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宏博 孙浩 高志武 张海瑜
摘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对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海洋牧场普遍存在产业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乏力的问题。对烟台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度考察,并以烟台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经营状况为例,分析其产业融合的路径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海洋牧场装备型平台利用率低、科技力量不足、各业态营销模式落后和政府管理体制与扶持政策不配套是主要制约因素。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陆海统筹规划、优化产业格局、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和多元主体合作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优化升级提供模式创新参考。
0 引言现代海洋牧场是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前提下,将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充分聚集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海洋牧场是继捕捞、养殖和单纯人工放流后,集环境保护、资源养护、游钓渔业和景观生态建设于一体的新业态[1]。张广海等[2]提出,海洋牧场的建立能够改善渔业资源衰退现象和满足休闲渔业的需求,从根本上化解休闲渔业的发展矛盾,丰富休闲渔业的样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把发展海洋牧场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3]。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化海洋牧场蓬勃发展,日本的海洋牧场研究开始向深水区域拓展,开展了深度超过100 m海域以诱集和增殖中上层鱼类及洄游性鱼类为主的大型、超大型鱼礁的研发及实践,成效显著。美国建设人工鱼礁,海洋渔业资源是投放前的43倍,渔业产量每年增加500万t。韩国推行成立基金会和管理机构、增殖放流资源及后期分析评估的战略,助力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延伸[4]。
我国现代海洋牧场规模化、系统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沿海省份都建成了一批产业聚集性强、业态多元、装备现代化的海洋牧场。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海洋牧场8万多hm2;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占全国总数1/8(17/136);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7处)约占全省总数的1/3;另有储备项目16处,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已突破550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海洋牧场从类型上,包括养护型1处、增值型3处、休闲型1处、投礁型7处、游钓型11处、底播型1处、田园型8处及装备型5处。但在各地海洋牧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王栋梁等[5]在分析了海洋牧场的6大技术使用和应用效果后,提出了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研究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和支撑发展不足问题。刘有刚[6]、丁金强等[7]总结了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成效与存在问题,指出一些地区海洋牧场空间布局不合理、运营管理混乱、配套保障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关键产业技术薄弱及产业发展缺乏协同创新等问题。其中,陆海统筹不畅、产业模式单一和产业融合度不高是关键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现代装备型海洋牧场项目投入成本过高,有效的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导致多数装备型现代海洋牧场经济效益低下,产业链形态和价值链增值指标均未达到最初设计规划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赵振营等[8]提出,要加强海洋牧场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优化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功能配置,打造建设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的“海上空间站”。高复生[9]提出,应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长远规划,科学统筹海洋牧场建设,整合优势科技力量,构建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方兴未艾,对于依托海洋牧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及产业价值链创新的研究如火如荼。关于农业和渔业产业增值模式研究,普利恩率先提出农业是一种由许多服务和产品组成的复合产品制造活动,其价值链还包括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ROSENBERG N[10]首先提出了融合的概念,把通用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并指出了技术融合对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王小艳[11]认为,不断发掘农业多元功能,延伸农产品价值体系,以长链化发展模式取代现有产业发展形式,创建网络化、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延伸产业链,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朱骅[12]将我国海洋牧场的发展归结为生态发展、技术进步及新型的农业型海洋经济的多方博弈的结果。郝有暖等[13]对我国经营性海洋牧场产业链进行设计时,提出参与式观光业、DIY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等价值创造模式和O2O+B2B的销售模式。王举颖等[14]提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以现代化海洋牧场为载体的海洋产业筛选与融合的循环迭代模型。
