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龙天子”这个词最早的书面文字出处是来自清代说唱话本《永庆升平全传》,一部白话长篇侠义小说。
不过,尽管“真龙天子”一说清代后期才出现在文献里,但是,将皇帝当作“真龙天子”的做法在秦汉时期就有了。
古人把“天子”和“龙”两种称呼用在皇帝身上,是为了给皇帝的身份和地位制造神秘性,进一步强调皇帝是龙的说法,还特意在“龙”字前面加上了“真”字,将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远在商周时代,古人就习惯将国王称之为“天子”,认为天子是老百姓的父母。秦汉以后,古人仍沿袭了这种做法,将皇帝称为“天子”。
而中国崇拜“龙”的习俗更是源远流长。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对龙总是津津乐道,情有独钟,想象非常丰富。
《易经》里常常以“龙”作比喻,阐明哲学道理。春秋时期古人认为“龙”是最有智慧、最有本领的一种动物,所以常常把那些有智慧、有作为的人比作“龙”。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受迫害而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十九年后才得以复国,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封赏了当年跟他流亡国外的所有大臣,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很失望,带着母亲入山隐居。
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可见,介子推把晋文公比作“龙”,把自己等人比作蛇。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专门以“龙”比作君王的习俗。
战国晚期形成了将君王比作“龙”的习俗。法家韩非把君王比作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传说中具有非凡本领和神奇力量的“龙”成为君主的代名词。
秦王灭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五帝和三王,仅仅称“帝”或“王”都不够份量,于是称“皇帝”,宣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这是史籍所载第一次将皇帝称为“龙”,称秦始皇为“祖龙”,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龙天子”。
皇帝与“龙”神秘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皇帝当作“真龙天子”,皇帝登基称“龙飞”,皇帝的面容称“龙颜”,皇帝的衣服称“龙袍”,皇帝的椅子称“龙椅”,皇帝的子孙称“龙子龙孙”,皇帝高兴称“龙颜大悦”、生气称“龙颜大怒”、生病称“龙体欠安”等等。
皇帝与“龙”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个事件分别是:
西汉初年,官方编造刘邦、刘恒父子都是龙种的神话。这种做法被历代统治集团仿效,他们纷纷编造神话故事,将皇帝的身世与“龙”联系起来,如刘秀、杨坚、李世民等人。
从汉宣帝开始,皇帝的年号出现“龙”字。公元前49年,汉宣帝将年号定为“黄龙”,此后用“龙”字作为年号屡见不鲜,诸如龙兴、青龙、龙飞、龙升、龙朔、神龙、景龙、见龙、龙德、白龙、龙启、龙凤等等,之所以使用带有“龙”字的年号,显然是想利用“真龙天子”这块招牌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与得位正统。
从唐玄宗开始,禁止非皇室人士在丝织品中使用龙纹,至此“龙”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以后,下令禁止天下使用龙纹制品,强调龙纹必须由皇帝垄断,否则治罪。元朝延续了这个作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甚至还将以龙旗定为了国旗。
正式以年号纪年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他建立了第一个年号——建元,此后一直到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为止,前后二千多年,中国历史都用皇帝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即位,哪怕只是一个偏安的王朝甚至一个起义的农民政权,都要改元——宣布自己的年号,重新开始。
尽管“龙”与皇帝有着紧密的神秘关系,但中国历史还有一个诡异的现象,凡是年号里有“龙”字的皇帝,大都没有好的运气,命运多舛,或是一生荒淫残暴,或是在这年号里被推翻,或者在这个年号里死去。
您不信的话,我们来捋一捋:
西汉孝宣皇帝刘询-黄龙(前48)。
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即位前受巫蛊之祸,在襁褓中即被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是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黄龙元年,刘询病死在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仅43岁。
东汉公孙述-龙兴(25—36)。
公孙述新莽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在位十二年。后被东汉派兵征讨,攻破成都,尽诛公孙氏。
三国曹魏烈祖明皇帝曹睿-青龙(233--236)。
曹睿是曹魏第二位皇帝,二十三岁即位,前期颇有建树,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三国孙吴大皇帝孙权-黄龙(229--231)。
孙权作为孙吴开国皇帝,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南北朝侯子光-龙兴(337)。
后赵武帝石虎在位期间,侯子光以宗教迷信手段聚集联络京兆樊经、竺龙、严谌、谢乐子聚众数千人,于雩县等地,游说宣传,等聚众数千于杜南山(今终南山),自称“大黄帝”,改元龙兴。一个月后,侯子光被后赵武帝赵虎派遣镇西将军石广所灭,将其斩首。据《晋书》记载,侯子光被杀后脖子未出血,经过十余日后,脸色仍和活人一样。
南北朝后赵义阳王石鉴-青龙(350)。
石鉴后赵第六位皇帝,赵明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权,封石鉴为代王,后降封为义阳公,再晋封为义阳王。冉闵率军入宫弑杀石遵,拥立石鉴为帝,但为冉闵所控制。青龙初年二月,冉闵废杀石鉴,自立为帝。石鉴共在位一百零三天。
南北朝后凉太祖懿武皇帝吕光-龙飞(396--399)。
吕光是后凉(甘肃武威)建立者,原为前秦将领,在苻坚死后,驻兵割据,自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在龙飞三年病死。
南北朝胡夏朝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龙昇(407--412)。
赫连勃勃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姿容俊美,生性残忍,嗜好杀人,没有常规。袭杀岳父没奕于,兼并军队物资,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改姓赫连,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率兵征战四方。常常站在城头上,把弓剑放在身旁,凡是觉得嫌恶憎恨的人,就亲手杀死,大臣们有面对面看他的,就戳瞎眼睛,有敢发笑的,就割掉嘴唇,把进谏的人说成是诽谤,先割下其舌头,然后杀死。胡人、汉人都躁动不安,民不聊生。
唐朝高宗李治-龙朔(661--663)。
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李世民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双败,晋王李治升为太子二十二岁即位。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此后,武则天不断成为唐朝掌握实权的统治者,李治大权旁落,最终武周代李唐。
唐中宗李显-神龙(705--706)景龙(707--709)
李显是唐朝第四位皇帝,系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即皇帝位后,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一年后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神龙元年逼宫复位,但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景龙四年六月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
唐朝段子璋-黄龙(761)。
段子璋曾跟从太上皇唐玄宗到蜀地,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剑南节度使。后因被撤换,段子璋段子璋举兵造反,在占领绵州(今绵阳绵州)后自称梁王,改元黄龙,拉起了反唐大旗。同年五月,西川节度使崔光远率部攻克绵州,擒杀段子璋。
唐昭宗李晔-龙纪(889)。
李晔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即位时,黄巢起义虽已失败,但大唐帝国在农民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目无天子,虽多方努力,但被朱温坐收渔翁之利,一直受制于朱温,最终为朱温所弑,享年38岁。
五代十国后梁末帝朱友贞-龙德(921--923)。
朱友贞,朱温第三子,后梁末帝。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战争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龙德三年,朱友贞被杀,后梁随之亡国,终年三十六岁,后被李存勖追废为庶人。
五代十国闽惠宗王延钧-龙启(933—934)。
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后杀兄王延翰自立,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龙启二年被其子王继鹏杀害。
元朝大宋韩林儿-龙凤(1355—1366)。
韩林儿是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在其父“明王”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等人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死因至今成迷。
明朝田九成-龙凤(1397)。
田九成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被同年被明朝朱元璋的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杀害。
上述这十六位,不管是正统皇帝,还是草头皇帝,在自己的年号里都有“龙”字,但人生的结局都不好。正所谓“年号是个很麻烦的东西,请君千万不要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