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北伐:虚弱的反攻,赢得仓皇北顾却输掉南宋最昂贵的一颗头颅

逗逗娱 2025-04-01 11:38:10
前言

开禧四年,也就是1208年,那年有个闰四月,一个做得非常漂亮的木盒子,经过水上和陆地的长途运输,从临安走了很远的路,最后送到了金国的中都皇宫里头。

盒子里装的东西,不是什么超级机密的信,也不是啥价值连城的宝贝,就只是一个被油漆封住的中年男人,大概五十岁左右的脑袋。

这个“赠品”听起来有点残忍,但能看出南宋朝廷真是低头服软,诚意满满。在金人眼里,这东西的价值,比江淮那大片的地,还有南方送上来的金山银山都要高。

这颗脑袋曾属于南宋朝堂里的大人物,一个权势滔天,仅次于皇帝,被万人仰望的权臣,他就是韩侂胄。

两年前那会儿,韩侂胄作为南宋的当朝宰相,动员了近百万的军民,亲自指挥了一场浩浩荡荡、攻打金国的北伐大战。

仅仅过了十六个月,这位主张开战的大臣就被扣上了战争罪魁祸首的大帽子。他不仅最后惨被斩首,就连死后也没逃过一劫,坟墓被挖开,尸体遭戮。更惨的是,他的脑袋还被当成了给金人赔罪的礼物,南宋朝廷在战后战战兢兢地把这颗人头送到了女真皇帝的面前。

杀掉“带头挑事的大佬”去向敌人低头认错,接着又狠心砍下自家宰相的脑袋,低三下四地去求和——等战火一停,金国就差不多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

南宋丢掉的,可不止那一场仗的输赢。“把头献给金国”这事儿,彻底让这个汉人王朝没了最后的硬气和勇猛,连同以前中原朝廷的自信和面子也一并丢了。

这一切的故事,得追溯到1206年夏天刚开始那会儿,说起来真是丢人,就是那场被称为“狼狈逃窜”的往事……

【筹谋:是天赐良机还是自不量力】

1206年那会儿,开禧二年的五月天,南宋的兵马不知咋地,突然就向金国发起了全面攻击,一点预兆都没有。

早先时候,因为“隆兴和议”的达成,宋和金两边安安静静地过了四十年。谁承想,一直是小弟模样的南宋,突然间不按常理出牌,自个儿挑起了事端,把这南北对立的安稳局面给搅和了。“开禧北伐”这事儿,说来还真是挺让人吃惊的。

不过,每个让人惊讶的事情背后,肯定都有它讲得通的道理和规律。

靖康之变发生后,南宋的皇帝们心里头可都不好受。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结果却得面对割地求和的惨状,这事儿一直刺激着他们。

宋宁宗掌权时,说实话,他并不算是个英明的君主,有点软弱无能。但国家被毁、家族蒙羞的深仇大恨,加上靠低声下气才换来的短暂安宁,这些都让心高气盛的赵扩觉得憋屈至极,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气。

陆游和辛弃疾这样的豪情壮志之人,心里一直想着要收复中原。他们写的那些想念家乡、盼望回归的文章,一出来就传得飞快。这些文字里流露出的简单又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老百姓中间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统治者都不能不重视。

说实话,金国把中原占了以后,慢慢地就全面融入了汉族文化。这样一来,他们游牧民族那种勇猛强悍的风气就没了,反而变得越来越奢侈腐败。以前那个“人数上万就无敌”的女真骑兵,战斗力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这时候,女真族已经差不多从奴隶制变成了封建制。不过,他们经济上的这个转变,是靠抢了很多汉人的土地,让汉人吃了大亏换来的。这样一来,金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和社会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

那时候,广阔无垠的沙漠里,蒙古人开始崭露头角。尽管成吉思汗这位伟大领袖还没把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但来自北方的骚扰和隐患接连不断,确实让女真人费了不少心思,牵扯了他们很多精力。

