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都饮茶,但为何说“茶兴于唐,盛于宋”?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08-20 08:00:31

你知道吗?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香气扑鼻的,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茶”的饮品,其实背后蕴藏着一段段令人着迷的古老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茶,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仿佛记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滴茶水都仿佛流淌着古老的智慧。每当我们轻轻地端起茶杯,品尝着那苦中带甜、清香扑鼻的茶水,我们仿佛就能听到那遥远的历史在耳边低语,感受到那深厚的文化在心头荡漾。

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交流,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使者,一种心灵的沟通。它让我们与世界相连,让我们与历史对话。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因此据此推算,茶在史前就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当初,茶是作为药用的功能被人们利用的,如《神农本草》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大多数学者认为”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最早由宋代的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提出”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宋)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后明代王像晋在《群芳谱》(全名《二如亭群芳谱》)再次指出”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之后”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就广为流传。

在点茶、斗茶这些茶娱乐文化兴起之前,茶因为对人脑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所以就广受巴蜀地区的人们喜爱。到了三国,茶的饮用在三国时期还主要流行于宫廷和望族之家,不过可以留意到以茶待客一事开始慢慢融入了社交礼仪规范中,比如就有相关文字记载:”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茶便在民间普及起来,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正因为茶文化流行于社会各阶层,所以在东晋这以夸豪斗富为美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一些有识之士因为看不惯社会这股奢靡之风,便提出”养廉”的问题,而茶因其清淡、雅丽的特质成为了他们标榜俭朴的一种标志。从这时开始,茶叶就是这样,首次被人们赋予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文化内涵。

提到以茶倡俭朴之人,就不得不提及陆纳和桓温的故事。《晋书中兴》中就有一记载,当时陆纳以示俭朴,准备用茶果招待卫将军,却没来到其侄子却摆出珍诺美味出来,反而损害了他的名誉,可见”茶”与”珍饯”、”廉”与”奢”之对比;而桓温则常”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己”,以简朴示人。

除了要以茶抗奢外,茶文化在这时能被人的赋予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文化内涵还得归咎于当时文人崇尚清谈的文化氛围。南北朝天下骚乱,每朝国祚亦相当短促,以至于文人们无以匡世,只能清谈论政。

所谓的”清谈”,就是文人们围一起,以茶助兴,共同辨析名理,亦即是我们熟悉的”坐而论道”。茶能使思维保持长时间的活跃,所以清谈家都喜欢茶助谈兴,”以茶相伴”慢慢就成为了约定俗成之事。

在《世说新语》中就有谈到清谈家王檬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而当文人道士与茶结缘之时,就是茶由日常饮料转变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载体之时。

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养分,其内涵也日益丰满起来。

到了宋朝,不仅有茶艺、茶具文化,就连名茶的数量也达到了200多种。虽说宋化之前,百姓也有饮茶的习惯,但社会饮茶习俗的形成还是主要依赖于文人和道士的提倡。而到了宋代,饮茶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好,真正成为了”富贵贫贱靡不用”之物。吴自牧在《梦梁录》就说过”人家每日不可网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见得茶已经成为了日常必需品。

由于百姓饮茶风气盛,坊间也首次出现茶馆。

在京城汴梁,以及南宋京城临安等繁华之地,茶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些茶坊不仅是为上流社会服务,亦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当时又被称为”市头”的茶馆,就是专为当时做工的苦力、佣人开设的,也有一些专门为了解决邻里之间、行业之间的纠纷而设立的”人情茶坊”。这些都标志着饮茶风俗已经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后来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茶文化在达到顶峰之后便日趋式微。

但无论如何变迁,茶始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宁静、和谐与品味,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茶的魅力。无论是闲暇时品一杯香茗,还是朋友聚会时共饮一壶好茶,都能让我们沉醉其中,感受那份来自古老东方的清雅与韵味。所以,不妨找个时间,泡上一壶好茶,让自己沉浸在这份宁静与惬意中吧!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