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58岁的刘某昌孤独地蹲在殡仪馆门口,手中紧紧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缴费单。女儿那冰冷的遗体,已经在冰柜里躺了整整五年,而那高达40万的“冷藏费”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女儿遇害五年,40万“冷藏费”压垮老父亲
五年前在济南打工的聊城女孩刘某,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不幸离奇遇害。警方经过侦查,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是她的前男友王某,因感情纠纷,王某持刀行凶。案件侦破后,刘某的遗体被送到了济南市第二殡仪馆保存。按照《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公安机关在确定死因后的15天内,就应该通知家属来处理遗体。然而,由于这起案件进入了司法程序,遗体的保存期限不得不延长。
在这漫长的五年里,刘付昌无数次在聊城与济南之间往返,满心期盼能接回女儿,让她入土为安,可始终未能如愿。殡仪馆给出的收费明细,简直让老人欲哭无泪:基础冷藏费每天60元,特殊格位费每天350元,算下来累计产生的费用高达38.7万元。“孩子尸骨未寒,他们却要我卖房子!”刘某昌指着《殡葬服务项目协议书》,声音哽咽。协议第5条写得清清楚楚:“亲属要求延长保存期限的,费用由亲属承担。”但老人却坚称:“我从来没签过字同意延长,是他们说案子没结不能火化!”遇到这种事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看看类似的案例!
案例一:“冷冻遗体案”
在2015年的杭州某医院太平间里,68岁的陈某某,因为医疗纠纷去世后,遗体竟被冷冻保存了长达五年之久。他的儿子陈某,拒绝支付每月800元的冷藏费,与院方闹上了法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遗体保存责任归属”。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在死因明确后,应当及时告知家属处理遗体。但陈某觉得院方存在过失,坚持要求先赔偿,然后才肯火化遗体。最终,法院做出判决:陈某承担60%的责任,医院承担40%的责任,冷藏费按照这个比例分担。
小编在深入了解类似事件之后,不难发现它暴露出遗体保存问题在法律层面存在空白。一旦家属与涉事方产生纠纷,往往就会陷入“谁都不想担责”的尴尬僵局。就如同刘某昌的案子,殡仪馆强调“按协议收费”,警方则表示“案件未结无法火化”,最后,受害者家属反而成了唯一的“债务人”。
案例二:郑州“交通事故遗体保存费”还有在2018年的郑州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3人不幸死亡。其中一名死者的家属,因为与肇事方的保险公司就赔偿金额没能达成一致,拒绝火化遗体。就这样,殡仪馆产生了每月2000元的保存费,累计下来达到了12万元。保险公司以“未完成理赔程序”为由,拒绝支付这笔费用,家属则认为“责任在肇事方”。最后,经过法院调解,保存费由保险公司、肇事方和家属三方共同承担。
从这类事件中,我们能明显看出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在德国,政府专门设有“社会补偿基金”,用于垫付那些无人认领或存在争议遗体的保存费用。而在我国,目前还是遵循“谁主张谁担责”的原则,这就导致一些弱势群体,很容易陷入经济困境。
遗体保存费的“地域差异
-北京:普通冷藏费每天150-300元,特殊保存的费用最高可达每天1200元。
-上海:基础费用是每天80元,要是选择VIP冰棺,费用则为每天500元。
-河南:县级殡仪馆的平均收费在每天60-120元。
-云南: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体保存费可以减免30%。
并且值得小编关注的是,我国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仅仅规定了“遗体保存不得超过15天”,但对于超期费用该由谁承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据民政部统计,2022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278起遗体保存纠纷,涉及金额最高竟然达到了187万元。
那么,您认为究竟该如何守护逝者的尊严?是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还是建立遗体保存专项基金呢?恳请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有可能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
作者声明:图片均出自网络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