌地进行侵犯。
后来,高洋又迷上了一种奇特的娱乐方式:他不穿衣服,骑着梅花鹿、白象、骆驼、牛、驴等动物出游,边走边唱。
有一次,高洋在街上游玩时,遇到一位妇女,便问她:“我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
这位妇女性格直爽,回答说:“疯疯癫癫的,哪里像个皇帝的样子!”
高洋听后大怒,拔刀将妇女杀死。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齐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怕的“人间地狱”。政治腐败和国力衰退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减弱,北齐的政权岌岌可危。
奢靡的生活方式也缩短了高洋的生命。公元559年,高洋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他去世后,北齐的政治局势愈发混乱,可以说北齐的衰败始于高洋的统治。
“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是北齐最后一个皇帝,在他即位时,北齐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力大衰,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到了高纬在位时期,统治更加腐败,政权到了将要崩溃的地步。
高纬小时候天资还是很好的,学习文艺,设置文林馆,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到里面。但高纬生性羞涩,说话时几乎没有声音,一向没有志向,不喜欢见朝中大臣,对于不亲近宠信的人,便不与他们交谈。
高纬性格懦弱之极,如果有人注视自己,就会很不高兴,并出言加以责怪。当有人向他奏事,即使是朝中位高权重的人也不敢仰视,都稍稍陈述个大概情况,就慌忙地走了出来。有时出现灾荒、寇盗、水旱这样的天灾人祸,他也不下诏自我谴责,只是在几个地方设斋戒以用来修德。
高纬一向自以为神机妙算,骄纵异常。又作无愁之曲,并自弹琵琶来唱和,侍从跟着唱和的有上百人,民间称他为“无愁天子”。
有一次,高纬不知怎么突然要看一下盗贼们长得什么模样,看到后都加以杀害,还让人剥下面皮来看。
后主高纬自己不理政事,而是任命一群奸佞小人如陈令萱、和士开、穆提婆等为宰相治理天下。他们这些人专权弄事,大肆任用自己的亲党,不按朝廷规定来任免官员,而是把官职公开拿出来买卖,贿赂的钱越多官越大;犯罪轻重也是由行贿来判决,即使杀了人只要有钱就不会被判罪。没过多久,北齐的政局开始极其混乱,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高纬时期还有个奇怪的政治现象,就是后主喜欢大加封赏他人。根据史书记载,后主在位时期,官员的奴婢、阉人、商人、胡户、杂户、歌舞人等被封赏就将近万人;平民百姓被封王的就有上百人,没有记录的就更多了;
门府官员升为仪同之类高职位的也有无数。有的部门首脑官员就设有三十人,在批写文书时,因为各有各的写法,都不署自己的姓名,到最后都不知是谁批的。
那些得到后主高纬宠幸的人,祖先被追赠官职,每年晋一位,直到极点为止。
宫中的奴婢都被封上郡守之位。皇宫里吃穿极为奢侈豪华,一条裙子、一个镜台就价值千金,甚至早上穿用的衣物晚上就不要了。连宫里养的马匹和鹰犬都有仪同、郡君这样的称号,狗和马都穿上了防寒衣物,斗鸡也号称开府,而且都给予相应的待遇。
后主高纬还大兴土木,增筑宫苑,驱使大量工匠为他大造宫殿楼阁,其间都用丹青描画,雕刻的景物一个个都惟妙惟肖,冠绝当时。
据史载,高纬又在晋阳城建起十二院,壮丽甚至超过了邺都。而他所喜欢的东西都很难保持长久,几次毁了又建,建了又毁。他还不让工匠们休息,命令夜晚用火把照着施工,天冷则用热水和泥,以防结冰。
晋阳城的西山上在凿刻大佛像时,一夜就燃尽一万盆的灯油,光亮照射得连宫里都能看到。高纬要为胡昭仪建大慈寺,没建成,又改为穆皇后建大宝林寺,耗费数亿计的金钱,人与牛累死的不可计数。有时高纬心血来潮,便在华林园设立一个贫穷村舍,自己则穿上穷人的衣服扮作乞丐,跟人要饭。又设穷儿市场,亲自学做生意;还在西边筑了座城,让人穿黑衣扮作羌兵,充当入侵的敌人,自己则扮作将军来抵御敌军,不时还用弓箭射人。
高纬在位时期,由于横征暴敛,赋敛日益严重,徭役频繁,人力缺乏,使生产都无法保障,财政收入也越来越少,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加速了北齐的衰败。
公元576年,北周武帝看到北齐国力衰弱,大举兴兵东征北齐。在进攻晋阳时,正是由于高纬的贪生怕死,看到北周军力强盛,先行逃跑,导致北齐大败,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高纬回到邺都后,下令重新征募士兵,而且口口声声说要加重赏赐,实际上既不去做,也不出钱物。
反而有感受到危机的人,例如广宁王高孝珩请求拿出宫中的珍宝来赏赐将士,好让这些人效力,后主听后很不高兴。
斛律孝卿被任命为军队的统帅,于是请求皇帝亲自劳军,而且还事先为高纬写好了演讲辞,一再叮嘱后主:“演讲时应该慷慨流涕,以此来感动并激励将士之心。”而就在这种国家危难的时刻,后主来到军队的前面,就要准备说话时,突然一时什么也想不起来,憋了一会儿,便索性大笑起来,身旁的人也都跟着笑。
将士们都很气愤地说:“皇上尚且如此,我们何必还要为他们卖命呢!”军队都灰心丧气,士气不足,很快就被周军打得大败。
而高纬就在企图逃到南朝时被俘虏,北齐就这样灭亡了。
北齐名将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年)是高车族出身,来自一个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斛律金因在高欢的军队中演唱《敕勒歌》而闻名于世。
