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位于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是我国东方远古天文观测和天地日月祭祀的圣地。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核心面积有243万平方米,规模空前,遗址中遗存了大量远古时期的祭坛、石墙、石塑龙、大路等,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远古先民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祭祀天地日月的神圣场景。在对方山的多次实地考察中,我将发现的所有积石堆进行编号。一般情况下,只要多个积石堆连在一起就算一组,低于两平方米的石堆不计算在内,共发现有69组。积石堆是什么编号就叫什么,像26号是祭坛,就叫26号祭坛,31号是石塑龙,就叫31号石塑龙。实际上,考虑到统计遗漏及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人为破坏,当年积石堆的数量一定多于这个数字。

方山风光

方山东佛落顶
方山祭祀建筑遗址的构成
方山山上的观象祭祀建筑遗址都是地面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对照《周礼》《礼记》《史记》等书籍中对古代祭祀建筑和场地的要求,基本上还可以判定它们在古代的功用,像其中的一些方形和圆形的祭坛,是古人祭祀天地日月而专门设立的,以沟通天地,进而祈求国家福祉。这跟其它遗址基本靠着考古发掘,对于一些建筑只能够通过遗迹推测完全不一样,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观象、祭祀礼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山东西第八大路

方山南北第七大路

方山南北第十五大路
方山的山上平原有南北走向16条大路和东西走向的22条大路,大路是一种概括说法,大路可能就是一条路,可能是一道墙,也可能是墙和路的混合,或者是路与水渠的混合。东西大路和南北大路相互交织把方山隔成一个个方格状,非常像棋盘,或者像唐代长安城的格局。因为这处方山平原就像一个乌龟的壳,上面道路纵横交错,外形基本是圆形,恰如《晋书·天文志》的描写:“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清《栖霞县志》对这种景观描写道:“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也就是说方山上面的路是古人特意平整修建的道路,以表达天圆地方的天文理论。

方山上的格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方山的山上平原

东西第八大路东部尽头的圈子墙(已毁)

晨曦中的东西第八大路

春分时节,太阳从第八大路东端的牙山升起

东西第二大路与南北第十三大路交接路口
方山的龟甲平原内部象征着天,棋盘的部分代表着天廷,圈子墙相当于天的边沿,圈子墙内外的石堆象征着天上的日月星辰。方山上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遗址呢?东方有代表北斗星的26号主祭坛,在古代北斗星被认为是天帝的车辆,指向东方就代表春天。26号主祭坛、64号祭坛一东一西都位于东西第八大路的北面,距离中心南北第十大路距离相同,都是530米,显而易见这是精心设计和测量的,既然主祭坛代表春分,为祭日所用,那么64号祭坛则代表秋分,为祭月所用。古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代表一年。
每年春分、秋分清晨6点左右,从东西第八大路东端26号祭坛的斗柄拐角处或者前面的27号祭坛向东观测,太阳都会从远处牙山顶峰升起,晚上在东西第八大路西端64号祭坛附近落下,实现昼夜等分。东西第八大路的东西两端就是天文意义的东西两端,是测量春分、秋分的标尺,对应的南北第10大路的南北两端也是天文意义的南北两端。

每年春分、秋分清晨太阳都会从方山东西第八大路东端升起

每年春分、秋分傍晚太阳都会从方山东西第八大路西端落下

31号石塑龙苍龙戏珠景观
南北第十大路宽约5米,长约1540米,贯穿南北,将方山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相当于一条经线。南北第十大路南面尽头为编号10的龙形积石堆,这条路北面有一条长620米,高0.7米,宽5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的海墁大路,海墁大路又叫丹陛桥,应是天文意义上的子午线即经线。
69号祭坛在南北第12号大路的南面尽头,紧依着外面的圈子墙。在68号祭坛的正北方,东西17大路和南北13大路交汇的西北不远处,68号祭坛巍然耸立,非常与众不同。

68号祭坛

69号祭坛
方山真正地理上的东方标志是26号祭坛,西方是63号祭坛,两个祭坛相距1200米,正东正西。方山真正地理上的南方标志是10号石塑龙,北方是65号石塑龙,两条石塑龙相距1200米,正南正北。这些神奇的完全一样的数据,说明方山上的祭祀遗址是精心测量和设计建设的。

