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逃!山火来了!”近日,山西省沁源县的李老汉被一阵刺鼻的焦糊味猛地惊醒。他看向窗外,只见平遥县方向的夜空被映得一片血红,此时此刻,800名救援队员正争分夺秒地与这场可怕的山火较量。
800名人的日夜奋战
近日,晚19时左右,山西省沁源县与平遥县的交界处,突然燃起了熊熊山火。正值清明假期,气候干燥,加上人们祭祖焚烧纸钱,火势迅速向山林蔓延。当地政府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紧急组织了800多名消防员、民兵和村民,连夜投入到扑救工作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过火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多亩,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有村民说,在起火点附近发现了还没燃尽的香烛和鞭炮碎屑,不过具体起火原因,相关部门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这是因为祭祀引起的首起山火吗?当然不是!
案例一:“木里火魔”事件
在2019年3月的四川省木里县雅砻江镇也发生过类似的山火,由于当地地形复杂,风向又突然改变,27名森林消防员和3名地方干部在奋力救火的过程中,不幸壮烈牺牲。事后调查发现,这场火灾竟然是当地村民在祭祖时违规用火导致的。尽管最后肇事者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可那30条鲜活生命的离去,却成了一道永远刺痛社会的伤疤。
小编认为当传统习俗与安全产生冲突时,必须依靠法律来明确界限。《森林防火条例》清清楚楚地规定,在森林防火期内,严禁在林区野外用火。然而,在“慎终追远”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很多人依旧觉得祭祀用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克制。
案例二:“安宁之火”事件
还有在2018年3月的云南省安宁市青龙街道,因为村民上坟烧纸,又一次引发了山火。狂风呼啸,火势迅速失控,无情地吞噬着山林,最终导致3名救火人员牺牲,过火面积达到了1200公顷。经过司法鉴定,肇事者王某因过失引发火灾,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个案子有个特别之处,王某在参与救火的时候,自己也受了重伤,但法律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减轻对他的处罚。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我们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和前面两起案件相比,安宁山火更加凸显了“救火者反成受害者”的残酷现实。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预防山火远比事后扑救重要得多,我们每个公民都肩负着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
防火困局
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2024年这段时间里,我国因为祭祀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占比高达30%。特别是2023年清明假期,单日接到的山火报告就有37起,创下了历史新高。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森林法》的修订完善,以及“文明祭扫”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2024年这类案件相比之前下降了42%。但和日本等国家比起来,我们还是存在差距。日本通过推广电子祭祀、设置集中焚烧点等一系列措施,已经把祭祀用火事故率控制在了0.5%以下。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在2020-2024年查处的山火案件中,60%的肇事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这反映出老年群体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问题。要想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工作。
那么,您认为我们是该坚守传统习俗,还是积极拥抱文明祭扫的新方式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您的独到见解,让我们一起探讨,怎样在传承文化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您的每一次转发和点赞,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守护,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作者声明:图片均出自网络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