本研究以烟台市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以下简称东宇海洋牧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调研访谈,获取海洋牧场企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产业经济和农业、渔业工程理论及相关文献梳理,对海洋牧场产业增值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力图揭示现阶段烟台市海洋牧场产业增值和价值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海洋牧场未来发展、产业升级及路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1 案例解析东宇海洋牧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海珍品养殖、批发、零售业务,以及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海上观光服务和水产品生物技术推广等。现有确权海域面积6 666.67 hm2。
1.1 产业结构近年来,东宇海洋牧场依托区位优势和海参养殖方面的资源与技术基础,不断探索产业链优化升级之路,初步形成了三产融合的产业格局。
第一产业(养殖捕捞)。重点以海参的底播和开放式养殖为主,辅之以海面筏式贝类养殖,发展立体养殖模式。近年来海参年产量达300 t/年左右。由于产品质量好,市场价格也保持在240元/kg的高位。随着其海洋牧场规模扩大,海参年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年产值稳定在7 000万元以上。贝类养殖是作为监护海参繁育的辅助性生产,产量1 000~1 500 t/年。
第二产业(海产品精深加工)。依托海参及贝类养殖,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海参花酒、海参花压片保健品、扇贝小分子肽保健品和保健面膜等海珍产品深加工产业。其中,海参酒花年产值约500万元/年,海参花压片1 000万元/年,扇贝小分子肽约200万元/年,保健面膜生产刚起步,年产值约50万元/年。目前,以食品和保健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起步时间不长,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但利润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年纯收入500万元左右。
第三产业(休闲旅游)。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3个方面。(1)依托装备海洋牧场平台,开展特色海上乐园主题观光,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增设了观光景点路线,游客可乘船登上平台进行参观游览或乘快艇至周边景区进行深度游体验。(2)在装备平台周边建设海中游泳池等娱乐设施,增设平台垂钓、出海垂钓、游泳池嬉水、快艇出海和深海潜水等海上娱乐项目,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顾客群体。(3)开设海上餐饮服务,餐饮食材以海域内海产品为主,游客在欣赏海上风光的同时享受特色美食。2019年,东宇海洋牧场接待观光游客1万多人,收入近100万元;2020年后,受海上安全管制等影响,收入下降,仅50万元/年。
1.2 产业链特征1.2.1 依托特色产品,形成多点增值东宇海洋牧场利用其国家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绿色水产产业示范区等资源和海珍品生产的品牌优势,其在划定的海域范围内,通过合理规划,扩大了投石造礁,改良海参底播、开放式养殖和贝类的筏式养殖规模。其海参品种通过驯化野生参苗,不再进行人工投喂,形成了全程绿色有机养殖模式。在形成批量生产和品牌影响力之后,及时向第二产业延伸。除保持部分海参淡干、盐干等传统初加工方式外,开展海珍品精深加工,推动自身养殖产品的增值转化。目前,已开发出以海参花为原料的海参花保健压片和海参花酒,初步建成了以海参和贝类水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业态,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相关储存、物流、销售等产业链条,实现了海洋牧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延伸。2018年以来,东宇海洋牧场先后启动了海上观光、潜水、特色餐饮和游乐垂钓等项目,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贯通,把海珍品繁育、捕捞、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以及休闲观光、餐饮服务等不同业态融合于以海洋牧场为核心的平台之上。这些不同业态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形成了产业链的多点增值,如图1所示。
1.2.2 筑牢产业链基础,强化品牌建设自2008年起,东宇海洋牧场在所属海域内每年投礁20~30万m2/年,投放参苗150 t/年,优质海参产量逐年增加;海参年产量在300 t/年基础上,以7%左右增速稳定增长。
为了保障海珍品的品质,形成品牌效应,东宇海洋牧场将浅海作为野生海参种苗的繁殖区,每年限量捕捞,然后再投放到水深20 m左右的海参自然生长牧场。这样的繁育模式虽然产量不及围栏式养殖,但海参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及营养成分完全等同于野生海参,达到了绿色有机养殖标准,海珍品的品质得到了保障。同时,东宇海洋牧场还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整合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产品质量信息,实现了从海底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图1 东宇海洋牧场产业链横向延伸和纵向扩展结构
1.2.3 发展休闲渔业,优化产业格局海洋牧场生态效益的重要价值体现之一,在于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由近海向深远海转移,并使生产过程更加绿色化。东宇海洋牧场抓住这一特点,结合所属海域的自然风光和岸基特征,进行了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布局。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基础上的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是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能够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调统一[15]。为了使海洋牧场海珍品繁育的生产环境与休闲旅游功能有机结合,东宇海洋牧场利用已建成的装备平台和特色养殖环境,设计了集海上观光、平台垂钓、游泳嬉水、快艇出海和深海潜水等海上娱乐项目,并配套了海上餐饮服务,餐饮食材以自产海产品为主,突出休闲渔业的体验式特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集海上旅游、休闲娱乐和康养观光的产业链。