十号石塑龙龙首祭坛

65号石塑龙龙首祭坛,中间一行石块是龙牙,右侧是龙眼南北第11大路的北部山坳的路上有65号、66号积石堆,其中65号积石堆呈龙形,这在方山所有积石堆中是很突出的。东北方向代表性的积石堆有39号、67号和31号石塑龙。其中31号龙头部的圆形祭坛是祭天的,祭祀时正好可以乘龙登天,沟通天地。31号石塑龙的龙头,是一个高约2.9米,直径约12米的巨大圆形祭坛,祭坛东面被圈子墙所围护,由此可以断定圈子墙就是祭坛四周的壝墙。在这处祭坛的外面,有一块半圆形的平地,一看就是特意平整过,特别预留出来,用来做祭祀仪式用的,相必这就是墠。当然祭坛西侧有三个祭祀坑,古代“除地为墠”,因此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祭祀坑为墠。

31号石塑龙龙首祭坛与外围的壝墙

31号祭坛外围的壝墙与墠方山西北的中心有片30×30米的方形水泽,《周礼》记载:“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礼记·祭义》说:“四坎坛,祭四時也。”也就是说祭祀四时需要两个坛,两个坎。在方山上,26号和64号祭坛一东一西正好是一对坎坛组合,26号祭坛春分祭祀太阳,64号祭坛秋分祭祀月亮。
对照方山的祭祀建筑笔者认为这处水泽就是第二个坎,为了记述方便,将其命名为70号坎。70号坎结构非常特殊,它中间以一道低矮的土墙分割成两部分,南面是长方形,北面在长方形的内部又下挖形成一个圆形下凹的坎,是一个方圆结构。它与正东1700米的31号祭坛,正好构成一对坎坛。31号祭坛是冬至日祭天所用,所用70号坎就是夏至日祭地所用,正好对应四时。因为坎是阴,所以在西方,祭祀大地和月亮。坛是阳,所以在东方,祭祀天和太阳。

70号坎

70号坎方山的正西方为56号积石堆和63号祭坛,56号积石堆是两组石堆构成,西一组呈虎形,东一组呈龙形,龙头紧邻63号祭坛,或者说它们是专门守护63号祭坛的。63号祭坛东西两边第四和第五大路都有厚实的海墁大路,它们一起与方山西北,63号祭坛正北的70号坎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体。《广雅》里说:“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这里的“圆丘”,指圆形的坛,“方泽”也叫“方丘”,指方形祭坛,因坛设于泽中,故名方泽。就是说夏至日这一天要在水中方形祭坛上祭祀大地。因此笔者推断这里是夏至日祭祀大地的地方,地位极其重要。

南北第五大路上的海墁大路

63号祭坛

南北第五大路和东西第十大路(第十大路左侧是一条海墁大路)在方山西南面,东西第二大路和南北第六大路交汇的西面,有62号石塑龙,是远古生殖崇拜的地方,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明证。在方山东南的正中,有一条南北凹陷,雨天可以形成一条小溪,小溪上面有一条编号16的石塑龙,有50米那么长,俯伏在这条小溪上,雨天水可以在龙身下面流走,表明龙的水性,笔者认为方山圈子墙就是古代祭祀用的壝墙,应该代表着天庭的边缘,那些紧贴圈子墙内外的积石堆,可能就是代表着象征中国传统星象格局的二十八宿中的星星,它们与天庭内外大量游动的龙构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天庭,这在我国现有观象祭祀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31号石塑龙龙首祭坛形似玉璧,用以冬至祭天
玉璧形似天盖,用以祭天。31号石塑龙的南面以一个高约2.9米、直径约12米的圆形祭坛为龙首,这个祭坛是两层结构,和主祭坛的高度一样。31号石塑龙龙首圆形祭坛,与它中心的石环构成玉璧形象。由于它的位置特别,既是龙首又是祭坛,外面有壝墙围护,壝墙外面还有一块半圆形的墠,西侧有祭祀坑,形制特殊,判断其应该是专门为冬至日祭天所设。在古代,冬至这一天在北方地区的日影最长,最容易观测,所以汉代以前都是将冬至日作为新年的开始。观看31号祭坛的形制,与北京天坛祭天的圜丘非常近似,都是圆形平台,外有壝墙防护,可见31号祭坛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31号祭坛

