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茶童,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军阵之神,武安君李牧,他到底有多牛,假如秦国的反间计失败,没有郭开的设计陷害,李牧没死,历史走向是否会改变?秦始皇还能一统华夏吗?连秦始皇都说,我秦国就没有与李牧抗衡之人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都对李牧无可奈何,最后还要使用反间计,使得李牧被杀,李牧一死,仅仅三个月,邯郸就灭亡了,可见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绝对可以名列四大名将之首!
首先,我们了解下李牧到底有多牛?李牧,战国时期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顶梁柱,一己之力让赵国多撑十余年,他安定边塞,北抗匈奴,一仗灭掉匈奴十万多人,使得匈奴十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他临危受命,抵御强秦,生生拖延秦国一统天下十余年。他东距燕军,连败韩魏,战无败绩,更是创造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被后人尊称“军阵之神”。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作为赵国的名将呢,李牧崛起其实已经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事情了。
北击匈奴,军阵之神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45万精锐部队被坑杀,这就使得北方匈奴看到了机会,蠢蠢欲动。而李牧长期驻守在雁门关,防备匈奴,并且权利特别大,驻地内所有的人事调动,财政大权都是在他手里,对士兵又特别好,每天都会宰杀几头牛,改善伙食,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李牧这个人呢,对付匈奴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玩防守反击,我先示弱,避而不战。
为什么要给匈奴这样一个假象呢?因为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已经元气大伤,赵国禁不起匈奴的长期骚扰,所以这时候应该想是重创匈奴,而不是击败匈奴。击败匈奴简单,那时候的赵国的军队经过胡服骑射之后,骑兵很强,号称“赵边骑”,能和大规模秦军硬碰硬的存在。而且李牧打仗特别讲究布阵,他把战车和骑兵融合起来,就是说他善于用战车来布阵,又同时善于用骑兵来突袭,等于说他是阵地战跟突袭战、围歼战结合的很好的这么一个将领,在这方面他是开创性功劳的,也因此被后人尊称“军阵之神”。
所以击败匈奴不难,但重创匈奴很难,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最大的难点其实一直都不在于正面厮杀。真正的难点其实在于如何找到游牧民族的主力,游牧民族以仗速度可以打不过就跑,如果让游牧民族的主力逃回草原深处,那中原王朝再派兵去草原深处寻找对手呢,成本就太高了。后来汉武帝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虽然是打赢了,但是也把之前汉朝几代人攒下的国力都给耗得差不多了,连后来统一全国的汉朝都是如此,何况这会儿元气大伤的赵国了。如果李牧只是击败匈奴,让匈奴主力逃回了草原,那接下来赵国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匈奴的常年袭扰了,到时候赵国就必须要把大量的军队放在北边防守,这个时候秦国要是再打过来呢,赵国就彻底没救了。所以当时的李牧呢,不是想要击败匈奴,而是想要重创匈奴。有句话说的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这也能看出李牧的军事思想有多超前。
就这样一连几年,匈奴也没占到便宜,自己却兵强马壮,李牧的对策虽然让匈奴人吃尽了苦头,但也让赵孝成王认为李牧十分胆小,丢进了赵国的脸。于是就把李牧给撤了下来。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国,都出兵交战,还屡战屡败。赵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回到边境后,继续执行坚壁清野政策,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在这种情况下,边关将士因为天天吃好喝好,又没仗打,没仗打就意味着没功劳啊,立不了战功啊,没有战功就等于说没有升迁,这个大家受不了。所以到最后是李牧的手下纷纷请战,说,老大,打一仗吧,不打不行啊,豁出命也想打。大家发现没有高明的将领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善于激励士气。李牧一看,你们说打吧,好,那就打吧,马上安排。
十万人,设下埋伏,同时放出满山遍野的牲畜作为诱饵,匈奴一开始派小股人马来,结果呢,占了便宜以后,李牧就放他们走。李牧只派了数千人作为诱儿来追,匈奴一看,你这数千人怎么办呢?那我就吃掉你这数千人。那李牧呢,实际上他早就布好阵,这数千人只是个诱饵,然后李牧用战车组成了正面防线,挡住匈奴的正面冲锋,两侧派大量的骑兵切断匈奴的后路,战车后面是弓箭手,利用弓箭远程射杀匈奴士兵。最终这一战,李牧直接消灭了十多万的匈奴精锐,彻底重创了匈奴,之后顺势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临危受命,抵御强秦
北击匈奴这一仗打完以后,这李牧瞬间在赵国军中的地位可就仅次于老将廉颇之下了。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他一上来就让乐乘代替了廉颇大将军之职,只得廉颇一怒之下投奔了魏国,当时田单、赵奢、蔺相如这些赵国名将。早已去世了,此时李牧成为赵国的顶梁柱。
长平之战以后中赵国就发现,自身军事力量其实不弱,但是粮食补给却一直存在短板,和秦国打不起消耗战。现在李牧重创匈奴后,北方边境精锐部队就可以抽调出来,所以赵国逐渐调整国策。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但李牧军事指挥能力太强了,后边几场仗打下来之后呢,地盘抢了不少,但是赵国士兵却没有死多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战养战!
