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的时候,有一份加急电报从北京发到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的办公桌上。
这封电报是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亲自发的。在电报里,安子文跟邵式平说: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前,不少红军将领把带不走的子女寄养到苏区老乡家中了。
电报里安子文着重强调了一件事: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儿子毛毛。毛毛离开爸妈的时候才两岁,得让江西那边务必想法子找到他。
毛泽东一辈子有10个孩子,贺子珍就生了6个。不过,最后只有李敏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了,其他的孩子,有的小时候就没了,还有的流落在民间了。
邵式平知道,对一个女人而言,没有比失去孩子更痛苦的事了。就在不久之前,贺子珍给邵式平写过信,求他帮忙找找自己失踪的儿子毛毛。要是能把毛毛找回来,贺子珍肯定特别高兴。
想到这个事儿的时候,邵式平就告诉民政厅长朱开铨,让他挑些厉害的人去找毛毛。
朱开铨接到任务后,马上就确定了去找毛毛的人选。这人叫王家珍,是个刚转到民政厅优抚处工作的年轻的志愿军军官。
王家珍以前是志愿军侦察连长,后来转业了。这人脑子特别灵活,在朝鲜战场上,好多艰巨任务都被他完成了。就说有一回吧,他只靠着缴获来的半张电文,就领着侦察连把敌人两个团级指挥部给端掉了。所以,对朱开铨来说,王家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家珍到朱开铨办公室之后,朱开铨就把贺子珍的信交给了王家珍。
贺子珍写信提到,毛毛在1932年11月生于福建长汀的红军医院,是她跟毛泽东的第二个孩子,大名叫毛岸红。
毛毛打小就特别“黏”爸爸。才一岁多,就晓得站在门口盼着爸爸回来,说要等爸爸回来一起吃饭。毛泽东老是忙到很晚才到家,毛毛都等饿了,贺子珍让他先吃,他老是摇着头跟妈妈讲:“我不饿,我得等爸爸回来一块儿吃。”
长征开始之前,毛毛才刚满两岁。毛泽东和贺子珍心里很舍不得,可也只能狠狠心,把孩子留在当地。为啥?因为孩子那么小,显然没法带着一起去长征嘛。
长征之前,当时的中央打算让毛泽东的弟弟、担任闽赣军区司令员的毛泽覃留在苏区打游击。这么一来,毛泽东就决定把毛毛交给毛泽覃和贺怡夫妇照料。这毛泽覃是毛毛的三叔,贺怡是毛毛的小姨,把毛毛交给他们,贺子珍心里也能踏实点儿。
孩子交给叔叔和小姨照顾,贺子珍可是妈妈,她咋能不牵挂?要走之前,她费了番周折弄来些棉花,把自己一件军装剪开,亲手给毛毛做了件小棉衣,之后才恋恋不舍地把毛毛交给毛泽覃夫妇……
主力红军离开苏区以后,敌人就对着中央苏区进行疯狂的“围剿”。为了毛毛的安全着想,毛泽覃悄悄把毛毛转移到瑞金一个老乡家里。毛泽覃当时觉得,知道毛毛身份的人那是越少越好,所以,他没把毛毛安置的地方告诉任何人,就连他的妻子贺怡也没说。
那时候贺怡怀着孕,她没跟着毛泽覃一起行动,而是在赣州做地下工作。这么一来,毛泽覃就算想跟妻子说点啥,也没那个机会。
1935年4月25日那天下午,毛泽覃带着游击队在瑞金县的黄田坑村碰到了敌人。毛泽覃为了让战友们能安全撤退,英勇牺牲了。打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晓得毛毛的去向了。
虽然不晓得毛泽覃把小毛毛寄养到哪位老乡家里了,但是贺子珍和贺怡都坚信,小毛毛还活着。为啥这么说?敌人要是真抓住了毛泽东的孩子,肯定会大张旗鼓地宣扬。既然没有这样的宣传,那就表明敌人不知道毛毛的身份,所以毛毛肯定还活着!
