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怎么才能找到明师?一位好老师对人生命的重塑是怎样的?

心灯一文 2024-12-01 19:32:55

在学佛修行的漫漫征途中,他曾多次深陷困境,而他的老师总能在那关键的修行卡壳拐角处,宛如一盏明灯,给予他最为精妙的指引,使其在修行之路上愈发自在从容。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一位学佛修行者与他老师之间的动人故事。 这位师兄往昔对学佛极为痴迷,每日如饥似渴地沉浸于各类开示、经书、视频等之中,可谓涉猎广泛。

他未曾前往寺庙向和尚求法,只因他不知哪座寺庙里有真正具高深修为的高僧,即便知晓,他也迷茫于寻觅之法。

那时他一心想出家,可俗务缠身,家庭的羁绊让他无法如愿,于是只能在家中展开疯狂的修行之旅。他在网络上与众多修行者相交,自认为修行颇有成效,懂得诸多道理。

在单位里,他的行为举止显得颇为怪异,神神叨叨的,时常抓住同事便滔滔不绝地灌输佛法教义,若不是他生得一副好相貌,恐怕同事们早就对他厌弃不已。

回到家中,他对老婆孩子也是不闻不问,一心只顾捣鼓自己的修行之事,家中的家务事他从不愿伸手帮忙,对赚钱之事更是毫无兴致,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从寺庙带回大量书籍,又是钻研密宗,又是念佛,又是练习观呼吸,各种修行法门都尝试了个遍。

我便是在那时与他结识的,当时我们同为同事。他得知我也对佛学略有研习,便如觅得知音一般,每日都来找我探讨这些,一谈起来便没完没了,直让我心生厌烦。

后来,因他在工作上屡屡失误,将诸多事务搞砸,即便原本极为赏识他的老板也只能忍痛将他辞退。我望着他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地收拾东西离开公司的落寞背影,当时竟还有一丝幸灾乐祸,自那之后,我们便未曾再见。

时光匆匆,一晃十余载过去了。我自己在修行之路上也是盲目摸索了许多年,而后为了生活,停止了学佛修行,一心专注于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也渐渐与那些学佛之人断了往来。

偶然在去年的某一天,我在一座公司商业楼的楼下大堂中瞧见他正安然坐在休息座上悠然品茗。

我见他的模样,透着一种沉静的气息,便走上前去与他打招呼,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一番交谈后,我惊异地发觉他与往昔判若两人。

他变得内敛而平静,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松弛自在的舒适感,与他交谈,如沐春风,极为惬意。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道:“这十几年间,你究竟经历了何种改变?我记得你以前并非如此啊。”

他微笑着说:“我甚是幸运,得遇一位高明的老师。” 回忆起往昔,那时他学佛修行近乎癫狂。有一次,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家看上去平平无奇,丝毫没有那种奇奇怪怪的模样,也难以看出是个大修行人。

他身着一件极为普通的老旧灰色衬衫,头戴一顶朴实无华、类似旅行社工作人员戴的那种布帽子,身姿挺拔却身形消瘦,言语平淡无奇。

他初见此人时,心中满是疑惑,不知这人有何非凡之处,只因朋友告知他这是一位极为出色的老师,可他见老人家既未佩戴佛珠,也未身着中式禅修服饰,更未开口大谈佛法,与常人一同用餐聊天时毫无二致,便未将其放在心上。

于是当时他极为无礼地将自己生平所学的佛学知识一股脑地倾吐而出。那位老人家只是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并不言语。他却在这默默的聆听中,感受到一种奇异而平静的力量。

在这股力量的笼罩下,他察觉不到丝毫嘲笑、不耐烦或是想要驳斥、征服他的意味,只是这股平静之力,让他渐渐放缓了语速,直至最后内心的狂乱自然而然地平息下来,他不禁反思自己说得太多实在不妥,便停止了言语,转而问道:“老师,您觉得我所说的那些见解,是对是错?”老

人家温和地回应:“对错皆由你自己判定。世间道理,有时为对,有时为错,全在于个人如何看待。倘若一位高僧大德所讲的开示本是精妙绝伦,你却一味执着地认定其为亘古不变的真理,那或许便是你的错了,但即便错了,也不可怪罪于他。”

他若有所思地追问:“您的意思是我太过执着?”老人家反问:“你自己觉得是否执着呢?”他被这一问,心中顿时开始反思,细想之下,发觉自己似乎确实深陷执着的泥沼。

老人家接着说:“执着也无妨,它不过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你如今太过紧张,将全部精力都倾注于此,人若过于紧张,需得放松下来。”

他赶忙请教:“那我应当遵循何种方向去修行呢?”老人家平静地说:“修行别无他法,唯在平凡,你可做得到?”他满不在乎地回答:“这有何难?”