公元前234年,乘着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刚即位,赵国内部较为混乱。秦国派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和武城,斩杀赵军十万。此后第二年,桓齮又乘胜追击,率领大军从上党出发,越过太行山从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接连攻占赤丽和宜安两城,直逼邯郸,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这时候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正旺,这时候仓促应战,很难获得胜利,还是采取老办法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就是不跟你打。没办法,当时的情况就是秦国试错的机会很多,这次失败了,那就下一次,但赵国可不行,失败一次就没了。
桓齮一看,李牧学过去廉颇长平之战对付王龁那一套筑垒固守;所以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率主力进攻肥下,诱试赵军救援,在运动战中消灭李牧。但李牧早已看透,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受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肯定薄弱;再加上多日赵军采取坚守避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然后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攻,另一路由上党出井陉南下,企图将赵国拦腰截断,进到番吾,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北上的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亲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随后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南路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知道这战不好赢,稍一接触,就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北部代地地震,发生大面积饥荒,邯郸城周边的树皮都被啃光了,国力已是相当脆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李牧再次清全军之力抵抗入侵的秦军。
通过前几次对赵的战斗,王翦知道如果李牧不除,秦军就不能快速取胜,于是禀告嬴政,想再行反间故计,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的近臣郭开。郭开果然收钱办事,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也不调查证实,当即派人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了社稷和军民,便没有听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仅仅过了三个月之后,公元前228年,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俘获赵王迁。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以至后世流传的一句话,"李牧死,赵国亡"。
假如,赵国君臣一心,李牧没死,历史走向会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秦灭赵是必然趋势,当时的赵国是根本挡不住的。天下本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趋势。而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崛起于七国,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李牧军事能力是很牛,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凭借李牧和已经奄奄一息赵国是挡不住的秦国,最多是拖延几年。
从国力上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军事和经济蒸蒸日上,而且兵多将广,白起、王翦、蒙恬、李信等等,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很强,但经济并没有任何改变,虽然前期名将也很多,但是打仗打的是钱,正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而赵国的短板正是在这。并且当时秦国对赵国,已经形成了战略合围之势,三路大军几十万军队,王翦一部进攻井陉北下攻击邯郸,杨端和一部,继续从邺城给予邯郸城压力,另一路呢,则由李信率兵进攻赵国的代郡。三路齐发,李牧纵然挡得住一路大军,两路大军,那李信的第三路大军,他又拿什么抵挡呢?大厦将倾之际,又且是一人能力挽狂澜于颠倒呢,当时赵国就是个四面漏风的墙,李牧一个人怎么完全堵得住呢?就算李牧的指挥能力比王翦略强,但战场考验不仅仅是两位主将的军事指挥能力,更是两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很明显赵国不弱,但明显秦国更强!
所以就算赵国君臣一心,李牧没死,也是阻挡不了赵国被灭,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
喜欢的小伙伴请点击加关注,在评论区留下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