毛毛的姨妈贺怡,看到贺子珍老是想毛毛想得掉眼泪,心里就老觉着愧疚。姐姐把毛毛交给她和毛泽覃,可毛毛却没了踪影,贺怡觉得特对不起姐姐。
江西解放以后,贺怡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毛毛。
1949年11月上旬的时候,贺怡得到了一个线索:在赣南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小孩,说不定就是毛毛。然后她就坐了一辆吉普车,奔着赣南找毛毛去了。
到了赣南以后,贺怡就发觉那个孩子跟毛毛在好多地方都对不上,根本就不是毛毛嘛,所以就打算回吉安去了。
11月21日晚上,贺怡坐的吉普车在泰和县澄江镇丰塘桥边出车祸了。
丰塘村的肖春棠老人回忆说,贺怡出事的那个晚上,他正和几个村干部在村民陶新秀家开会,就听到远处有喊救命的声音。
大家出门一瞧,看到丰塘桥南端大概五、六米远的地方,有一辆挂着“军管会”车牌的帆布吉普车翻倒在路边水坑里,四个轮子都朝着天,吉普车的车篷都被压得变了形,车里面还有人在喊“救命”。
村民们拿一根木头把车门撬开,把司机和后座的一名女子救出来之后,才看到坐在副驾驶位的贺怡,被压在变形了的驾驶室前座下面,人已经没了生命迹象。
凌晨的时候,吉安专员公署的专员颜志敏来到了现场。在确认贺怡遭遇不幸去世之后,颜志敏弄来一副棺木。丰塘村有个村民叫肖满珍,颜志敏就让她把贺怡身上的泥污擦洗干净,再把头发梳理好,然后把贺怡放进棺木里,运到吉安去了。
这些情况都了解完了之后,王家珍心里满是感慨。
王家珍是瑞金人,打小就听过贺子珍好多传奇故事,对这位老大姐满是深深的敬意。要是能帮她找到毛毛,那可就是自己这辈子的骄傲。王家珍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不管碰上多大的难处,都得把毛毛找到!
王家珍可没灰心。他就铁了心了,哪怕把全县的村寨走个遍,也得找到毛毛!
就这么着,王家珍踏上了艰难的找寻之旅。结果,一个半月都过去了,他跑了差不多一百个村子,却还是啥线索都没找到。
王家珍寻找工作不顺利,陪着他找的同志就提议:为啥不去县里的档案馆查查看,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就这么十几个字,却让王家珍信心更足了:毛毛真的被寄养在瑞金!“只要毛毛还活着,我肯定能找到他!”
没几天,王家珍就在叶坪乡听到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啥?就是该乡朱坊村的朱盛苔,当年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娃子!
朱盛苔是个50多岁的农民,瞧着特别憨厚老实。王家珍一到朱家,朱盛苔就跟王家珍说:“我们确实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孩子,小名叫毛毛。后来这孩子跟着我姓了,现在叫朱道来。”
“小名也叫毛毛!”就这六个字,像一道惊雷似的,惊得王家珍心怦怦直跳。他赶忙问道:“朱道来在哪?快带来给我瞅瞅!”
没成想朱盛苔叹口气说:“唉,道来被人带到南京去!”
看到王家珍一脸惊愕,朱盛苔慢慢开启了记忆的大门,向王家珍讲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件事……
1934年农历九月,朱盛苔和乡亲们听到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红军要离开瑞金!大家心里都明白,红军要是走了,白匪又会来欺负老百姓,到时候就没人帮穷苦人了!但他们只是普通老百姓,虽然舍不得红军,可又能怎样?
九月底的一天,朱盛苔正吃着饭,有个乡苏维埃的干部领来一个人,这人抱着个孩子,看着像红军干部。那苏维埃干部就对朱盛苔讲:“老乡,这孩子是红军的娃,他爹妈都打游击去了,你们能不能帮忙养一阵子?”
就在这个时候,小孩像是察觉到了啥,哇的一下就哭了。朱盛苔的老婆黄月英赶忙把孩子抱过来,把手里的红苕掰开放到孩子嘴里,小孩这才慢慢不哭了。
朱盛苔瞧了孩子几下,瞅见这娃额头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看着特别机灵可爱。这孩子正被黄月英抱在手上,大口大口地啃着红苕,像是饿坏了。他跟妻子对视了一下,见妻子没啥反对的意思,就狠狠地点了点头。
那红军见朱盛苔应下了,就把手里的一个包袱搁在朱家桌上,朝着朱盛苔夫妇鞠了一躬,说道:“大哥大嫂,这孩子就交给你们。孩子小名叫毛毛,不管咋样,你们可一定要保护好他,我代孩子的爸妈谢谢你们!”
