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疼!”6岁的阳阳哭着一头扑进母亲怀里,他那稚嫩小脸上的五道血痕,看着就让人心疼。实习幼师王某毫无征兆地突然拽住孩子头发,指甲深深刺进孩子幼嫩的皮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幼儿园监控盲区的暴力
近日,某地蓝天幼儿园,实习幼师王某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因为阳阳老是走来走去,她突然就伸手用指甲抓伤了阳阳的面部。园方提供的监控只能看到王某伸手的动作,具体过程却没有完整记录下来。经过司法鉴定,阳阳的面部构成了轻微伤。王某还狡辩说“只是轻轻碰了一下”,但司法鉴定结果显示,伤痕深度都达到了真皮层。最终法院综合现场照片、医疗记录,还有阳阳自己的陈述,认定王某存在过错,判决赔偿4万元。这种体罚和虐待事件是个例吗?当然不是!
案例一:“教鞭下的童年”
在2018年9月的江苏某镇小学,教师李某因为学生张某没完成作业,就用竹尺抽打张某的手心,足足抽了20多次,结果孩子的手掌大面积淤青。家长知道后报了警,当地教育局调查后认定李某这是体罚学生的行为,就给了他记过处分,还把他调离了教学岗位。李某心里不服,就提起了诉讼。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惩戒权,但必须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最终判决李某赔偿张某医疗费3000元,还得向学生公开道歉。
小编认为在过去“严师出高徒”这种旧观念影响下,有些教师还是把体罚当作一种教育手段。可《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明白白规定了,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绝对不能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一旦教育者把正常的惩戒变成了暴力行为,法律就必须站出来制止。
案例二:“失控的戒尺”
还有在2015年3月的河南某民办幼儿园里,教师赵某因为幼儿在午休的时候说话,居然用晾衣绳抽打孩子的臀部,最后导致孩子软组织挫伤。经过鉴定,伤害程度构成轻伤二级,赵某因此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小编认为赵某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明明应该能预见到这种暴力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后果,却还是放任不管。这起案例和前面两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赵某的主观恶意很明显,而且造成的伤害后果也特别严重。它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任何打着教育旗号实施的暴力行为,都有可能越过法律红线,最后演变成刑事犯罪。
数据下的教育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蓝皮书》,在随机抽取的1000份涉及教师暴力的案件里,78%都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让人深思的是,63%的施暴者年龄都在25岁以下,其中实习教师占比达到了35%。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年轻的教育者往往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而幼儿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就更容易成为暴力侵害的对象。
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赔偿金额的差异。在2015-2025年这10年里,教师暴力案件的平均赔偿金额从1.2万元涨到了4.8万元,这能看出司法系统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不过跟欧美国家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美国类似案件平均赔偿能达到20万美元以上。这既说明了我国法治在不断进步,也表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那么,您认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守护住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呢?是应该给教师更多合理的管教权力,还是要建立起更严密的法律防线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怎么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您的每一次点赞和关注,都像是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声明:图片均出自网络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