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姓埋名进沙漠17年,3次错失诺贝尔奖,第三次为祖国主动放弃

沐语纪文史 2024-06-30 01:30:50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却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更是主动放弃诺贝尔奖,走进沙漠深处隐姓埋名17年。

当有人提及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却掷地有声的说道:“我愿以身许国”。

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转身就走进了沙漠,从此之后就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在做什么。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

为强国而读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原子弹的爆炸并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它还代表着我国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从此我国再也不害怕其他国家的核威胁。

在原子弹爆炸的这一天,新疆的罗布泊无人区,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看着远处那朵冉冉升起的蘑菇云泪流不止,这是他们众多人才17年的心血,这个老人就是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县,他的家庭本来是一个殷实的中医世家,但是在他4岁的父亲就撒手人寰,13岁的时候母亲又离开了人世,因此经济情况一落千丈。

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但是王淦昌的家人十分支持他读书,他的外婆还时常对王淦昌说:“要像岳飞一样,胸怀大志,精忠报国”。

在这样的教育下,王淦昌的学习愈发的努力,自小就聪慧好学的他加上这份努力,也让他成功的在1925年考进了清华大学。

在读大学期间,他的导师叶企孙经常激动的跟学生们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王淦昌读大学的时候,正是中国最为艰难的年代,西方列强就像是一群恶狼盯着中国这块肥肉。

在这种情形下,王淦昌读完了大学,并且发誓要用自己的学识拯救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王淦昌在高中学习的其实是汽车技术,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有“钱途”的专业。

但是在听完叶企孙导师的教诲之后,王淦昌深感学习汽车没办法拯救自己民族,于是在分系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物理系,从此和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在大学毕业之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的官费留学,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女性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经过了4年的留学生活之后,王淦昌拒绝了德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

在王淦昌离开的前夕,无论是他的同僚还是朋友都劝他留下,他们都说中国是十分落后的,王淦昌回去之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留在德国也是一样的。

但是王淦昌只是淡淡的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就应该为国服务”。

回到中国的王淦昌在大学里面担任教授,在这期间,他教出了很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其中就包括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

虽然学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作为老师的王淦昌却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信息来源:人民资讯

三次错过诺贝尔奖

王淦昌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虽然老师被誉为“德国居里夫人”,但是面对着这个中国来的留学生,导师还是没那么的友好。

在1932年的时候,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之后,对报告中设计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

但是当时还是一个学术界小白的王淦昌的建议是不值一提的,导师教育王淦昌,他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前辈们的理论,而不是对前辈的理论提出质疑。

但是王淦昌还是不甘心,为此他针对这个报告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但是他向导师提了两次做实验的请求,都没得到导师的同意。

没有办法做实验的王淦昌只好就此作罢,但是没想到的是,在1932年,一个英国的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相同的方法发现了中子。

靠着这一发现,这位物理学家在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在王淦昌回国之后,在讲课之余,还在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尽管当时的国内的物质条件十分的落后,王淦昌也没有放弃。

没有实验需要的酒精和烧杯,他就拿着木炭和茶杯代替,实验室没有电,就把废旧汽车的发动机拆出来发电。

在如此简陋的科研条件之下,王淦昌还是在1942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虽然写出了探测中微子的方法,但是受到条件的限制,王淦昌没能自己做这个实验。

而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艾伦在看完王淦昌的论文之后受到了启发,成功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虽然给别人做了嫁衣裳,但是并没有丧气,反而十分的兴奋,在1946年的时候他有根据自己的设想提出了另外的三种思路。

而这次王淦昌还是受限于设备,没能亲自做这个实验,但是学术界却因为王淦昌的理论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1956年的时候,莱因斯在王淦昌的构想上继续实验,终于发现了中微子,并借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是王淦昌第二次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王淦昌作为核物理方面的专家,被国家派到苏联和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苏联期间,王淦昌再次向科学界证明了他的智慧。

他带领的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因为是首次发现,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只要王淦昌继续在这个领域研究,下一个诺贝尔奖一定是他的。

但是王淦昌面对着诺贝尔奖的诱惑只是淡然处之,并没有当一回事。

反而是在收到来自国家的电报之后,王淦昌直接消失在了这个世间。

这个时候我国因为和苏联的交恶,核武器研究陷入了停滞阶段,王淦昌收到的电报正是国家发来请王淦昌参与核武器的研究的。

一边是诺贝尔奖,一边是国家的请求,在这两个选择之间,王淦昌根本看都没看诺贝尔奖一眼,就放弃了自己的研究走进了沙漠。

这一去,王淦昌就在沙漠呆了17年,在这17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再也没有科研天才王淦昌,取而代之的是新疆沙漠里不起眼的“王京”。

一直到王淦昌71岁,他才恢复了自己的本名,而在这个本该退休的年纪,他却依然坚持着科研,直到生命的尽头。

2.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在他死后,国家追授他“两弹一星勋章”。

并且在2007年的时候,国家将一颗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让他科研永远的看着自己的祖国。

结语

王淦昌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誓言,虽然他经常觉得愧对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从来的不曾愧对国家和人民的其期望。

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都毫不在意,但是在听到国家的召唤之后,立刻就能挺身而出,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

1.人民资讯:《王淦昌:三次错过诺贝尔奖,为国隐姓埋名17年,这就是国家的脊梁》

2.湖南日报:《功成名就之时,著名科学家神秘“消失”17年……》

3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06-30 16:09

    王淦昌这样身许祖国的科学家才是国家之骄傲.民族之脊梁!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