斛律光自幼擅长骑马和射箭,以高超的武艺著称。十七岁时,他被高欢任命为都督,之后成为高澄的亲信。
有一次,他随皇帝外出打猎,一只大鸟在云中飞翔,斛律光拉弓射箭,正中鸟的颈部。大鸟坠地后,人们才发现这是一只大雕,因此斛律光被称为“落雕都督”。
斛律光以刚直著称,治军严谨,总是在战斗中冲锋在前,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军队因此战斗力极强。在北齐与北周的多次战争中,他多年征战,多次取得胜利,从未尝败绩,北周的将士们都对他十分畏惧。
公元564年,北周派遣大将达奚成进攻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北齐则派出斛律光率领三万步骑兵前去抵抗。达奚成得知斛律光亲自领军,心生畏惧,未战先撤。齐军乘机追击,进入北周境内,俘获了两千多名周军士兵。
到了第二年冬天,北周的宇文护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洛阳,同时派遣雍州牧齐国公宇文宽、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在邙山(今河南洛阳西)驻扎,以做策应。
北齐则派遣兰陵王高长恭和斛律光赶往救援,齐王亲自从晋阳出发,作为后援。两军在邙山相遇,斛律光首次交战便大获全胜,并与高长恭带领五百骑兵突破周军包围,顺利进入洛阳,与城内守军会合。
北周的将领尉迟迥退守至邙山,与宇文宽、王雄等人会合,但却不敢再次发起攻击。猛将王雄不甘心,独自冲入斛律光的军营。
斛律光见他来势汹汹,便假装慌忙撤退。王雄紧追不舍,直到两人相距仅数丈时,王雄大喊:“我要抓住你,献给天子!”然而,斛律光迅速转身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王雄的额头。
王雄重伤返回营中,当晚便因伤势过重去世。
斛律光趁势反击,大败周军,缴获了大量粮草和盔甲。齐王高湛抵达洛阳后,对此战大为赞赏,晋升斛律光为太尉,并封他为冠军县公。
公元567年12月,北周再次包围洛阳,切断齐军的粮道。次年正月,斛律光奉高湛之命,率领三万步骑前去抵御。当他们抵达定陇时,与周将张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等相遇。
斛律光毫不犹豫,率先冲锋陷阵,击溃宇文桀的军队,斩杀敌军两千余人。随后,齐军继续前进,直抵宜阳,与驻守此地的北周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拓跋显敬对峙长达一百多天,成功抵挡北周的攻势。
斛律光一生多次与北周交战,战绩卓著,即使在敌军中也享有盛名,许多周将不愿与他交锋。最终,斛律光凭借军功晋升为大将军,在父亲去世后继承咸阳郡王之位,并被任命为左丞相。他的家族显赫,女儿中一人成为皇后,两人成为太子妃,家中子弟多封侯拜将,还娶有三位公主。
斛律光的弟弟斛律羡担任幽州刺史,在边境修筑城防,养马练兵,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威震突厥。整个家族地位显赫,极为兴盛。
斛律光对此感到忧虑,担心会招致祸患,因此在家中十分严厉,生活也保持节俭,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更不敢插手朝政事务。
当时,北齐的后主高纬是个昏庸的皇帝,重用祖廷、穆提婆等奸佞之臣,导致政治极为腐败。斛律光为人正直,非常厌恶这些小人,并说道:“这些人若再掌权,国家离灭亡不远了。”这番话引起了他们的忌恨,他们开始密谋如何除掉斛律光。
这里,“百升”为一斛,“明月”则是斛律光的字,暗示斛律光有觊觎皇位的意图。
祖廷等奸臣小人趁机向高纬进谗言,同时指使人诬告斛律光要谋反。
公元572年6月,高纬假装赏给斛律光一匹骏马,并约他第二天到东山游玩,将他诱到宫中后,杀害了他,时年五十八岁。并以谋反罪尽灭其族,当高纬派人抄家时,只得到一些宴射用的弓箭刀鞘,没有一点多余的财物。
齐后主高纬自毁长城后,还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的江山从此永固。周武帝得到斛律光被杀的消息后,高兴得居然下令大赦国内,并于公元577年发兵长驱直入,攻下了邺城,灭了北齐。他下诏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并指着诏令对大臣们说:“如果此人还在的话,我岂能这么容易得到邺城呢!”
北齐从公元550年建国到公元577年灭亡,只存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在立国初期,也就是高欢、高澄、高洋的时期,北齐国力超过了北周,但是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地衰弱乃至最后落到被灭国的下场,其中个味令人深思。
除了统治者荒淫腐败、没有治国才能之外,北齐逆历史潮流,实行鲜卑化,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压制民族融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周虽然国力弱小,但经过两次改革,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加深了民族的融合,最终国力超过了北齐和南方的陈朝,为最后隋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北齐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