2 困境与挑战整体而言,东宇海洋牧场属于烟台市经济效益较好的经营性海洋牧场,己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稳定的产业链。截至2021年底,东宇海洋牧场产业结构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占比为91.2∶7.5∶1.3。相对而言,代表第二产业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业规模较小,而且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仍处于初级阶段。代表第三产业的休闲渔业、海上观光、餐饮服务业项目尚处在萌发期,基本处于试运营状态,尚未正常开展。东宇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主要有以下3方面问题。
2.1 产业链延伸通道不畅实现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并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关键在于打通产业链延伸通道。相对而言,东宇海洋牧场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需要尽快打开市场、扩大产能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三产业总体上以休闲渔业为主,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这样的格局首先是受限于海洋牧场陆海产业统筹机制不建全的影响,在产业规划布局、技术支撑能力、产业政策及管理制度上制约因素较多。其次,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综合体,需要系列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以打通海上经济活动管理体制与陆地配套产业贯通的制约瓶颈。但目前各级管理部门还没有系统的配套支持政策,使依托海洋牧场所延伸的水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旅游产业在申请设施场地、发展物流、仓储和岸基配套建设项目方面受到制约。相关制约瓶颈因涉及陆岸产业向海上延伸、海岸生态保护红线、海防林及滨海岸线管控等多部门的行业规划与管理制度,使得海洋牧场产业融合项目实施困难。
2.2 投资压力大,产业链各环节堵点多海洋牧场向深远海转移后,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较近海养殖增加了很多,由此形成长期的投资压力。2008年至今,东宇海洋牧场投石造礁的总面积超过666.67 hm2,年投入成本超过2 000多万元,累计投资金额已超过3亿元。海参繁育从参苗投放到捕捞收获需要4~8年,不仅周期长,而且还面临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风险。东宇海洋牧场在扩大养殖规模的过程中,一直存在野生参苗供应缺口大的困难,由于对野生参苗驯化和繁育跟不上,影响了对海洋牧场养殖规模发展。另外,东宇海洋牧场的装备平台投资1 200余万元,年维护费用100万元左右。目前平台主要用途是海域监测和作为休闲观光支撑条件,但相关的配套设施较不完善,若按观光娱乐和海上旅游设施的标准,尚需投入较多的附属设施。根据山东省DB37/T3538—2019《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要求,海上平台主体甲板面积<2 000 m2,临时登乘人员人均主体甲板面积≥20 m2。按照此项规定,东宇海洋牧场装备平台的登乘人员数量将被严格限定在50人以内,除去工作服务人员,平台上能容纳的游览人员有限,这也使旅游预期收益难以短期实现。
2.3 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有效营销模式未建立目前,东宇海洋牧场的养殖、生产、初加工和海洋监测等作业环节,总体科技含量如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在特色精深加工和苗种繁育等关键环节,缺乏有力的科学技术及创新人才的强力支撑。在产品营销模式上,东宇海洋牧场也主要靠口碑效应,市场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少对新媒体的技术引进和多样化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投入;这种模式虽然较为稳定,但是传播力弱,市场拓展慢。
3 产业链创新优化路径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与生态建设的产业平台,其发展涉及产业经济政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能力整合等多方面因素。因此,需要政府搭台,集中各相关部门和多领域专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所在区域的上位规划、自然环境、海域特征、产业基础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和严谨地调查评估,对海洋牧场的区域布局、建设规模、产业发展环境、项目设计和配套支持政策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规划,以形成海洋牧场建设和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
3.1 合理布局,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对海洋牧场的区域布局,要在原有近海养殖的基础上,有序向中远海梯次转移,形成水产品品种改造和养殖产业不同模式与类别的更新换代。科学规划育苗、养殖的区域和规模,避免盲目发展[16]。管理部门应利用海洋牧场的规模化及产业平台优势,帮助企业把不同业态的链接环节打通,打造育苗、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和观光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在产业融合方面,海洋牧场应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各类水产品的附加值。在增加渔业经济产出和养殖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在区域内自然风光、人文环境、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等资源,发展休闲渔业,从而把海洋牧场建设成陆海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贯通的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经济综合体。