汉代玉璧
《史记·封禅书》记载:“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将31号祭坛和陕西血池遗址雍畤的祭坛做对比后惊讶发现,这两处祭坛选择建设的地点很接近,都是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两个祭坛形制非常接近,都有坛、壝和墠。不同的是雍畤祭坛是土夯的,方山是石头垒砌的,雍畤祭坛下面三层平台组成的墠,方山31号祭坛外面的墠只有一层平台。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31号祭坛非同一般,它是专门为祭天所设的。

壝墙围护的天坛祭天的圜丘坛

圜丘坛
63号祭坛形似玉琮,用于夏至礼地
在方山上的积石堆中,有一类明显呈方形。观察这些方形祭坛,特别那些稍小一点的,就会发现它们都以一圈圆形的石环为中心堆垒而成,很像玉琮的形状,尤以63号祭坛最为形象。玉琮外方内圆,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用来祭祀大地。

63号祭祀大地的祭坛

良渚文化玉琮

63号祭坛西北一角

北京明清祭祀大地的地坛
方山积石堆基本都是以一个或几个石圆环由上至下相依相连堆砌而成的,这样堆出来的积石堆非常牢固不易损坏,这也是辨别新旧和真伪的关键,因为现在人是不会用这种费事费力的方法堆石堆的。63号祭坛就是依着一个圆心由下至上垒砌起来的。
63号祭坛位于东西第10大路和南北第5大路交汇点的西南,距其西面56号积石堆东侧只有十几米。它在方山的正西,靠近64号祭坛,位置偏向中心。63号祭坛分两层,底层是底边长宽各为3.3米,高约1.9米的方台,方台东北角有大石头垒砌的几级台阶可以上下。方台顶面中心有一个高0.9米左右,四角不明显的小平台构成,高度和主祭坛一样。这个祭坛也以中间的一个石环为中心全部以巨石垒成,这一点就连主祭坛也比不过,因此很有气势。

63号祭坛
63号祭坛形似玉琮,且祭坛的许多石块都偏黄,祭坛两边,南北第四大路和南北第五大路的海墁大路也都是黄色土石垒砌的,这在方山上很是独特。笔者推断,63号玉琮形祭坛应该与它北面的70号坎和两边的海墁大路构成夏至日祭地的场所,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当然,在1972年在这片区域的侧面山体挖掘过防空洞,一些新的石块被堆积在这片区域,造成新旧混淆,很难分辨。
63号祭坛南面有一条水渠,流向西南不远处的56号积石堆。56号积石堆西面一组积石形似老虎,可能就是六器中的白琥。在方山南面,南北第十大路南面与圈子墙交接处的西面不远,编号9的积石堆就是一个明显的玉璜形状,非常壮观。在方山北面,尤其南北第十大路的尽头附近,有许多积石堆很像玉圭、玉璋,这可能是古人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

九号玉璜形积石堆

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璜
26号祭坛位于东方,用于春分祭日
26号祭坛位于东西第8大路东面一道长510米石墙北面的中心位置,是方山所有方形祭坛中体量最大的一个,因此被定为主祭坛。它与别的祭坛紧靠圈子墙不一样,位置偏向方山中心,长13.4米,宽10米,高约3米,非常威严地耸立在山巅。26号祭坛的北面特意向内凹进一块,形似斗勺。大致平面是个长方形,整个形体向上略收呈阶梯形,外围用巨石砌垒,高约1.9米,上边又有许多小石块堆成的高约一米左右的金字塔形平台,总高近3米,是山顶平原的最高点。26号祭坛路南石墙在抵达方山东面山崖几十米处开始向东南偏,与边缘的圈子墙相交,形成北斗星的斗柄。

26号主祭坛(2010年祭坛南墙当时已毁),东西第八大路,以及路南的壝墙

26号祭坛北侧斗勺形状

26号主祭坛测绘图

明清北京日坛

明清北京日坛圆形壝墙
《鶡冠子·环流》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根据北斗星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据此根据斗柄指向确定一年12个月以及24节气。《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说明古代北斗星对时令、节气的重要性。这道石墙以斗柄的形象出现,而且斗柄东指代表春分,因此26号祭坛用于春分祭日,符合羲仲来测定春分的推论。

