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新特征:从兄弟互攻到父子相残!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05 07:31:10

鲁闵公二年的《左传》,共用字1227个,称得上是《左传》中的长篇大论!而这1227个汉字的内容,其所记述的故事,来自四个国家,即鲁、卫、郑、晋这四个姬姓国家!把这四个国家的故事,放在同一年的《左传》中,让笔者感觉出了一种作者特别的用意!这种用意就是,何为礼崩乐坏?谁又是制造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而礼崩乐坏者的下场又会是何等的悲惨!然而,这样的悲剧,并不是历史悲剧的终点,而是新的悲剧即将进入新高潮的起点!因为卑鄙的肉食者,已经把他们的自私和凶残,从兄弟之间开始发展到父子之间!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统治所拥有权力的丑陋!

郑国、鲁国、卫国发生的事,就摆在那里!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攻,卫州吁发动武装政变杀掉卫桓公,鲁桓公联手公子翚谋杀鲁隐公,这三件事情,开启了春秋时期最丑陋的兄弟互攻模式。而这种模式发展新的阶段,就是在他们的第二代中,兄弟之间的互攻模式、谋杀方式不但更加卑鄙与凶残,也更加地不计成本!比如,郑厉公与太子忽之间的权力恶斗,导致郑国内部分崩离析,几代人建立的中原霸权由此坍塌!比如卫惠公为了夺取太子急的继承权所导演的雇凶谋杀案,引发卫国连年处于恶战之中,导致国家多次被洗劫一空。又比如仲庆父与公子友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但使鲁国的两代人损失殆尽,也导致作为传统大国的鲁国在这一年濒临灭亡的凶险!

而正在晋国发生的事,不但具有旧的权力斗争的熟悉的痕迹,也存在着新的时代特征。而这个新的特征,就是传统父子之间的信任开始消失,父子之间也成为了新的权力斗争的一方。这是因为,在晋国,兄弟之间的仇杀,最有历史,也最有彻底性,因而最具典型性。从历史上看,这要一直上溯到曲沃庄伯被封分到曲沃那个时候,那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而从彻底性来看,晋献公是当之无愧的“历史”记录开创者!因为晋献公在兄弟相残上,手段十分彻底,那就是“尽杀群公子”,即斩草除根!所以,在晋国,内部斗争方向只能发展到父子相残这一步。因为,兄弟们都已经被他杀光了!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谁当晋献公的儿子谁就倒霉!尤其如果是晋献公长子的话,那就更倒霉了!因为你太接近那个令人敬畏的“君权”了!在古代,太子其实就是嫡长子,太子的身份并不是一种需要特别授予的官职。而晋国的公子申生,既是嫡子,也是长子,因此公子申生也就成了命该如此的晋献公的“太子”!即这就是他的宿命。

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左传》已经告诉我们,这位太子,即申生,已经成为了骊姬的算计中的猎物!因为“群公子皆鄙”的阴谋手法,已经把太子申生置于了一种十分不利的局面之中!尤其当把太子申生分封于曲沃之后,就连士蒍都说,“太子看来已经出局!位同卿士而受封都城,这是把申生当成臣子而非太子了”。不过太子申生看来并不甘心!因为就在当下,晋献公又让太子申生独自领兵出征皋落氏!这样的命令,既可以看作是委以重任,也可以看作是给太子申生制造死局!于是左思右想的申生,就有了想办法刺探晋献公内心世界的主意,看看他的父亲对他究竟是怎么打算的。

太子申生要实现一窥君心的目的,就得通过里克。里克据说是赢姓,这与晋献公的另一个重臣赵夙该是同宗。里克为人,耿直而又深得晋献公信任,对太子申生的遭遇也有所同情,所以承担了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里克针对晋献公的任命,提出了以下三条疑问:

其一,什么才是太子的职责?按照里克的说法,太子也就是冢子。其职责在于朝夕跟随国君,参与国家祭祀大典,是为国君安排饮食起居之人。太子作为国君的备位人选,国君出征时,太子要负责留守;只有留守有人时,太子才可随君出征。

其二,谁才是帅师出征的合适人选?是国君和国家的执政卿士。因为帅师出征,是国之大事,须由国君专权决断,方能激励将士。但对于太子,如果独自率师出征,很难做到专权,做不到专权则治军无威;反之如果太子自作主张,就会视为不孝,甚至被认为是在威胁君权。因此,太子作为国家继承人,是不适合独立领兵出征的。

第三,为什么说让太子领兵出征是一项双输的决定?这是因为,对于国君,失去了自己的职能,也有可能导致大权旁落。而对于太子,率领两军出征,其实权力有限,是很难驾驭大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皋落氏进行积极的军事斗争准备,失败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真出现这样的局面,国君你又图啥呢?