红军离开之后,朱盛苔夫妇把红军留下的包袱打开来瞧,包袱里就一件拿军装改的小棉袄,还有几件衣服,别的啥也没有了。
把孩子留下之后,朱盛苔就跟妻子讲:要是白军来查问孩子是从哪来的,就说孩子是半路上捡来的。就因为这个,朱盛苔顺便给孩子取了个大名,叫“捡来”,就是半路上捡来的意思。
朱盛苔家里不富裕,可他对这孩子比对亲生的还好。家里有啥好吃的,都先紧着道来吃,他自个儿儿子得等道来吃完了才能吃。
朱盛苔最担心的,就是白军老是时不时地到各个村子里搜查红军和红军的后代。
1935年2月的一个夜里,冷得出奇。朱盛苔睡得正香,突然被狗叫声给吵醒了。他心里明白,肯定是日白军来了。于是,他抱起小道来就往村后的山里躲。一直等到天亮了,白军走了,他才敢回家。就在那天晚上,朱盛苔担心小道来会冷,就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紧紧裹在小道来身上。结果他自己却被冻得生了病。
在朱家,道来一住就是19年。朱盛苔两口子在道来的成长上那可是费尽了心血。让他俩特别欣慰的是,道来可机灵了,小学也好,中学也罢,成绩在学校里向来都是排在前面的。
邻居们都讲,道来肯定能考上大学,会是村里头一个大学生。每次听到这话,朱盛苔心里就美得不行。
就在不久前,朱家来了个中年妇女,是从南京来的。她说自己有个孩子叫道来,这次来就是专门接道来走的。
瑞金县民政部门的同志陪着这名妇女,告诉朱盛苔,这妇女的丈夫是红军干部,在反围剿时牺牲了。牺牲前半个月,把孩子留在了瑞金。
这妇女到了朱家之后,就咬死了说包袱里的小棉袄是她亲手做的,还说朱道来就是她亲儿子,要把道来带去南京。
朱盛苔两口子寻思着,她可是道来的亲娘,自己哪能一直霸着人家儿子不还?况且,为了道来的前程考虑,去南京可比留在瑞金乡下强多了。就这么着,这对憨厚老实的夫妻虽然心里舍不得,可还是让她把道来带走了。
王家珍听朱盛苔讲完后,心里觉得这事有点怪。那个妇女就凭自己的一面之话,就认定道来是她孩子,这好像有点莽撞。而且见到道来以后,她都没喊过“毛毛”这个小名,是把自己孩子这个小名给忘了,还是有别的原因?
王家珍为了慎重些,就把道来的照片要了过来,一看,这道来的孩子长得可真像年轻时的毛泽东。
这时候,朱盛苔又跟王家珍聊起一件事。朱道来被接到南京之后,那个女的对他不怎么好,朱道来都写信跟他说,自己想回瑞金。通常,一个妈妈要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孩子,哪能对孩子不好?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这个女的把朱道来接到南京之后,发觉朱道来不是她的孩子?
王家珍带着这些疑问回到了南昌。他向朱开铨和邵式平汇报了自己的情况并说了自己的看法,朱开铨和邵式平一听,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向中组部汇报了。中组部很快就回电了,让王家珍和黄月英去南京把朱道来接到上海,好让贺子珍亲自辨认。
1953年6月的时候,朱道来终于来到了贺子珍的跟前。贺子珍一看到朱道来,眼眶里就涌出了大颗大颗的泪珠,她声音发颤地大喊:“是毛毛,这孩子就是我的毛毛!”
王家珍为了稳妥些,就又把那件小棉袄拿了出来,让贺子珍认一认。贺子珍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小棉袄是她20年前亲手一针一线缝的,她怎么可能认错,一辈子都不会认错的!
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和他的夫人李立英,为了确定朱道来是不是毛毛,还专门过来帮忙辨认。他俩一见到朱道来,都不禁发出相同的感慨:这孩子跟年轻时的毛泽东可太像了!