东西第八大路尽头的27号祭坛

27号祭坛表面,是由几排间隔0.9米左右的石圆环相依相连垒砌而成的
26号祭坛顶部也有圆心,但圆心却不止一个,由于多年来人为破坏搬动了祭坛上面的石块,到底有几个难以确定,但四角各一个还是可以看出来。既然它代表的是北斗星,笔者判断那些圆环除了通天功能以外,应该代表着北斗星上的各个星辰。

积石堆表面的石圆环
关于古代祭坛的尺寸,《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泰一也叫太一神,是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古代“封土为坛,除地为墠”,所以封就是祭坛。汉代的一尺大致是现在的0.23米,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汉代在泰山祭祀最高神太一神祭坛的规模,长大致是2.76米,高大致是2.07米。与方山上最小的63号祭坛做个对比,63号祭坛长宽都是3.3米,高2.9米,比汉武帝在泰山祭祀太一神的祭坛还要大很多,可见方山观象祭祀建筑的级别之高。
64号积石堆位于西方,用于秋分祭月
64号祭坛位于东西第8大路西面与南北第6大路交点西北50米处,祭坛距离东西第8大路有20米左右,与63号祭坛相距仅有150米。64号祭坛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位于低于地平面0.5米的一个土坑中,坑中地面用石块平铺大致呈长方形,与主祭坛高高的立于山顶完全不同,所以严格上讲64号应该是一个坎。在64号祭坛的西南部分,有一个石砌的圆孔贯穿上下,应该是祭祀所用,表示贯通天地,非常独特。
《礼记·祭义》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备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由此,春分祭日于东方较高的祭坛上(明),秋分祭月于西方低洼的坑中祭坛上(幽),因为26号主祭坛代表春分是祭日的,那么64号应该代表秋分是祭月的,地位自然很特殊。

64号祭坛

2021年秋分的64号祭坛,可以看到水中间白色似月亮的石圆环

64号祭坛的石圆环
因为64号祭坛是一处坎,以前推测可能这处坎秋分时会有水,2021年秋分实测,发现这处祭坛东高西低,平面略略倾斜,祭坛的西面被水浸没,东面可以站在上面祭祀。祭坛西南的正中,有一个直径0.5米石圆环隐没于水中。因为这里的水是从山体里面渗透出来的,含有某种矿物质,水呈乳白色,水越深乳白色越明显,石圆环里的水很像在水中浮动着一个月亮。西面属月,被水浸没,是真正意义祭月的坎。在祭坛的西面不远处有一条东西水渠,祭坛多余的水可以通过这条水渠渗透出来排走,保证64号祭坛不会被水完全淹没,设计的非常巧妙。64号祭坛北面10米处立有一块圆形的石块,上面有很多凹陷,就像我们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表面上的陨石坑一样,显而易见它是特意立在这里,代表月亮。

64号祭坛

64号祭坛西侧的水渠(中间的这道雪)

64号祭坛北面的月亮神石,与月球表面神似
需要说明的是,64号祭坛正是笔者根据《礼记·祭义》的说法找到的。古人祭日祭月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迎祭春分、秋分,代表一年。26号、64号祭坛的发现完全符合古籍的记述,也证明方山上的祭祀建筑群确实是为祭祀天地日月而建。
方山圈子墙应该是祭祀建筑壝墙
到方山游玩的许多人都会有个疑问,方山平原内外那些只有一米左右高的矮墙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否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呢?大家要是到北京天坛、地坛等祭祀建筑参观的时候,是否发现天坛的圜丘坛,地坛的方泽坛这些祭坛的四周都围了一圈矮墙,这圈矮墙有个专有的名字叫“壝(wěi)墙”。壝 ,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周礼》:“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说明在古代祭坛的四周往往都建有矮墙,作用是用来保护里面的祭坛,这些矮墙就叫壝。

圜丘坛外围的双重壝墙

地坛外围的双重壝墙

由两层壝墙围护的31号祭坛,与北京天坛祭天的圜丘坛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

31号祭坛坛、壝、墠三位一体2016年考古专家发掘了陕西省凤翔县城西北的血池遗址,在这里发现了秦汉时期使用长达700多年的皇家祭天台——雍畤,在雍畤祭坛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壝”的遗存。《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就是说黄帝当年也曾经到雍城这里祭祀过上天,说明这种祭天传统源远流长。方山上有大量远古的祭坛,因此笔者认为方山祭坛四周的这些低矮石墙包括圈子墙就是“壝墙”,它们守护着里面重要的六座祭坛。

