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挑战与建议

爱农者看闻 2024-08-05 16:20:50
摘要:本文以昆明为例,分析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挑战以及典型案例。文章提出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抓手,但单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多元经营主体合作、城乡要素市场化结合。同时提出需重视村集体领头雁作用,建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构建更加规范的产权交易机制等政策建议。 作者:周静 本文认为农业经营体系的提档升级是牵动产业体系产生质变的牛鼻子。而现代化经营体系又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前提。 一、国家政策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总体部署。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离不开围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领域的改革和创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板块中专门列出了“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和吸引农业人才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此外,农业农村一系列综合改革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必不可少的支撑,未来将主要围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二、昆明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与挑战(一)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小,规模经营户相对少2019年昆明市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经营规模为5.61亩/人,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属于中游,但低于全国6.44亩/人的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水平虽然高于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但是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经营耕地规模(计算值)仅是日本的1/6左右,美国的人均经营耕地规模则高达1300亩/人。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差距还较大。 与从业人员人均耕地经营规模不高直接相关是规模经营户占比也较低。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来看,昆明市规模经营的户数为12749万户,每万人规模经营户的比例为1.11户/万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阳万人规模经营户比例相对较高(2.56)。说明昆明市可以进一步探索克服地形地貌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二)专业社数量虽多,但活跃度不高根据2018年的统计,昆明市共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00多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113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1700个左右。成员总数达到20.59万人,入社率为25.7%。每万人(农村从业人员)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不到杭州的1/3。且合作社中实际规范和活跃的数量不多,大致有1/3处于活跃状态、1/3为僵尸状态、1/3介于前两者之间。 (三)土地流转率不低,但三权分置关键难点未突破截至2019年底,昆明市全市已确权承包地面积占应确权面积的99.6%以上,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了45%左右。每个乡镇都设置了农林服务中心,村集体内部的土地集中流转主要有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两种方式。 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在“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方面,地方碍于没有改革和政策话语权,受限于中央部门没有给出明确的改革路线和做法,不敢突破,导致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深入推进。 (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但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中宜良县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第二批100个试点之一,在全面摸清家底、划清产权边界、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创建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经验。 但确权只是基础,不能保证一定激活市场活力和村民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宜良县为例,集体经济发展仍相对乏力,企业和项目支撑弱,自主创收能力并没有因为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而显著提高。从全市整体而言,集体经济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主要受区位和人力资本两种因素影响。 三、昆明市多元经营主体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经验昆明市嵩明县千景树现代农业园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案例。 项目位于嵩阳街道,地域范围包括四4个行政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874户,村民超过3000人。总面积3.8万亩,其中林地3万亩,耕地0.8万亩。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发挥红枫的景观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旅游发展,打造生态农业综合观光示范区。该项目的起源是村党支书在进城务工时曾在项目合作的农产品种植销售公司就职。该公司是麦当劳的蔬菜供应商之一,具有较强的渠道建设能力。返乡后,他促成了该公司与他所在的村集体建立合作意向,并说服周边3个村参与。项目落地后,涉及到项目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的事务由他所在的村统筹,其它行政村独立负责各自人口和行政管理事务。 由合作社作为中间枢纽,一方面说服村民参与项目,促成连片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做统一经营管理;一方面与企业沟通协商,设计好开发项目及合作机制,让村民拿好“三金”,即土地流转收入、就地就业劳动收入、公司经营利润合作社分红收入。比单纯提供消费者市场渠道的订单式农业更进一步的是,公司“量体裁衣”设计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产品,对质量进行把控。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考核,经济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初步建立稳定的种植销售体系后,基地不断丰富种植结构,逐步开发休闲体验项目,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基地的红枫产业已经成为了项目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树苗数量达50万株,居全国第一。又先后尝试种植人参果、蔬菜、玉米、烟草等农产品,及适合林下种植的高附加值农产品。 目前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地流转收入、就地就业劳动收入、公司经营的利润合作社分红收入等,其中土地流转收入占比小,合作社分红收入占比大。待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后,林地资源利用及民宿经营收入也将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四、促进城乡融合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建议(一)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单靠发展农业专业社、家庭农场是不够的。构建新的格局需要借助外力,抱团发展。打通要素流通机制,特别是发挥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的作用,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和平台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捋顺人、地、钱、技、服融合发展的关系。促进农村生产服务活动主体和业态多元化、振兴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将充分释放城乡双向发展动能,无论是依托农业产业示范区、合作社集体用地还是家庭农场,使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舞台。 (二)鼓励能人带动,加强领头雁工程建议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道路上,首先培养好领头雁。通过内部培养、选拔、返乡创业、能人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等途径,聘用、提拔和储备一些有市场能力的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充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更自由更市场化的发展壮大,多元化对接市场资源,引入资金和技术,带领村民走出去。此外,建议适当放宽农村政经管理分离的要求。在乡村人才普遍较为缺乏且编制不足的条件下,由公信力较高的村“两委”干部在初始阶段承担经营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任务,是比较实际的过渡模式,更有利于把握改革发展机会的窗口期。 (三)明确产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化产权交易管理机构建议上级政府下放给乡镇政府一定的基层决策权,探索制定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地方管理办法。首先以试点探索开始,以乡镇一级的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为平台载体,以细化管理条例,明确交易方式、权益和责任关系。建立城乡信用体系,明确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准入门槛。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针对土地流转、产权交易、合作经营等公共管理模糊地带产生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终探索形成地方法规。 (四)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提高产业组织化发展水平各种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发展组织化管理的道路上,需要更高一层级的机构对一个领域或者地域进行统筹协调。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可以借鉴日本农协。以我国供销社体系为基础,设计完善一套自上而下,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半政府性质服务机构体系,尽可能多的覆盖农林牧渔产业从业人员,开展诸如农资购置、农产品销售、农业贷款、农民生活服务和福利事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赋予其匹配的事权和财权,更好的统筹涉农资金、协调各部门政策,同时在技术、金融、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下一级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和人才支持。 原标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挑战与建议——以昆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为例 作者:周静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来源:《中国产经》期刊
0 阅读:2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