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代的仕女图里,那些美人儿都是清一色的单眼皮?那些威风凛凛的兵马俑,为啥也都是单眼皮的“标配”?
有人说,双眼皮是“外来血统”的象征,是真的吗?
以前人人都是单眼皮?古代真的人人都是单眼皮?这话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但翻开那些泛黄的史书,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就拿那些千娇百媚的仕女图来说,一个个柳叶弯眉樱桃小嘴是挺标致,可定睛一看,再看看威风凛凛的兵马俑,个个都是单眼皮的“标配”。
难道当时的人都是单眼皮?其实这主要还是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
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可能就是交通,因为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出门全靠两条腿,或者顶多是牛车驴车,出门有的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样情况下,大家基本很少出远门,见到的人也就是周围同样的人种,所以基因交流的速度自然也快不到哪儿去。
再加上古代中原地区,大部分都是汉人,而汉人天生自带单眼皮属性。汉人和汉人生下来的孩子,也自然带有单眼皮基因。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活动范围有限,近亲结婚的概率也比现在高得多,这就更加剧了单眼皮基因的“统治地位”。
所以说与其说古代人偏爱单眼皮,不如说是当时客观条件限制了基因的多样性,导致单眼皮成了那个时代的“大众脸”。
双眼皮是外来血统?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基因的融合也变得复杂起来。
到了秦汉时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鼓励各民族通婚。
他鼓励把中原地区的汉人迁徙到边疆地区,同时也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民族的人们开始比邻而居,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也日益密切。
一位来自中原的汉族姑娘,嫁给了一位来自北方的匈奴小伙,他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充满了无限可能!
而真正让双眼皮基因在汉族中“开枝散叶”的,还得归功于那些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胡人。
这些胡人天生自带一股豪迈奔放的气质,而且他们的基因里还藏着双眼皮基因。
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昭君作为汉族美女的代表,远嫁匈奴,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交往,也促进了双眼皮基因的融合。
时间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革,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民族融合也更加普遍。
五胡乱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他们与汉族之间的通婚联姻也变得更加频繁。
双眼皮基因也随着人口迁徙,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逐渐扩散到更广阔的地域。
唐朝实现大融合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当然,也带来了他们独特的基因.
当时的长安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说着流利的汉语,穿梭于热闹的西市,他们的货物琳琅满目,吸引着唐朝百姓的目光.
在唐朝的壁画和雕塑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双眼皮胡人的身影。
比如在著名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来自吐蕃的禄东赞,就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皮,这在当时的唐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再比如,出土于唐代墓葬中的三彩陶俑,也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
这些陶俑中,既有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也有身着汉服的唐朝百姓,他们生动地再现了唐朝社会的生活百态。
走在唐朝的街头,人们不会因为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样貌而感到惊讶,因为在那个包容开放的时代,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说着同一种语言,吃着同样的美食,做着同样的生意,甚至信仰着同样的宗教,他们彼此尊重,彼此学习,也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基因库,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时间一晃,来到了南宋,经济中心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来自西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他们和当地的汉族人民一起开垦土地,发展贸易,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比如来自云南地区的傣族,他们擅长种植水稻,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为南方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来自福建沿海地区的畲族,他们擅长航海和捕鱼,他们的到来,为南方的海上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彼此通婚,他们的文化和习俗相互融合,他们的基因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交流。
就这样,汉族的基因库,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来自其他民族的“养分”,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如今的汉族,早已不是单一血统,而是融合了多个民族基因的文化共同体。
我们身上的每一个基因,都记录着祖先们迁徙、融合的历史,也书写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
结语:所以无论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只是基因多样性的体现,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
美,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来源:中国知网《古代仕女都是单眼皮》奇闻怪事.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