血池遗址祭坛示意图

68号祭坛以及前面的祭祀坑古代祭祀时除了修筑祭坛,还有一种特殊的祭祀建筑“墠 ”,墠是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礼记·祭法》记载:“除地为墠”。《礼记·祭礼》记载:“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至此笔者认为方山上祭坛周围矮墙和矮墙内外一些特殊修整过的平地或者祭坛附近的祭祀坑,它们就是古代祭祀重要的礼仪建筑——“壝”和“墠”。方山的68号祭坛南面的祭祀坑最标准,想必这也是墠
方山上的海墁大路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天坛正中的这条大路叫丹陛桥,丹陛桥也叫海墁大路,它南低北高,平坦宽阔,祭祀时由南向北让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渲染出祭祀上天的神圣。

天坛丹陛桥(海墁大路)
方山的北部平原中间东西走向略凹,形成很多水潭和沼泽,古人因势利导挖掘了几个水塘,修建了大量水渠,像方山十景中的清溪浴马,祭祀建筑中的70号坎都在其中,整体模拟天上的银河。因为方山北面有大量沼泽,严重影响通行,为了保证祭祀正常举行和神圣,古人在方山的北部、西北部修建了4条海墁大路。这些海墁大路高0.7-1.1米,宽2-5米,全部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堆砌而成,水可以在海墁大路下面穿过,人可以在海墁大路上通行,保证祭祀的正常举行。尤其南北第十大路北面那条长约620米,宽约5米,高约0.7-1米的海墁大路最为壮观和神圣,是祭祀时重要的通天大路,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丹陛桥。

清溪浴马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路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路被毁,只剩下一片泥沼路
专家认为认为红山文化牛河梁与东山嘴庙、坛、冢三位一体可视为“准国家级”的天地祖先祀典建筑遗存,良渚遗址的瑶山和汇观山祭坛,据其对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出日落观测功能而判定其祭天的功能,足以证明这两个祭坛应当是良渚都城的祭天礼制建筑,是国家祀典的建筑载体。总之,史前时期在国家政权出现后,由君王掌控的“国家祀典”已经存在,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和祭祀礼仪也逐渐制度化。

方山西北区域路边的沟渠
方山上面有祭祀天地日月、四时的祭坛,这种祭坛、壝墠、坎、石塑龙、大路渠形成的复杂的祭祀遗址,应该是一个国家祭祀或者准国家祭祀的标准,因此笔者推断这里可能为东方远古观象祭祀的中心。方山上的观象祭祀遗址是不同时代部落首领或者帝王制定历法,祭祀天地日月,进而沟通天地,宣示君权神授的圣地。同时也是求祷国家安宁,农业丰产,国泰民安以及帝王个人福祉的圣地。
方山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一,有保存最完整的远古观象祭天遗址,是关于“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理论最完美的体现。二,有最完整的乾卦六龙遗址,形象、完美地诠释什么叫“六龙季历”。三,有中国远古最大的石塑龙,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动物雕塑。四,有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石塑龙。五,有唯一一条可以分辨出性别的龙,是中国人为什么叫龙的传人的最佳注释。六,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第一次二分二至实地测量、确定,保存最完好的遗址,还可以准确的知道测量、确定二分二至的具体位置。七,有保存完好的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八,有中国古代祭祀遗址中保存最早、最壮观的海墁大路。九,有保存完好的壝墙、墠和道路等祭祀建筑,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古代观象祭祀的建筑、环境和氛围等。
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以地面建筑形式保留至今,绝对是个奇迹,他丰富的内涵,庞大的规模,完整的组合,基本完好的保存和对中国古代文化起源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与壮观的自然景色,神奇的动植物交相辉映,有巨大的学术研究和开发文化旅游观光的价值,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它体现了许多伏羲、黄帝与帝尧时期祭祀建筑的特征,尽管他位于胶东地区,是胶东地区龙山文化的代表,但是山上的祭祀遗址还有红山文化的特色,又有良渚文化的影子,更具有后世郊祭畤的风貌。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善加保护。
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与石塑龙之三