各种有利因素,像是好时机、好地点,还有人心所向,好像都在帮忙准备北伐。韩侂胄这个大权臣,在对抗金国的战斗中,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下子就把事儿给定下来了。

韩侂胄靠“庆元党禁”把政敌赶走,把不同意见的人都排挤掉,虽然最后他大权独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这也让他挨了不少骂,受到了好多批评。

韩侂胄眼看局势动荡,人心不齐,他心里着急,想通过建立惊天动地的战功来稳住自己的地位。于是,他使劲儿鼓吹跟金国打仗。而那些爱拍马屁的小人,一看领导有这心思,立马跟上,一个个都跳出来支持,朝堂里北伐的声音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得说清楚,金国现在确实是麻烦不断,里里外外都头疼,这样一来,宋金两国的实力差距倒是缩小了点。但说实话,金国还是比宋朝强,这个事实没变。

金兵往南打过来都快八十年了,时间一长,就连中原的汉人,对南宋朝廷的认可和把自己当南宋人的感觉也越来越淡了。

宋军往北方进发时,老百姓要是像过去那样,提着篮子、抱着水壶、捧着粮食来欢迎大军,这种热闹场面要是在宋朝往南逃的刚开始那会儿,说不定还能见到。但过了几十年,因为老百姓的支持不够了,所以北伐就会变得特别不容易。

说白了,一旦国家间的对抗升级到要决一死战的地步,那就不能光凭君王的一时兴起,或是老百姓的一股脑儿热情来决定打不打仗。这种大事,肯定得经过长时间的打算和筹备。得好好掂量下两边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还有经济水平,再冷静地分析一通,最后才能下个定论。

真可惜,南宋王朝被表面的好机会给冲昏了头,没仔细琢磨战前的准备、该啥时候动手,还有打完仗会咋样,就这么急急忙忙地踏出了第一步,结果走错了路。

【起兵:从不宣而战到檄文伐金】

从1205年开禧元年那时候开始,韩侂胄在背后偷偷下命令,南宋的军队就开始在跟邻国的边界上,老是找茬闹事,搞出不少小冲突。

到了第二年快夏天的时候,金国外面被蒙古骚扰,里面又饿肚子,但他们还是想尽办法不想卷入这场眼看就要打起来的仗。

当得知对手正在积极备战时,女真人不得不赶紧行动起来。他们开始修建道路,检查水军,征集士兵,增设防御栅栏。同时,还在边境地区囤积粮食,加强守卫,以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南宋看金国拼命忍让,却觉得是女真人胆小怕事,这让韩侂胄觉得有机会一举打败金国。他不断试探和挑衅,到了1206年五月中旬,大宋的宰相一拍大腿,决定动手。他调集了十万大军,还拉了数十万百姓去帮忙,分三路从两淮、湖北、四川往北边打,开始攻打金国。

得说清楚,三路军队出动其实就是南宋单方面挑起的一场战事,或者说是南宋撕毁盟约后搞的一次突然袭击。说实在的,在这种国家存亡的大战里,还扯什么君子风度,那真是太天真了。再说,女真人之前多少次往南打,哪次提前跟南宋说过?

好吧,说实话,要是我是个有点偏执的民族主义者,那我可能就假装忘了这场战争一开始那点不太上台面的事儿了。但问题是,南宋朝廷和他们的军队,后来干的那些事儿,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丑陋得没法说。

战争的发展看起来正合韩侂胄的心意,打头阵的东路军作为北伐的主要力量,一开始就打赢了。猛将毕再遇从盱眙出兵,只带着87个人,就成功占领了金国人控制的泗州,给“开禧北伐”开了个好头。

随后,各条战场好消息不断,中路宋军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攻下了新息、内乡和褒信,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那是越来越明朗;再说四川那边,吴曦也带着兵马打进了天水地区,西路的宋军也是不甘落后,给北伐大业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南宋打了好多胜仗,老百姓们都非常激动,韩侂胄心里更是美滋滋的,觉得收复失地很快就能实现了。他跟宁宗皇帝报告了前方的战斗情况后,就直接发了份正式的文告,宣布跟金国开战,下令攻打金国。

