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39:乘虚而入丨杨时、游酢拜访程颐,静立雪中待其醒来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10-11 13:20:34

程门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本是说杨时和游酢前去拜见程颐,因程颐正在午睡未起,遂在大雪中侍立良久;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成语出自《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程颢和程颐兄弟二人,乃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两人曾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兄长程颢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时任御史的程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就此潜心于学术。

弟弟程颐也曾参加科考,但因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廷试中落第,便就此放弃了仕途,开始潜心治学。

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开始,程颢和程颐两人先后在嵩阳和扶沟讲学,在招收大量学生,从事讲学之余,兄弟二人不断研究和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便是“洛学”,由此奠定了理学基础。

元丰五年(1082年),为了便于著书传道,程颐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十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自己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之用。文彦博遂将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程颐,程颐便在庄园建立书院,取名“伊皋书院”,另有宅地10亩,粮田10顷,以赡生徒。

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杨时,字中立,他自幼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杨时幼年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熙宁九年(1076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杨时考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然而他却以生病为由并未前去赴任,而是拜入了程颢门下,专心学习理学。

杨时在理学方面颇有天赋,深得程颢的器重,程颢曾称赞说“杨时学起来最为轻松,一点就通”。程颐听兄长讲了杨时的事迹后,也对其多有称赞。

元丰四年(1081年),在程颢门下求学数年的杨时请辞返乡,程颢看着杨时的背影感叹道,“我的道学思想会向南发扬光大了吧!”却不想师徒两人这一别,竟成永别。

杨时返乡后,继续潜心钻研理学,重读《春秋》等书,并开始撰写《春秋义》。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杨时前往徐州赴任,纵使公事繁忙,他依旧没有放弃治学,于同年著成《春秋义》十七篇,之后他又校著了《庄子解》。在此期间,杨时经常与老师程颢有书信来往,请教交流学问。

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去世,杨时得知消息悲痛万分,于家中设立灵位哭祭,并连夜写了祭文和《哀辞》,寄给了在洛阳的程颐,以表哀思,程颐回信表示谢意。

此后数年间,杨时先后担任徐州司法、虔州司法等职,在尽心任职的同时,他还曾在濂溪书院讲学,以宣扬理学思想。

元祐八年(1093年)四月,杨时迁任瀛洲防御推官,后又改授潭州浏阳县知县事。五月十九日,杨时西行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二十九日,杨时又前往清河县拜访知县事的游酢,停留五日后返回洛阳,继续拜入程颐门下学习。

当时,已经年满四十的杨时,在理学方面已有了相当的造诣,然而他依旧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悉心向程颐求教。

冬日的一天,杨时与游酢一同前去拜见程颐,当时程颐正在闭目休憩,两人不忍打扰,便静静的候在门外。这时,天降鹅毛大雪,而杨时和游酢却依旧静立不动,待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两人更是已经成了“雪人”。

程颐被两人的诚信求学精神所感动,此后更加尽心尽力的教授,使得杨时尽得程门理学的真谛。

北宋灭亡以后,随着宋室的南迁,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虽然当时程颢和程颐都已故去,但他们的弟子却将洛学推广到了南方,而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杨时。

0 阅读:2

绿茶纵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