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一个人时,其实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
心里更多的是难以言表的酸涩。
过来人都知道,爱会夺走一个人的理智和判断力,让人情绪失控。因为心里装着那个人,就会为他喜、为他怒,变得患得患失、魂不守舍。
他要是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你,不回消息,你就会开始胡思乱想,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变心了。
你还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期待,盼着能从他那里获得同等的爱,一旦期待落空,那种失落感就会变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从本质上讲,爱与痛苦常常如影随形。
哪怕是曹公笔下通透洒脱的黛玉,碰上爱情,照样当局者迷。
《红楼梦》开篇里的木石前盟就说了,黛玉这一世是来为贾宝玉还泪的,抛开身世孤苦和寄人篱下的惆怅,她单为宝玉就哭了几十回。
宝玉受罚,黛玉会心疼他,为他掉眼泪;跟宝玉吵架了,摸不透宝玉心思时,黛玉也会黯然神伤。
所以就算黛玉聪慧,也难免会因为感情和宝玉闹别扭。两人在误会里反复试探,来确定彼此的心意。但即使已经心意相通,生性敏感的黛玉,还是会偶尔吃醋,需要宝玉一次又一次的坚定回应,才能安心。
所以要是问黛玉在这段感情中得到的快乐和痛苦,孰多孰少。
我想应该是悲大于喜。

这一点,《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早就为两个人的结局埋下伏笔:“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说到底,真正要了黛玉命的不是身体上的疾患,而是心病。当得知宝玉要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她心中理想的爱情破灭,一时看透世间,万念俱灰,落得一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这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
因为爱从来不是无私的奉献,心里不仅想让对方过得好,更想将这个令自己心动、珍惜的人留在身边。
所以爱对应的是被爱,在付出的同时,心底也渴盼着同等的回馈,一旦求而不得,便会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
就像面对告白,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我喜欢你”、“我爱你”,却不知道这后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也请你喜欢我”、“请你爱我”。
可得到爱不容易,想守住这份爱更是难上加难。
就像金庸说的:情深不寿。
在跟他相处的过程中,你爱得格外用力,因为太在意他的态度,不停地去试探,确定他是否真的爱你、在乎你。所以你既想好好爱他,又不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感情有多深,怕他觉得太容易得到,不珍惜你。
但无论你使用什么方法,哪怕吵吵闹闹弄出矛盾,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他更爱你,让你们的感情走得更长久。你不想离开他。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你在感情中能体验到以前没有感受过的幸福,可你流的泪也比以前多得多。虽然你抱着他睡得更踏实,但失眠的次数也比从前更频繁。
尤其是你跟他在一起后,不知不觉从向内寻求力量,转变成了向外索求情感寄托。
过去伤心难过,你能独自默默消化,现在下意识就想找他寻求安慰,然而看见他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忍不住失落,本来的难过也瞬间加倍,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没有感受到被爱,你觉得他并没有那么爱你。
这个认知让你感到恐慌、不安。可就算这样,你还是不甘心,舍不得就这么放手。
于是你逐渐在这段感情中迷失自我,为了能留住他,开始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的喜好,为了迁就他委屈自己。
比如:你喜欢仪式感,期待他能主动送你礼物,但是他既不主动,也不愿意为你花心思。而你为了让自己舒心,就劝自己别太较真,对他降低要求,只要你提了,他愿意去做,你就觉得心满意足。
所以啊,等爱情外面那层糖衣褪去后,露出里面的苦涩,也难怪有人会发出“智者不入爱河,无爱者一身轻”的感慨。
那为什么仍然还有人明知道爱情这杯酒,三分甜七分苦,也心甘情愿地往里扑呢?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爱本来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源自于本能,难以自控,即使只有三分甜,也让人甘之如饴、义无反顾地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