韩侂胄是个老练的政治人物,在决定是否大举攻打金国这事儿上,他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要是三路北伐出了啥岔子,或者仗打得不顺,他完全可以装糊涂,说自己不知道这事儿,毕竟还没正式跟金国宣战,而且宋金边界以前也经常闹矛盾。

不过,韩侂胄看到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心里就认定敌人已经虚弱得不行,根本不用多虑。这样一来,他也不用再藏着掖着了。所以,他干脆没打招呼就直接动手,偷袭成功后,又借着发布攻打金国的战书,把这场战争变成了南宋全国上下都知道的大动作,正式拉开了北伐的序幕。

老天有眼,终会让中国伸张正义;人心向善,就算普通人也有仇必报。这激昂的战书一出,立马激起了大家共同的愤怒。多年来积累的仇恨、世代的恩怨,还有受过的屈辱,仿佛一下子就能得到清算,让整个南宋都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就在大军浩浩荡荡往北方进发的时候,战场上的情况却猛然来了个大变脸。南宋这边,走得跌跌撞撞的,一直没见着好转的苗头,反倒是眼看着要被更深的黑暗给一口吞掉了……

【攻城:全线溃败外加自相残杀】

金国一直努力不让南边和北边的敌人同时打过来,但南宋那边步步紧逼,金章宗没办法,只能先把别的事儿放一放,集中力量对付南宋。

南宋发出北伐檄文后的第五天,金朝立马就回应了。他们找了个借口,说韩侂胄“擅自挑起战事,破坏边境和平”,然后也发布了南征的命令。为了挡住南宋往北的势头,金朝在东、中、西三个方向都布置了兵力。

最早吃亏的是中路大军,五月七号那天,中路的一个头头皇甫斌,急着抢功劳,没等到上面的命令,就自己带着兵去攻唐州了。结果没想到,金人那边早就准备好了,所以一连打了好几个败仗。

皇甫斌接着调配兵力,再次向中原的要地蔡州发起进攻。可巧的是,溱河这时候水位暴涨。宋军士兵刚一下水,就被金军在半道上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队伍吓得四散奔逃。金军乘胜追击,宋军损失惨重,差不多有两万人伤亡。

东路军那边的情况真是让人头疼,打了泗州那场大胜仗后,主帅郭倪马上让他弟弟郭倬,还有那个管马军的李汝翼,带着快八万步兵骑兵转向西北,一起去攻打宿州,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县。

田俊迈带着两万人,还有一大群忠义人,就是那些从北方来的汉人农民部队,他们一起做了先锋。只用了短短七天,就把宿州给团团围住了。

可就在那些忠心耿耿的勇士们不顾一切,拼命往上冲,想要登上城墙的时候,开禧北伐里最让人无语又气愤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带领大军的主将郭倬到了战场上,一看宿州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他怕别人抢了他的战功,竟然直接命令手下,对着正在往上爬的勇士们放箭。

在乱箭纷飞之下,那些奋勇攻城、满身是血的百姓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宋军因为内部混乱打起架来,攻势也跟着停了下来。宿州城眼看就要被攻破,但多亏了郭倬那笨蛋的瞎指挥,反而让宿州从危险中解脱了出来。

错失了攻打城池的最佳机会后,宋军在城下转悠了十多天,就是拿不下城池。郭倬挑的扎营位置,偏偏在城外那片低地。正好赶上两淮地区的雨季,大雨下个不停,宋军被泡在泥潭里,真是难受极了。这时候,金兵又瞅准时机,偷偷出城,一把火烧了宋军好多粮食和草料。

郭倬发现打了好长时间都没攻下来,而且粮食也快没了,没办法只能往宿州东南方向撤退。可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被金军给围住了。这时候,金军说只要他们把田俊迈交出来,就可以放他们一马。郭倬这个自私的家伙,为了自己能活命,居然答应了金军的要求,把勇敢的田俊迈绑了送到金军营地。