对于里克的这番言辞,晋献公似乎早有准备!因此很不耐烦地说道:“我的儿子,我都还不知道谁才是继承者呢?”言下之意是,看把你急的,这是在扯啥蛋呢!由于里克不得要领,只能悻悻而回。但对于太子申生来说,这就急得不得了了!因此急切地问里克:“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将被废掉太子之位呢?”里克心里也很窝火,所以很不耐烦地说了三点。第一,国君对于太子申生的现阶段任务,一是治理曲沃,二是作为下军统帅。太子申生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做好这两件事,而不是其他!第二,作为太子,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尽孝,如何让父亲对自己满意,而不是考虑自己未来能不能当上国君!第三,作为太子申生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修炼自己,以避免出现最坏的结局!

其实,这就是太子申生面临的死局!他的父亲其实就是要把他逼进这个死局之中。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下的晋国之中,能够对国君权力构成威胁的,也只有太子申生!尤其如果这个儿子,即太子申生还很有能耐的话,则只会进一步强化晋献公对他的嫉恨!除了这个死局,太子申生的危险还在于,为晋献公生下小儿子的骊姬已经野心膨胀,而申生就是她实现野心的最大障碍。但是,太子申生的死局很难有解,这在于,晋献公在“尽杀群公子”之后,晋国公室力量残弱,对于君权已经无法有效制衡。也正是因为晋献公的独裁,所以在他的身边就会聚拢一大批趋炎附势之人。因为这些人,要想在晋国的新蛋糕上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就会以中伤太子申生作为最方便的切入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里克也只能给予太子申生以上三点建议。

然而,不论里克的建议多么善良与仁义,而“墨菲定律”还是无可避免的在太子申生的身上应验了!按照里克建议行事的太子申生,只能顶着心理压力率师出征!按照《国语》在《晋语》中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左传》中的有关记载,读者可以知道,太子申生并不是不知道这个死局,也不是不知道作为父亲的晋献公对他的真实想法。

对于晋献公而言,他的儿子又不止一个,生个儿子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负担,因此公子申生对他来说并不是必须拥有的。但是如果太子申生对他的权力一旦构成威胁,或者对他的权威进行稀释的话,则太子申生就成为了这个系统中那个“多余的人”。所以太子申生也知道,晋献公派遣他率领晋国的上军、下军出征,其实也是在探测他的内心深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让太子申生穿上那种不伦不类的“偏衣”;半似国君半似臣下。赐给太子申生铜玦而不是玉玦,这其实也是在暗示,给他的权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出于某种耽心。所以晋献公在听到里克的进谏之后,在太子申生出征之前,又不无担心地去好言安抚太子申生,比如怕他此去会拥兵造反!

对于太子申生而言,他的退路又在哪里呢?晋献公虽然让他帅师出征,但让他做的是上军主帅,而他原本的下军主帅则交给了罕夷,这当然是一种牵制和防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狐突同情太子申生,但也只希望他做个孝子,并不会支持太子申生谋反。而他的车右,即先友则劝他一定要努力做好自己,正确理解国君意图。尤其负责监军的羊舍大夫,更是严肃指出,太子申生宁可去死,也要以忠孝为怀,绝不可以背弃既是父亲也是国君的晋献公。显然,太子申生明白,虽然来自下军的梁馀子养和先丹木支持他,但他也绝对不可能控制整个军队。因此,太子申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努力完成晋献公交给他的任务!至于自己未来的生死存亡,只能交给他的父亲了。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既是死了,也至少还会有一个好名声!

但是,一个如此珍惜羽毛的太子申生,即使他打胜了伐狄之战,还能不能有办法走出这个死局?太子申生的命运难道就只有等死这一条路吗?且听下回分解。

0 阅读:4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