贺敏学这人做事很谨慎。他心里其实觉得朱道来就是毛毛,可还是说要带毛毛去验血,想看看毛毛的血型和贺子珍的是不是一样。没过两天,结果就出来:他俩血型一模一样!
血型验完之后,贺敏学就把朱道来、黄月英还有王家珍请到自己家里,弄了一桌子酒席。这酒席,一是为了庆祝找到了毛毛,二,是要谢谢黄月英这么多年来养育道来的恩情,三就是感激王家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帮忙找到了毛毛。
上海市委把找到毛毛的消息汇报给中央之后,中组部就发了通知,让朱道来、黄月英、王家珍去北京一趟。贺子珍没收到邀请,可她还是特别高兴。她写了封信给女儿李敏,让朱道来带去。信里跟李敏说:朱道来就是以前跟你提过的哥哥毛毛!毛毛到北京了,你可得好好带他在北京玩玩,陪他去看看你爸爸,也让你爸爸高兴高兴!
朱道来他们到北京之后,先在中组部招待所住下了。第二天,李敏就主动找过来了。她一见到朱道来,特别自然又特别亲切地喊了声“哥哥”,然后就拉着朱道来和黄月英去颐和园玩了一整天。
朱道来在北京的时候,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这些人都去看望过他。大家心里都觉得,朱道来可能就是毛毛。帅孟奇还把朱道来接到自己家里住了好几天。
黄月英在北京待了几天之后,就说想回瑞金去。她没多少文化,可也猜出道来的爸爸是谁了。这个善良的农村妇女既不邀功,也没向组织提啥要求,让她最高兴的就是:道来找到了亲生父母,自己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能落地了!
眼瞅着这件事就要有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了,谁知道半道上突然蹦出个“程咬金”,一下子就让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了。
有个“程咬金”式的人物,她就是南京的妇女朱月倩。当她知道朱道来住在北京中组部招待所的时候,就跑过去又吵又闹,一个劲儿地叫嚷着朱道来是她的孩子,还放狠话,谁要是敢抢她孩子,她就死在谁面前。没办法,周恩来只好把这事儿报告给毛泽东了。
朱道来到底是不是毛毛?当年没有DNA鉴定技术,所以到现在也没法确切定论他是不是毛毛。
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在《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这本书里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有一位当年给毛主席站过岗的叔叔回忆说:“那天晚上,毛主席的房间里没亮灯。第二天早上,我看到桌子上有两张毛边纸,湿乎乎的,就跟被泪水泡过似的。一张纸上写满了‘红’字,另一张写着:英(狗)、青(猪)、龙(兔)、红(猴)这些内容,这都是毛主席几个孩子的名字和属相,很明显毛主席是想孩子们了!”
孔东梅在书里还提到一件事:外公看了朱道来的照片和材料后,表示不像毛毛。可能主席发现了朱道来不是毛毛的证据,于是不相认,而是做出决定:“不管他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就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打这以后,朱道来既没回到贺子珍身旁,也没跟着朱月倩回南京,而是被组织送去帅孟奇家里,让帅大姐照顾他。
还有一件事,好像也能证明主席的判断没错。2011年2月的时候,江西省党史办的刘晓农去采访了朱荣发,这人是和朱道来一块儿长大的邻居。朱荣发说,朱道来长得不太像毛主席,倒是跟那个从南京来的女人有点像。
朱道来留在北京后,一开始被安排插班进了清华大学,到了1957年的时候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读完,就被分配到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去搞科研工作了。1971年12月的时候,朱道来因为肝癌走了,当时才39岁。
朱道来从上海离开以后,就再也没见到过贺子珍了。他参加工作之后,倒是和朱月倩有过往来。不过,他俩关系不咋地,朱道来从来都不叫朱月倩“妈妈”,也一直不用朱月倩给他取的名字“霍小青”。
朱道来的养父朱盛苔在1973年就病故了,养母黄月英,是1980年去世的。这两位老人走的时候,都不清楚朱道来身上发生的那些变故。嗨,说不定对这俩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妇来讲,不知道后来的那些事儿,还算是件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