之后,金兵虽然答应了让路,但却紧追着郭倬不放,南宋的军队在逃跑时损失惨重,一路上的伤亡人数多得数不清。那些剩下的残兵败将,一直跑到宿州东边的灵璧,才算是碰上好运气,撞上了正在北上的毕再遇部队。

毕再遇,那个在泗州之战里一下子出名的人物,这次又展现了他的勇猛。他只带着几百个精锐骑兵断后,就把五千多的女真追兵给打败了,让主力部队安全往南回到了宋朝的地盘。

不过,就算毕再遇表现再突出,也救不了中、东两路大军全面失败的局面。形势就像雪崩一样,南宋军队在中原地区四处逃窜,刚刚拿下的江北地盘一眨眼就全没了,金军顺势一路往南,直逼江南。

真是“倒霉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就在京湖、两淮战场一败涂地的时候,西边的吴曦又突然反叛宋朝,投敌了。他不仅把被叫做“川陕门户”的大散关献给了金国,还顺道把阶州、成州、和州、凤州这四个关外的重要地方,都拱手让人了。这样一来,战况就更糟糕了,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

到这个时候,“开禧北伐”这场大行动算是彻底垮了,三路兵马全打了败仗,到头来就占领了个泗州小城,南宋只能赶紧转守为攻,可接下来,他们得迎接金国那铺天盖地般的疯狂反击了。

【败退:从卑微求和到鱼死网破】

1206年开禧二年的秋天十月里,金章宗一声令下,要金军开始反击。于是,九路大军分别从东、中、西三面,朝着南宋的地盘猛攻过去,全面开打。

秋天到了,马儿养得膘肥体壮,女真族的骑兵这时才大展身手,在两淮地区显示出他们的真本事。他们一路往南,根本挡不住,打哪儿赢哪儿。

韩侂胄最终看清了现实,明白像毕再遇、田俊迈那样既聪明又勇敢的将领,真的是太少了。反观皇甫斌、郭倬这种人,在军队里到处都是,啥本事没有。再说南宋已经太平了好久,士兵们好久没打仗,平时训练也不够,根本没法跟金人对抗。

宋宁宗其实并不是那种特别有雄心的皇帝,碰到眼前这堆乱糟糟的事情,整天都心慌意乱。他虽然会跑到宗庙社稷那儿去拜拜,求老天爷保佑国家能长久点,但说实话,这位大宋的皇上也是真没辙了。

可南宋王朝再怎么努力挣扎,老天爷也没给它好脸色。蜀中的叛乱倒是很快就被摆平了,长江上游的危机也暂时没了。但京湖地区的中路战场,官军一败涂地,城池一座接一座地丢,坏消息跟不要钱似的往临安传。还有金军猛攻的东路,战火从两淮一路烧到了长江北岸的扬州,女真的铁骑都快要到长江边喝水了,南宋的南边防线眼看就要守不住了。

但打仗这事儿,真的挺烧钱。现在女真族的力量大不如从前了,打南边这场仗打得挺费劲。还有,金军虽然现在是占上风,可他们也得时刻留心着北边那些不老实的蒙古人,根本不敢放开手脚去打。

所以,到了开禧三年春天那会儿,战争慢慢变成了拉锯战,金章宗那边,自个儿先向南宋提出了想停战的意思。

宁宗和韩侂胄正为和谈没门路发愁,一听这消息,高兴得不得了。可没想到,女真人的停战要求竟那么难缠。他们不光要宁宗低头称臣,年年多送财物,还要宋朝把挑起战事的头头韩侂胄抓起来,交给金国处置,或者干脆把他的人头送过去赔罪。

元谋那个坏蛋得抓起来送走,因为他自个儿想受罚,咱就干脆把他的头割下来,装进盒子里献上去。

后来,南宋还是不断派人去金国谈判,但谈判其实就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南宋在战场上打了败仗,根本没有立场去争取什么。金国在谈条件时特别强硬,尤其是要惩办“罪魁祸首”这一点,更是一点儿都不肯让步。

韩侂胄这人,在朝廷里权势滔天,还特霸道。他从没被人这样欺负过,感觉特别憋屈。试着去谈判,结果也没谈拢。这下他彻底火了,心想:“再也不跟他们讲和了!”

