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菠萝蜜看看旅游 2025-02-10 03:45:13

海珠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南部,介于东经113°14′~113°23′,北纬23°3~23°16″之间, 北部与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区、荔湾区(原芳村)、番禺区相望。 辖区总面积约90.40平方千米。 区域主体为海珠岛、河南岛,此外还有官洲岛和丫髻沙岛。截至2023年6月,海珠区辖18个街道 。截至2022年末,海珠区常住人口约176.83万人,户籍人口约110.98万人。

气候

海珠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这里一年受两次太阳直射,雨热充沛,干湿明显,全年无气象学意义上的实际冬季 。年日照率 3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503.6 小时,年均温为 22.4℃,7 月温度最高,均温 28.7℃ 。受城市 “热岛效应” 影响,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温度高于人口相对稀少的东南区 。年均降水量为 1784 毫米,降水集中在 4-9 月的雨季,其中 4-6 月的前汛期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吹拂,7-9 月的后汛期则受低纬度的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热带气旋(台风)较多;9 月至次年 3 月属旱季,常受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温度降低(1 月最低,均温 14℃),但相对干燥、少雨 。

地形地貌

海珠区四面为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区域包括海珠岛(河南岛)、东南面的官洲岛和南面的丫髻沙岛,总面积 90.40 平方公里 。其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 2/3 的面积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余 1/3 为低丘、台地 。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南部和东部为河海冲积的沙洲平原,一般海拔只有 4-5 米 。区内的地貌可划分为残丘、台地、平原三种类型,其中以三角洲平原为主 。海珠岛以几个基岩小岛为核心,由北江、西江带来的河流冲积物以及广州溺谷湾的海水带来的海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从西往东为起伏的低丘岗地,最高的圣堂岗海拔 54.3 米 。此外,还有七星岗海蚀遗迹、松岗及赤沙的沙堤、天然鳞石等微地貌 。

著名景点

广州塔,俗称“小蛮腰”,位于新港中艺苑路。2010年9月建成时为国内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整体高600米。有观光、发射、展示三大功能。塔体白天银灰夜晚五彩,是广州的新地标,以“塔耀新城”被列入新羊城八景。

海珠湖公园,位于新滘中路南部,与广州塔、花城广场呈一直线。2011年9月开放。公园面积2248.3亩,其中湖心区1422.6亩,绿化配套用地825.7亩。海珠湖由内湖和外湖组成,外湖由6条河涌相连组成,环抱着圆形内湖,故被喻为“金镶玉”。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赤岗,2002年底正式投人使用,是亚洲较大、世界第三大的多功能会展中心,每年两届的广交会在此举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创下两项“世界第一”:单体展馆面积最大—39.5万平方米;钢横架跨度世界最长——每个展厅的顶部由6个长达126.6米的大跨度预应力张弦梁钢管析架支撑。

万亩果园,位于海珠区东南部,主要由上涌果树公园、海珠湖、石榴岗河、龙潭果树公园、瀛洲生态公园和小洲村等景点组成。其中瀛洲生态公园1998年建成,总面积142公顷,种有各类果树5万多株,是广州最大的农业生态公园。

当地特产

海珠区主要有土华石碘龙眼、尚书怀荔枝、红肉杨桃、沥溶红嘴鸡心黄皮、仑头甜橙、大塘番石榴、岭南木瓜等。龙眼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以小洲村出品的石破龙眼最为出名。著名糕点有成珠荼楼制作的小凤饼(又名鸡仔饼),21世纪初店已停业,但名饼制法早已传开,成为广州特色饼食之一。

历史文化

海珠区历史悠久,秦汉时属番禺县,隋唐时属南海海县 。其原名 “河南区”,据清乾隆年间的《粤中见闻》记载,“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 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 20 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 。1932-1933 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 。新中国成立后的 1960 年 8 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 “海上明珠” 之意 。

海珠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南石头监狱遗址见证了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 。这里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区内的中山大学更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也为海珠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0 阅读:0
菠萝蜜看看旅游

菠萝蜜看看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