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之功(chǐ cù zhī gōng),形容十分微小的功劳。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战国中期,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结果诱发燕国内乱,太子姬平与子之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齐宣王以协助燕国平乱为由,派兵攻打燕国,差点灭亡燕国。后因燕国军民的激烈抵抗,以及赵、韩、秦、楚等国联合施压,齐国这才被迫退兵,而燕国与齐国也就此结仇。
齐国退兵后,赵国拥立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招揽贤才、励精图治,决议复兴燕国,报仇雪耻。燕昭王明白,仅凭燕国一国之力根本无法击败齐国,于是采纳乐毅“与天下共图之”的战略,分化瓦解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燕昭王与乐毅等人分析后认为,齐、秦、赵等国都在想方设法扩张,而宋国的定陶乃是当时最为繁荣的商业大都市,列国皆想染指。
与此同时,自宋王偃弑君自立后,对外攻灭滕、薛,频频与列国交战,对内又施行暴政,国内动荡不安,这正给了列国攻打宋国的机会,只是列国都担心会遭到他国干涉,没有敢于下手罢了。若是能够说服齐国吞并宋国,必然会让其成为众矢之的。
为此,燕昭王表面上臣服于齐国,使齐国放松戒备,又前后两次派遣苏秦出使齐国,利用齐国向中原扩张的野心,唆使齐湣王西向攻秦,南向灭宋。
齐湣王十三年(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为“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并邀约齐国共同攻打赵国,承诺灭赵后共分赵地。齐湣王本已接受秦昭襄王的邀请,但在苏秦的极力劝说下,最终却背弃了与秦国的盟约,去除帝号,与赵会于阿,秦昭襄王也被迫放弃帝号。
在苏秦的唆使下,齐湣王于同年出兵攻宋,夺取了宋国此前从楚国手中夺取的淮北地。
次年,齐湣王与赵、燕、韩、魏四国共同合纵攻秦,但在联军组成后,却又出兵攻占宋国的平陵。
齐湣王十四年(前287年),齐湣王第三次出兵攻宋,由于宋王偃多年来推行暴政,导致民心离散,毫无抵抗之心,宋国情形十分危急。
当此时刻,苏秦的弟弟苏代给燕昭王写了封信,说道,“燕国乃万乘大国,却向齐国派遣人质,对其低声下气;如今又出兵助齐攻宋,使百姓困苦且空耗财力;即使击败了宋国,夺取了楚国淮北,也只能壮大齐国,这完全是损害本国利益而使敌国强大。
大王劳民伤财,却难有尺寸之功,破宋而壮大敌国,这将为燕国带来长久危害。将宋国与楚国淮北加起来,足以抵得上万乘之国,齐国吞并了它,便等于使齐国增加了一倍国力。北夷纵横七百里,再加上鲁国和卫国,又抵得上一个万乘之国。齐国再吞并他们,就相当于增加了两倍国力。
一个齐国,便足以让燕国难以抵抗,若是齐国国力扩充三倍,燕国又该如何对抗呢?”
苏代原本以为,燕昭王只是因为国力弱小,不足以对抗齐国,这才一味对齐国卑躬屈膝,于是写信给燕昭王,向其说明了此举的危害,希望燕国不要出兵帮助齐国攻宋,然而他却没想到,怂恿齐国吞并宋国,本就是燕昭王的计划。
齐国吞并宋地后,看上去是谋取了巨大的好处,实际上不仅因为连年向南用兵,导致北方防御空虚,国力损耗极大,而且也因此得罪了其他诸侯国,以致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五国合纵破齐”,差点导致齐国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