韩侂胄这回可真是栽了大跟头,金人步步紧逼,他肯定觉得特别灰心、难过,脸上无光,心里还直发慌。这些乱七八糟的感觉搅和在一起,最后全变成了他满腔的怒火。

那个被气得火冒三丈的大宋宰相,铁了心要拽着南宋这艘破破烂烂、四处漏风的船,硬往前面那狂风巨浪里闯。至于国家的安危、老百姓的死活,韩侂胄这时候哪还顾得上那么多,他心里就想着,大不了就是拼个你死我活,大家都别想好过。

接着,韩侂胄把皇帝赏的六千两金子都拿出来,给国家当军费用,好让战争能继续打下去。他还让蜀地赶紧准备打仗,要不了多久就得能上战场,从四川打到陕西去。只要另外两个战区稳住,他们就主动找机会出击。

【求和:从诛杀首谋到函首畀金】

韩侂胄对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特别自信,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政治较量,朝廷里已经没人敢跟他对着干了,就连大宋的皇帝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因此,就算他把整个国家都卷进战争的漩涡里,他也自信满满,觉得没人敢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可偏偏就是这份过于的自大,让他没留意到危险正悄悄逼近。

开禧三年,也就是1207年的冬天十一月时,对韩侂胄一直心怀不满的杨皇后,自个儿找上了那个满心坏主意的奸臣史弥远。他们俩偷偷商量了一番,之后动手伪造了宋宁宗的亲笔密令。接着,他们指派禁军头头夏贵,带着三百个士兵,藏在韩侂胄每天上朝都要经过的路上。等韩侂胄一来,这些人就冲出去,硬把他从轿子里拽出来,然后一路押着到了玉津园里一个偏僻角落。在那儿,他们动手用棍子把韩侂胄给打死了。

韩侂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假圣旨给害了,宁宗没办法,只能认了这个事。史弥远,他马上就跑去跟金国说韩侂胄已经死了,然后又想着要跟金国谈判和好。

从那以后,南宋朝廷的局面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宰相韩侂胄因为跟金国起了冲突,被大家骂得狗血淋头,还成了打仗输掉的头号罪人。

第二年春天四月时,为了让金国人满意和谈的条件,宋朝廷做了个狠心的决定,把已经埋了的韩侂胄挖出来,砍下脑袋,然后用木头盒子装好,送到了金国的中都。就这样,南宋才算是低头认了输,开始给金国进贡,还自称臣子,最后签下了那个让人丢脸的《嘉定和议》。

“开禧北伐”打完了,说到底,这场仗是韩侂胄想趁机在政治上捞一把,才搞的军事行动。但说实话,他们抵抗金兵,这事儿也不能说是坏到极点。

说白了,就算韩侂胄罪该万死,但他跟秦桧那种对国家百姓有害的坏蛋还是不一样的。反正,那些主张打仗的人,不该被扣上“元谋奸臣”这种坏名声,稀里糊涂地丢掉性命。

把掌权大臣的脑袋献给敌国以求宽恕,这种丢国家脸面、伤国家尊严的事儿,把南宋内心深处的懦弱展现得一清二楚。

“开禧”这个名字,是从太祖的“开宝”和真宗的“天禧”两个年号里各取一字得来的。想当年,开宝元年,北宋一举拿下中原。真宗那时候,宋辽还签了个百年的澶渊之盟。可让人郁闷的是,这个意义深远的“开禧”年号,没给南宋带来啥好事。相反,就因为一场从头到尾都丢人现眼的北伐,它就被永远地记在了历史上。

0 阅读:30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