3.2 完善标准,强化科技赋能在智能化、数字化时代,海洋牧场建设必须强化科技赋能。要把海洋牧场建成集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以及陆海相连的旅游、观光、垂钓、娱乐餐饮与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综合体,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上下游生产活动统筹起来,构建海洋牧场大数据平台。这样才能使各种经济活动中的关联环节有计划、成比例地配置好生产要素,也使海洋牧场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管理政策相互贯通,有效衔接。海洋牧场科技赋能包括水产新品种培育、驯化和养殖,水产品冷链储运与加工,休闲渔业等全产业链。因此,需要加強各环节的人才引进和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各级政府应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搭建政、产、学、研、推系统平台;创新海洋牧场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与高端人才引进及基层业务骨干培训协同机制;对重点领域,如育种、海洋监测、智能养殖和捕捞、设备维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应加强科技攻关,构建政策牵引、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及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中心,真正把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与赋能措施有序、高效地落到具体工作中。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构建以空间卫星遥感观测、水面传感观测和水体断层分段观测“三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应对突发状况[17]。
3.3 坚持特色,打造品牌提升海洋牧场产业链价值创新能力,要用好其所在海域和自身产业融合条件,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打造生态、绿色、健康的海洋牧场特色产品品牌;开发具有区域海洋生态特色的系列产品。在海洋牧场产业链下游,将传统渔业与休闲、旅游、海上观光、特色餐饮等有机结合,使游客获得多方面的旅游乐趣,从而使海洋牧场产业链各节点上的特色产品成为价值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品牌建设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独特的海鲜商品将海洋牧场经济引上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以此形成巨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在营销方面,通过各种传统媒介和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打造市场营销优势,多途径塑造产品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以海洋牧场的新型渔业生产模式开展渔业文化节、沙滩文化节等促销活动,将其产业聚集和业态多元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3.4 陆海统筹,对接乡村振兴海洋牧场的建设为城乡融合、产出融合提供了各方资源要素重新组合的平台。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及用海规划紧密衔接[18]。实施陆海联动发展,构建陆海统一规划保障体系[19]。大力发展生态型海水养殖业,建设海洋牧场,平衡好用海与养海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20]。
在调研中发现,烟台市一些发展较好的海洋牧场通过与所在乡村渔民专业合作社共建海洋牧场产业链,不仅解决了陆海统筹的瓶颈问题,也促进了沿海渔村的产业振兴、村容村貌改造。目前,烟台市已有效整合1.07万hm2海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参与海洋牧场经济共同体的渔民合作社达到300家,辐射带动了2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海洋牧场在建设前期投石造礁、维护牧场、岸基设施建设和缺少海上作业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压力。同时,扩大渔业合作经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帮助渔民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扩大渔村产业经营规模开辟新途径,促进了渔村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增加渔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
4 发展建议通过对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过程的深入考察,并结合对东宇海洋牧场产业链的结构分析,针对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与建设提出3点建议。
(1)现代海洋牧场所具有的产业融合功能是促进海洋经济向高水平发展的有力支撑。海洋牧场建设应紧密结合所处海域及周边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区划,做出科学的规划,力争实现布局合理、陆海协调、经济高效、生态友好和健康持续的发展格局。
(2)实现有效的陆海统筹、产业协同是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的重要基础。海洋牧场规划和建设应由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科技支撑,真正建成集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游憩﹑娱乐观光、旅游度假、餐饮美食、科普体验和生态保育等于一体的海洋经济生态现代化综合平台。
(3)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是海洋牧场培育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点的系统工程。只有依托特色,打造海洋牧场绿色化、优质化、生态化、标准化系列产品,才能实现海洋牧场绿色有机养殖、海珍品精深加工、绿色品牌建设、休闲渔业观光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生态多重功能的融合贯通。
5 结束语海洋牧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总结经验、评估得失、凝炼方向、完善体系、规范管理和优化结构的新阶段。各级政府需要对这项工作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并集中相关部门和各领域专家有针对性地研究打通制约海洋牧场健康、高效、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与技术攻关方案,尽快实现海洋牧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优化升级,成为助力沿海地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作者:范宏博 孙浩 高志武 张海瑜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基金: 烟台市校地融合发展项目(2020XDRHXMQT22)
作者简介:范宏博,本科生,专业方向为水产养殖学张海瑜,讲师,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化、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来源:《农业工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