老人家微微一笑:“那你先成为一个平凡之人,我们再谈。”

自那次会面之后,他忽然发觉这位老人家的寥寥数语对自己影响颇深。在生活中,他时常会不经意地反思自己是否平凡。思索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平凡,想要有所获取是否平凡,所秉持的道理是否平凡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平凡”这两个字便会在他脑海中浮现。就这样过了数月。朋友告知他,老师欲再次见他。他心中满是疑惑,却也正想前去拜见,于是二人再次相见。

见面后,他忍不住说道:“老师,我发现,一想到‘平凡’二字,我便能同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狂乱。”老师点头称是:“正是如此,这便是进步。

往昔你未能觉察自身的狂乱,也不知自己并不平凡,因我提醒你要平凡,你才开始初步审视自己的内心状态。修行之道,贵在懂得觉察自己,洞悉自己内心的每一丝波动。

唯有如此,方能在修行之路上修得明明白白。”他困惑地说:“我看了诸多开示与见解,却始终未能走上觉察自我之路。”

老师轻叹一声:“我其实并不愿多谈智慧,因我认为并无绝对的智慧。但若是初步修行,些许智慧还是必要的。而这智慧从何而来?并非源于书本,不是来自学习,也不是你所看的开示。”

他急切地追问:“那究竟源自何处?”

老师目光深邃地说:“源自你对自身长久的觉察观照之中,自然而然地便会呈现。所谓智慧,可说是一个人在达到平凡与清静之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因其与我们平日的颠倒狂乱反差巨大,故而名为智慧。

实则不过是出世之法有别,看待世界的观念不同,生活状态相异罢了。因此,你需用心去观照自身,慢慢剔除心中的杂质,使那平凡清净之物得以显现。”

他又问道:“老师,那我还需打坐、念咒这些修行法门吗?”老师笑着说:“我只告知你去观照,至于其他,你自行探寻答案吧。”

他回到家中,继续自己的生活与修行之旅,开始尝试观照自己的内心念头与情绪等。起初,他根本难以提起观照之心,一日之中仅能记得一两次,甚至有时整日都全然忘却。

如此观照了数周,却毫无感觉,他心急如焚地去找老师倾诉自己的焦急。老师劝慰道:“莫急,顺其自然地去观照即可。若不记得,那也无妨,只要记得时在观照,便是好事。”

他听从老师的教导,回去后开始尝试自然地观照。这一观照便是一年有余,期间依旧未觉有何感应,只是他已不再那般癫狂,对修行佛法的痴狂热度大幅减退,内心诸多理论上的矛盾与纠结也渐渐学会放下,大脑开始得以松弛休息。 老师再次邀他相见。

他前去拜见后,向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情况。老师欣慰地说:“甚好,就这样保持下去。如今你应已明白何为修行,为何我言修行之关键在于平凡。

其实,过简单纯粹的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并且心中存有观照,此即为修行。此后你便以最为自然的方式生活,同时予以观照。要知晓,最佳的修行便是不刻意修行,自然而然地生活,并于生活中保持自然的正念,让正念之光伴随生命之河一同流淌。”

他疑惑地问:“何为自然的正念?”老师耐心解释:“自然的正念便是纯粹的观照。纯粹的观照即保持最为简单的观照状态。

因我们的思想中存有诸多执念、偏见与成见,总是自我设限,判定事物的喜恶好坏高低,从而滋生各种情绪,此乃我们的习气。

若带着这些习气去观照,那观照便不再纯粹简单,而沦为一种刻意为之、复杂繁琐的技巧。但你需明白,观照并非一种技巧,你可视其为一种习惯。

当你习惯了单纯不受思维干扰的观照,你便会发觉一切自我意识、烦恼情绪、妄念执着皆非单纯。你以那单纯去观照这些,它们便会融入单纯之中。”

他又纠结地问:“人们常说修行要无我,那观照岂不是用一个所谓的‘我’去观照那个‘小我’,这岂不是极为复杂?”

老师严肃地说:“莫要陷入这些理论的思辨之中,莫要去剖析它,莫要总以为自己有超凡的思辨能力与高深的禅理去解析这些。

修行绝非依靠理论分析研究。首先你要承认自我的存在,并且老老实实地、如实地去观察自我的各种反应,清晰明了地洞悉这个自我的一切,不加选择、不加干涉、不加掩饰,极为直接、直观且客观。当你以纯粹的直观与客观去观照自身的混乱,此状态便是平凡。

上次你问我观照时是否还需打坐念咒念佛等,如今你可有答案了?”

他思索片刻后回答:“似乎有了答案,我觉得便是让身心自然流淌。想做何事或该做何事都自然轻松地去做,不过无论做何事都退居其后,以清晰纯粹之心去观照。”

老师微笑着点头赞许:“人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一事接着一事,一缘连着一缘,一念续着一念,此即为我们的生命。所谓修行,便是能否做到时时刻刻不间断地觉知这些。”

说着,老师拿起一杯水,在他面前轻轻晃动。老师问道:“从这杯水中你能看到什么?”他回答:“只看到晃动。”随后老师停下动作,水渐渐平静,杯中倒映出旁边的事物。

老师说道:“你瞧,水在平静时便能映照出诸多景象,它宛如一面镜子,我们的心亦能如此。我发觉你因涉猎过多的见解,学习了大量知识,又自认为知晓甚多,故而头脑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思索。

这不停的思索,恰似这晃动的水。当你的心如同这晃动的水时,你的觉知便会沉睡,变得模糊,无法发挥鉴照之效。因此我教导你纯粹客观、不加干涉的观照,便是要你莫要胡思乱想,莫要去分析,莫要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修行。

但你需明白,若想强行终止自己的思考与念头,亦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念头如同心脏跳动一般,永不停息,但只要你保持对它的觉照,便能始终保持平静。

手若紧贴镜面,镜子便无法照见手;心若焦灼于事物,觉知便会丧失。你之前提及修行要无我,我告知你,只要你如实、客观、纯粹地洞察自身的执着,无我与无执便已蕴含其中。”

这一次,听完老师的这一番教诲,他仿若经历了一场畅快淋漓的心灵洗礼,往昔对修行的诸多误解瞬间烟消云散。他回到家中,依循老师的关键教导,持续地观照自我,并且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他开始领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修行的绝佳素材,与修行并无二致。

于是他重新审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之道,不再急于彰显自我、表达自我,而是真正学会尊重他人,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处细微之处。

他开始认真品味每一餐饭食,专注于每一项工作。渐渐地,他不再被噩梦困扰,心态愈发清净平和,脾气日益温和,烦恼也越来越少。

如此这般过了许多年,他内心所感受到的快乐与安稳难以言表。对诸多事物也有了更为理智、深刻的认知。这些年里,他遭遇了不少人生的艰难困苦,甚至不乏堪称灾难的境遇,可他皆能以平和之心坦然接受与面对。

每每逢到观照过程中出现疑惑、卡壳或不解之处,向老师请教时,老师都会不辞辛劳地为他答疑解惑,多次将他从危险的边缘拉回。他多次欲买礼物赠予老师以表感激之情,可老师始终拒收,对他分文不取,甚至不喜他言谢与客套。

直至有一天,老师忽然问他:“花开见佛悟无生,你作何理解?”他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花开就好。”

老师欣然微笑:“好,甚好,此后,你将不会被任何事物所迷惑。”自那之后,老师便很少与他交流,渐渐从他的生活中隐去,发消息也不再回复。

这些年来,他依旧平凡平静地过着普通的日子,对修行也已淡然放下。然而,老师的教导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持续地影响与指引着他。

他也在默默的生活中,逐渐获得了许多曾经困惑不解的问题的答案,正如老师所言:“你默默观照下去,一切道理的答案都会自行呈现。” 听完朋友的讲述,我深受触动,不禁问道:“修行人如何方能觅得明师?”他平静地说:“平凡度日、心存鉴照、熄灭狂乱,机缘一到,你的老师自会现身。”

2 阅读:114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